郝偉
摘要: 讓學生通過美術課體會到美麗的事物其實就是在生活當中的,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人、熱愛生命,使學生不再感覺到美術課技法的枯燥、練習的乏味與授課的單調,還能使學生成功地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親情、友情的珍貴。
關鍵詞:美術課 觀察興趣 繪畫創作
陽春白雪是美的,下里巴人也是美的;西方高挑身材、濃眉大眼的美人是美的,東方古典、雅致的美人也是美的;怎樣讓學生通過美術課體會到美麗的事物,其實就是存在生活當中的,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家人、熱愛生命,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新教材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再感覺到美術課技法的枯燥、練習的乏味與授課的單調,還能使學生成功地體會到生活的樂趣,親情、友情地珍貴。為了以上的目標,配合新教材、新課標,我大膽做了一些改變,效果很好,學生更喜歡上美術課了。
一、精心安排課堂內容,作業的難易度適中
課堂內容的安排,對一節成功的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巧妙的安排,可能會出現作業沒時間做、作業太容易、作業太難不知如何下筆,慢慢地,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下降,以前的美術課課前準備比較少,往往是老師做一些相應的安排就行,如準備范畫、幻燈片什么的,不需要多長的時間,但是現在每一節課前的準備有時要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和更周全地考慮。
二、課上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兒童的觀察興趣,教師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一般說來,孩子們喜歡活動的東西勝于靜止的東西,喜歡有聲音的東西勝于無聲音的東西,喜歡具有鮮明色彩的東西勝于只有灰暗色調的東西,喜歡相對新異的事物勝于絕對新異的事物。
例如,在欣賞《中國畫》時,一邊欣賞畫中韻味、境界、情趣,一邊欣賞如流水般、私語般、叮咚的琴聲;學生通過音樂的陶冶,把心中所想、眼中所見都再現出來。這樣,提高了學生對美術課興趣。
還有,在《課間》一課中,我征求了學生們的意見,采取他們喜歡的方式——室外寫生,這樣學生不僅愛學,還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時,應注意選那些既能吸引學生,又能同時體現物體和現象本質的東西。“學生看到、聽到的新事物越多,就越想多看多聽”,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對觀察產生興趣,養成隨時隨地觀察的好習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生對觀察有了興趣時,教師必須趁熱打鐵,在觀察前向他們提出觀察的目的和任務。教師就應引導他們觀察,教給他們觀察的技能。阿恩海姆認為:“觀看,就意味著捕捉眼前事物的某幾個最突出的特征,僅僅是少數幾個突出的特征,就能夠決定對一個完整的式樣。”
三、讓繪畫創作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降低對學生的紀律束縛
繪畫固然需要一定的創作環境,但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發現,兒童畫創作對這一點要求無需過分苛求,相對寬松的環境,讓學生有一個愉快輕松的情緒去創作自己的作品,讓繪畫創作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繪畫不一定是謀生的職業,而是更多的人的精神追求、宣泄的一種生活方式。法國畫家盧梭就是一位喜歡這種生活方式的人,人們把他稱之為“星期天畫家”,他的本職工作是稅務征收員,他利用休息日畫畫,并一直從事下去,就是因為他喜愛繪畫這種生活方式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教師應根據繪畫這種特殊活動的特性,降低對紀律的要求,讓學生有一個相互交流的輕松環境。相互觀賞孩子們的作畫過程是十分愉快的,繪畫的每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美感:造型階段、著色階段、色塊搭配的形式構成,都具有審美價值。讓孩子們養成相互欣賞、相互促進的習慣,會帶動學生的繪畫情緒,彌補自己的不足,充實自己的畫面。另外,還可適當開展合作式教學模式,讓性格內向、壓抑的學生和性格開朗的學生共同協作,感染每個孩子的心靈。
四、心靈的溝通
列寧說:“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了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的注意、記憶和思維。”美術課上,不僅僅是為了畫而畫,學生們需要與教師的交流,交流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創作思路,他們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
為了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讓學生敢于向我表露心聲,我設立了這樣一個繪畫主體,“老師,我想對您說”,每個孩子都以“畫”和“話”的方式與我交流,看到孩子們真摯的語言,我感動了。我相信與孩子的這種心與心的交流有利于他們繪畫水平的提高,拉近了師與生之間的距離。
總之,我希望學生了解什么是美的事物,只有在真正了解美才能知道假、丑、惡,才能明了生活的寶貴和愛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未來的目標和人生的價值。
美術課堂的教學手法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即真誠,而真誠則源于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當你對教學有執著的追求,千變萬化的情感教育手法就會應運而生。這里只是我總結的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在這教與學的路上,我還將繼續努力,相信我和我的孩子們都會做得更出色!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2][美]魯道夫·阿思海姆著.郭小平譯.對美術教學的意見[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3.
[3]裴娣娜.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8.
[4][美]理查德·I·阿蘭茲著.叢立新譯.學會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
[5]王大根.美術教案設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