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濤
1 西葫蘆白粉病
白粉病是西葫蘆的一種主要病害,以春、秋兩季發生最為普遍,病田一般減產10%左右,嚴重時可減產50%以上。
1.1 典型癥狀
主要危害葉片。發病初期下部葉片上產生白色近圓形小粉斑,逐漸擴展成較大的粉斑,發病嚴重時病斑可布滿整個葉面。病斑逐漸褪色變黃,后期呈黃褐色壞死,病斑上的霉層變成褐色。發病嚴重時莖、葉柄也可同時發病。
1.2 發病原因及規律
病原以閉囊殼隨病殘體在土中越冬,或棚室中寄主上越冬,成為第2年初侵染源,在田間可借氣流或雨水傳播。在10~25℃均可發生,能否流行,取決于濕度和寄主的長勢。雨后干燥,或少雨但田間濕度大,易發病。高溫干旱與高濕條件交替出現,又有大量白粉菌源及發病的寄主,病害易流行。
1.3 防治措施
培育壯苗,定植時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避免后期脫肥。生長期注意通風透光,保護地提倡使用硫黃熏蒸器定期熏蒸預防。發病初期噴灑12%滅菌強乳油3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1000倍液,或12.5%烯效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7天1次,連續3次。
2 西葫蘆蔓枯病
蔓枯病是保護地西葫蘆的一種重要病害,日光溫室發生最為嚴重,輕者減產10%左右,重者達20%以上。
2.1 典型癥狀
幼苗發病,多在莖的下部,病部呈油浸狀,后變黃褐色,稍凹陷,表皮龜裂,常分泌出黃褐色樹脂狀物,嚴重時病莖折斷,導管不變色。成株期發病,病莖表皮呈黃白色,枯干,潮濕時變黑褐色,后密生小黑點。葉片上病斑黃褐色,圓形,有不明顯的同心輪紋,上生小黑點,病斑擴展到葉面1/3以上時葉片即干枯。
2.2 發病原因及規律
病原以分生孢子器、子囊殼在病殘體及架材上越冬或越夏。種子表面也可帶菌,發芽后病原直接危害子葉。在田間,病原可借風雨傳播。高溫多濕、天氣悶熱時,發病迅速。重茬地、低洼地雨后積水,大水勤澆,缺肥,生長衰弱的地塊,發病均重。溫室及塑料大棚栽培,過度密植、光照不足、通風不良時容易發病。
2.3 防治措施
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35分鐘。建造溫室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溫室內加強通風透光,降低棚內濕度。底肥中增施過磷酸鈣和鉀肥,在結瓜以前、雨后及澆水后及時中耕,發病后適當控制澆水,降低土壤及空氣濕度。在整個生長期間,要多次追肥,一般盛瓜期隔一水施一次肥,防止早衰,增強抗寒力。發現病株及時拔除,收獲后要清潔田間,將病殘體清除。
每平方米苗床可用8克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床土消毒。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600~800倍液,或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噴霧,葉蔓要噴布均勻。
3 西葫蘆綿腐病
綿腐病是保護地栽培中西葫蘆的一種重要病害,呈迅速蔓延的趨勢。
3.1 典型癥狀
主要危害果實,有時其它部位也會發病。果實上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橢圓形。干燥時病斑稍凹陷,僅皮下果肉變褐腐爛。氣溫高濕度大,病斑擴展迅速,果實變褐,軟腐,表面布滿白色霉層。葉片發病,病斑暗綠色水漬狀,圓形或不規則形,濕度大時軟腐。
3.2 發病原因及規律
病原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適宜條件下直接長出芽管侵入植株。后在病殘體上產生病原,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危害果實。病原主要分布在表土層內,雨后或土壤濕度大,病原迅速增加。土溫低,濕度大,利于發病。
3.3 防治措施
播種前用50%多菌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浸種30分鐘,撈出用清水沖凈后,再按常規方法催芽。選用抗病品種。采用深溝高畦方式栽培,避免大水漫灌,防止棚室內積水。在地面過濕時,可用干草把瓜墊起,減少病原侵染率。應盡量避免與黃瓜等作物連作,以免相互傳染,實行2~3年以上輪作可有效預防該病發生。
發病前可噴施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或50%琥銅·乙膦鋁
可濕性粉劑等進行保護。發病高峰期可噴灑64%惡霜·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600倍液。
4 西葫蘆病毒病
西葫蘆病毒病又稱花葉病,是西葫蘆的一種重要病害。露地栽培發生嚴重,流行年份可減產50%以上。
4.1 典型癥狀
在西葫蘆生長各個時期都有發病。苗期受害,子葉變黃枯萎,真葉出現濃淡綠色相間的花葉。①花葉型。表現葉片呈現黃、綠相間花斑,葉面凹凸不平,新葉畸形,蔓先端節間短縮。②蕨葉型。表現矮化癥狀,葉片皺縮、扭曲,新葉狹長,呈雞爪狀或線狀。③混合型。表現為花葉、蕨葉兩種病癥兼而有之。發病植株發育不良,花發育不好,難以坐瓜,就是坐瓜也小,瓜面有瘤狀突起,表面凹凸不平,失去食用價值。
4.2 發病原因及規律
病毒在田間可通過蚜蟲、灰飛虱以及植株摩擦傳播。在強日照、高溫、高濕或嚴重干旱的自然環境中,病害蔓延迅速。
4.3 防治措施
播種前,先將種子放入55~60℃的溫水浸泡15分鐘,再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浸泡20~30分鐘,然后撈出用水沖洗干凈,催芽播種。播種時要盡量使西葫蘆易發病階段避開高溫高濕的季節,避開蚜蟲、灰飛虱成蟲活動盛期。采取高畦栽培,在行間鋪30厘米寬的銀灰色地膜,對傳毒蚜蟲和灰飛虱等有驅避作用。高溫期間,在傍晚或夜間灌水降溫。田間作業應禁止吸煙;接觸過病株的手和工具要及時用磷酸三鈉水溶液沖洗消毒。為減少蘸花時病毒通過接觸傳播,將用2.4-D蘸花改為用防落素噴花。噴藥防治田間和地塊周圍雜草上的蚜蟲、灰飛虱、白粉虱等,連續1~2次。發病初期噴灑20%嗎胍·硫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10天左右1次,連續2~3次。
5 西葫蘆軟腐病
軟腐病是保護地西葫蘆的重要病害,常造成保護地西葫蘆大面積死亡。
5.1 典型癥狀
主要危害西葫蘆的根莖部及果實。根莖部受害,髓組織潰爛。濕度大時,潰爛處流出灰褐色黏稠狀物,輕碰病株即倒折。幼果發病,在病部先出現褐色水漬狀斑點,后迅速軟化腐爛如泥。該病擴展速度很快,病瓜散出臭味是識別該病的重要特征。
5.2 發病原因及規律
病原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借雨水、灌溉水及昆蟲傳播,由傷口侵入。陰天或露水未落干時整枝打杈、或蟲傷多,發病重。
5.3 防治措施
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進行嫁接栽培,可使植株根系強大,抗病性增強。在重病區或田塊,宜與蔥蒜類蔬菜實行輪作。對以實行輪作的地塊,每667平方米施石灰100~150千克,深翻曬土或灌水浸田一段時間后再整地。采取高畦地膜覆蓋栽植,施用充分腐熟的堆肥,雨后及時排水。有條件的地方采取膜下滴灌,禁止大水漫灌,注意通風透光。結瓜初期,要防止濕氣滯留。加大行距,縮小株距,這樣有利于田間操作,避免人為造成植株傷害。同時整枝打杈應選擇晴天的中午進行。發現病株要及時摘除,并撒石灰或淋灌病穴。
發病初期噴灑7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3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47%春雷·王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10天1次,連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