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絕望的主婦》里,美麗主婦Gabriele對家里中國傭人小梅發火時總愛說:“我要送你回上海種田!”時過境遷,現在《紙牌屋》里的華人馮山德可以悠閑地坐在中式花園里,不失禮節招待美國副總統的幕僚長。十年來,美劇里的中國元素越來越多,終于不止是對東方的獵奇。國人本能地希望美劇里多一些中國角色,形象好些再好些,但這件事可不僅僅是挑選演員和設定角色那么簡單。
《紙牌屋》里的中國情節
《紙牌屋》里的中國情節引起了國內觀眾的極大興趣,關鍵配角馮山德也令觀眾好奇。馮的扮演者名叫TerryChen,從血統上來講,他是純正的華裔,爸爸是臺灣人,媽媽是大陸人。
當TerryChen看到《迷失》里的主要角色已經有了韓國人時,他覺得是個喜訊:“亞裔美國人已經能夠在更大的舞臺上有所發揮,希望我們能打破固定成見,在電影和電視上有更多出演。”一度他認為“改變發生得很慢,比某些人——比如我——希望得慢”,但是幾年后,《紙牌屋》里關乎中國的內容居然開始推動情節發展,他的參演也被視作華裔演員打開新局面的象征。
TerryChen只是美劇里越來越多華裔演員中的一員,近年來各類型美劇里都有相對重要的華裔角色。早在大銀幕上獲得成功的劉玉玲,更是擔當了《口紅森林》、《基本演繹法》等劇的女主角。
從偷渡客到極客的角色變遷
曾幾何時,美國大片對中國人的形象概括是功夫、唐人街和中餐館,現在卻變成了和007好身手交相輝映的上海夜景、《2012》里靠譜的中國軍人。美劇里中國人的形象同樣在不斷變化。
十年前的美劇,華裔演員的角色設定總是讓觀眾覺得很惱火——最多的是偷渡客。不少美劇中打醬油的服務生、護士等也都是中國人。這些中國角色均屬廉價勞動力,在美國人眼里勤快、保守又雞賊。技術型人才的角色設定,像《犯罪現場調查》里的華裔技術人員、《急診室的故事》里的華裔醫生,少之又少。
在近年的美劇里,中國的角色變得更多元,也開始突破偏見,但還是有“刻板印象”的存在。青春劇集中,學校里但凡有中國孩子出現,必然是家教嚴的學霸,他們總是其他孩子抄作業的對象。
與此同時黃皮膚黑眼睛也成了極客的代名詞,《未來青年》、《生活大爆炸》里的電腦高手都是亞裔。和謝耳朵遠程互動的四川技術宅一度讓國內觀眾驚喜不已。
能保持“政治正確”嗎
看電視本是娛樂,但涉及到自己族裔的劇情,觀眾總是要翻來覆去審視,由美劇里中國角色引發的華人抗議不在少數。《絕望的主婦》里中國傭人小梅的形象直接引起過在美華人的抗議和罷看。
決定一個族裔演員的境況以及角色多少的根本原因,還是要看綜合國力和國家形象。《紙牌屋》編劇KennethLin說,第二季中大篇幅的中國情節,是執行制片人和首席編劇BeauWillimon決定的,“為什么選中國?在我看來,首先要說清楚《紙牌屋》沒有政治目的,在我們寫相關劇情時,也沒有想著要加入主觀意見。《紙牌屋》是對最高層權力的探究。如今,如果不考慮中國的話,這個故事就沒法講。”
但美國人重視中國、了解中國,不意味著中國角色從此就在美劇中高大上起來。《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弄錯計量單位得出的一個“偉大發現”,居然被中國一個核物理研究所“證實”了,這個情節雖然諷刺了中國學術造假,也算有據可依。
摘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