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什么樣的人,才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好干部?當下,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習近平對好干部標準,又施放了哪些信號?對以上問題,記者通過梳理習近平歷次相關活動和講話,及其先后出版的書籍,嘗試回答。
五十年“焦裕祿”情結: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從一名初中生,到縣委書記,再到中國最高領導人,前后50年,習近平心中始終念著一個名字:焦裕祿。
中學時,習近平曾被焦裕祿的事跡“深深震撼”,“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和參軍入伍,特別是后來當縣委書記、市委書記,一直有焦裕祿的影子伴隨”。
3月17日至18日,因著“思君夜夜”的情結,習近平又來到“焦裕祿精神發祥地”河南省蘭考縣,并將該縣選為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聯系點。一下車,他就來到了焦裕祿同志紀念館,他說:“我也是來學習的。”在他看來,焦裕祿是廣大黨員干部應“見賢思齊”的好干部,是一面鏡子,“總是把他作為一個榜樣”。
古今的“焦裕祿們”:心無百姓莫為官
焦裕祿的魅力,本質上就是一個好干部的魅力。習近平推崇的“焦裕祿們”,既有今人,也有古人。
2004年,在《執政意識和執政素質至關重要》一文中,習近平提出要求:“像領導干部的好榜樣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樣,做一個親民愛民的公仆,做一個忠誠正直的黨員,做一個靠得住、有本事、過得硬、不變質的領導干部。”
習近平還曾說,心無百姓莫為官。古往今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鄭板橋,“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深林”的于謙,都被他看作是以關心百姓疾苦為己任的人。
總體上,習近平推崇的干部,雖大多級別不高,但都“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具備清廉、務實、為民的特點。
引經據典談為官:政績之本,在于為民
談及為官之道,習近平喜歡引經據典地給今人樹榜樣或敲警鐘。
習近平多次論及官員的品德修養。2007年,習近平用“百行以德為首”,“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等,指出為官者“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他還用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王安石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等名言論修養。
習近平非常重視作風問題。他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警醒官員,用“堤潰蟻穴,氣泄針芒”,“巴豆雖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等,談個人情趣無小事。
新時期好干部標準:五句話二十字
從政30余年,習近平多次談及干部選拔標準和從政體會。
全面深化改革時期需要什么樣的干部?去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5句話20個字“好干部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
2006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用28個字概括“從政體會”:激濁揚清、敬業樂業、樂在人和、力戒浮躁、貴耳重目、求知善讀、戒奢節儉。
他把“激濁揚清”排在第一位。中共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鐵腕反腐、落實八項規定、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一系列動作,無不體現“激濁揚清”。
25年前,他指出“干部的基本功”,是密切聯系人民群眾。25年后,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