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秋宏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歷史意識,用歷史整體性和連貫性去思考問題。具體表現在:教師應挖掘與歷史事件相關的歷史事實,通過在課堂上引導,將整體性和連貫性的思維方式不斷滲透到學生學習和思考中去。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能更全面地思考問題。
【關鍵詞】整體性 連貫性 初中歷史教學 歷史意識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042-02
一、問題的提出
歷史意識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歷史意識是人類關于所有事物及其辯證關系的公理性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狹義的歷史意識是有關人類社會歷史的各種活動中積淀下來的公理性思維方式和價值觀。[1]對于中學歷史教學而言,這些思維方式和價值觀難免過于抽象。所以這里定義的歷史意識,是指個人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歷史現象的感知,形成一套系統的,能夠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維能力和價值觀。有人曾從課程標準的要求出發對“初中歷史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這一問題作了有效的討論,認為“在教學中注重歷史知識的關聯;注重思想觀念教育;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評析能力;抓住教材,貼近生活實際,分別是培養學生歷史意識的基礎、重要內容、落腳點和重要途徑。”[2]雖然筆者不太同意這種說法,但是作者的這種教學方式仍然具有諸多創意。然而,歷史不是道德的鋪墊,而是詩意的穿越。初中生正處在培養良好思維能力的最好階段。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以適當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歷史現場,形成歷史意識,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筆者更關注學生的課外思考。此外,歷史意識是反思的和批判的,[3]撇開純粹知識的灌輸,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學生去感悟歷史,以歷史為鏡鑒尋求自己的人生方向。
以北師大版初中歷史教科書為例,教科書對內容的編排是按照通史的形式,以時間為順序,分中國史與世界史兩部分。這就要求學生對歷史的感悟要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整體性表現在橫向對同一時段的歷史時間進行整體把握,抓住事件的整體聯系。連貫性表現在縱向把握歷史發展的前因后果。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將歷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交互運用,讓學生在課堂上形成初步的歷史意識,并進一步升華,為歷史學習打好基礎。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在初中生學習知識過程中,教師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但教師的作用永遠替代不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注重將學生引導到適合他們自己的學習軌道上。因此,教師應該在授課過程中滲透歷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思維。筆者以鴉片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為個案,來闡述如何向滲透學生歷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
(一)歷史的整體性思維。在鴉片戰爭這課中,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歷史整體性,就必須聯系到歷史事件發生時的國際社會。1840年之前英國政府就開始了挑釁活動。這并非出于貿易考慮,而主要是出于國家主權的尊嚴問題,如在外交書中的某些措辭如“夷”的使用上,中英兩國發生分歧。[4]這些分歧無法調和的結果即是英國在廣東海面上的暴力活動。
(二)在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中,不僅意味著1895年以后中國人在思想上的震撼,[5]更表現在日本戰爭前后的變化足以展現日本由自卑到自信的過程。日本著名的大河劇《坂上之丸》,就很直觀地描繪了日本人在甲午年之前對清政府的恐懼,不僅是上層官員,就連下層人民也對這一場戰爭不抱希望。因為他們相信拿破侖的預言:中國是一頭睡獅,一旦醒來,將稱霸整個世界。然而,日本軍部企圖在中國睡獅醒來之前徹底征服它。正是抱有這一心理,日本在甲午年占領朝鮮之后揮軍侵華。在獲勝后,日本社會歡欣鼓舞,對這一次侵華成功大肆宣傳。而在三國干涉還遼之后,日本社會對這次事件的持消極態度,甚至認為西方國家的優越,從而產生了脫亞入歐的思想。[6]甲午戰爭后的日本,既保持了亞洲霸主的優越地位,同時也對西方列強懷有恐懼。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歷史并不是像教科書編選的內容那樣僅僅用短短的幾句話就能涵括的。這些歷史事件背后還潛藏著巨大的知識和思想資源。
(三)歷史的連貫性同樣是一個重要的思維方式。再以鴉片戰爭為例,在事件發生前后,國內的情況如何推動事件的發生呢?教科書上列舉了滿清政府閉關鎖國的種種弊端和英國政府工業革命后的諸多先進。這樣的歷史比較方式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史學界大力提倡的“現代化”模式的史學研究中所特有的形式。然而在近年來,史學界對這種史學解釋模式進行了種種批判。從教科書的編排來看,編者并未對史學界的新近成果進行有效的吸收。我們不能讓教科書的滯后性影響到學生思維前進的步伐。雖說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存在著教科書列舉的種種弊端,但是乾嘉時期的知識分子的反思能力已經觸及到統治危機的病根,其中龔自珍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7]更重要的是,那時的知識分子思想轉變基礎乃是出于商品經濟社會的考慮。同樣甲午中日戰爭也是如此,在戰斗力來看,清政府的海陸軍力量可以說是稱雄亞洲,然而最后中國卻戰敗了,其中清政府的腐敗是一方面因素,但滿清政府的關門對外防御重點和對現代戰爭缺乏認識,應是這兩場戰爭戰敗的主要原因。
三、歷史意識的養成對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明,初中歷史教科書是以通史的形式編排,而高中歷史教科書則是依照政治史、經濟、社會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編排。這種由通到專的漸進學習方式,適合大多數中學生。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是這樣學習的,他認為:“為學之道,先博后約……”。[8]高中階段的歷史學習以掌握足夠的歷史知識和思維方式為基礎。大學階段即使不繼續學習歷史,但中學時期的思維方式,將有助于大學階段的學習。更何況現在大多數高校推行通識教育,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才能順利進行。實際上,中學教育與大學教育存在某種程度上的脫節,[9]這就更有必要從初中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
對初中生而言我們所說的思維能力,指的是歷史中的整體性和連貫性,就是我們說的歷史意識。作為一種思維能力和價值觀,初中生養成歷史意識,用歷史整體性和連貫性去思考問題,在將來的學習中會有諸多益處。首先,思考問題會更全面。正如前面講述的,歷史具有整體性和連貫性。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滲透這種思維方式,讓他們思考問題時從整體全局把握問題的前因后果。其次,在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我們知道中學生的學業是非常繁重的,如果僅僅依靠應試教育灌輸知識,這樣的知識不僅毫無意義,而且還會失去教育的初衷。教師引導學生養成整體性和連貫性思維,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方式將知識由點線面勾勒出來。這樣學生在享受自己勞動成果的同時收獲知識。
四、結語
歷史具有鑒往知來的作用,歷史還是我們培養個人良好思維方式的重要通道。它特有的時空構成所形成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不會因為分科教學而被割裂。在歷史的教學中,如何激活歷史這一特殊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意識,在思考問題和學習的過程中獲益,是歷史教師應該不斷探索的課題。
在教學活動中,知識的傳授是我們一貫做法,為此教師付出了許多心血。然而教育并不僅僅是這樣,它應該由教師引導學生尋求人生意義,收獲智慧。任何時候智慧都比知識更重要。這一簡單的由教學到教育跨越,其實蘊含著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克服的難題。這就需要教師學習更多的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同時還要注重知識以外的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在收獲知識的同時,感悟知識帶來的智慧。
參考文獻:
[1]雷紫翰.歷史意識、社會選擇與科學發展觀——重新認識以史為鑒及其途徑[J].社會科學戰線,2004(6).
[2]楊恒清.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J].教學與管理,2009(3).
[3]雋鴻飛.歷史意識的生成論闡釋[J].哲學研究,2009(10).
[4]劉禾著,楊立華譯.帝國的政治話語[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5]葛兆光.1895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的象征意義[J].開放時代,2001(1).
[6]鄭匡民.梁啟超啟蒙思想的東學背景[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7]林滿紅.古文與經世:十九世紀初葉中國兩派經世思想的分殊基礎[J].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1(15).
[8]毛澤東.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9]甘陽.大學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標與模式[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