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MH370仍舊沒有消息,各國搜救力量也在相關海域緊張的工作著。
為了規(guī)避糾紛,在國際海事搜救之中,搜救責任并不是根據搜救能力和專業(yè)程度進行考量,而是依據1979年國際海事組織通過的《國際搜尋救助公約》。該《公約》對搜救主導國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救助工作有哪些協助國,協助國派遣怎樣的搜救力量則沒有明確指明。其次,緊急應急救援,是少數能讓軍隊應急處置能力發(fā)揮的情景,也自然備受重視。再加之搜救工作的難度和時效性要求,及時快速的派遣有效搜救力量也成了一種軟性彰顯軍事實力以及區(qū)域控制力的手段。
在本次馬航失聯的搜救中,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就第一時間致電馬來西亞總理,經同意后派出兩架皇家空軍飛機參加馬航失聯客機的搜尋和救援行動。雖然在政治學者、澳大利亞國防軍事學院名譽教授卡爾·泰勒看來,在搜救失聯飛機方面,人道主義壓倒一切。但另一方面,這也彰顯了澳大利亞有能力對南海區(qū)域展開實際的“軍事行動”。
更典型的例子是在去年底,日本支援受超強臺風“海燕”侵襲菲律賓。在馳援菲律賓的外國團隊中,美國陣容最強大,日本緊隨其后。日本則在救災中,完成了二戰(zhàn)后最大規(guī)模的海外派兵。更值得玩味的是,根據日媒披露,日本派兵救援的主張,是通過駐馬尼拉武官直接向菲總統阿基諾提出的。阿基諾本希望日本提供更多物資和資金援助,而讓南亞鄰國提供人力支持,但日本堅持“加錢又增人”,且把“增加人手”當成救援前提。日本時事通訊社稱,日本還首次將情報衛(wèi)星收集的數據,制成地圖,提供給菲。對此,路透社分析認為,派兵救災,是日本戰(zhàn)后軍事力量在海外活動又一次“重大突破”,顯示了其日漸增長的軍事實力。摘自《報刊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