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澤敏
摘要:地理 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地理素養,讓學生能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能用地理的思維想問題、謀發展。地理高考,就是為了選拔具有這樣地理素養的人才。而地理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科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智力核心,只有學生具有較高的地理思維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
關鍵詞:思維認知 地理素養 命題線 復習策略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筆者發現試題的考查方向已由知識應用型向思維認知型轉變,以2013年全國卷一題為例,探討一下高考試題對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境內某些區域建立了許多國營農場,引種優質長絨棉,目前這些區域的棉區是我國最大的商品棉生產基地,種植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每至棉花收獲季節,數十萬外地民工前來這里采摘棉花(如圖)。
距消費市場較遠卻并未影響該區域商品棉銷售的原因是什么?針對本題,同學們經常采用地理區位原理(自然區位條件、社會經濟條件)來組織答案,當然,這樣我們也能從中獲取部分答案,如社會經濟條件中的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政策支持、原有產業基礎較好等。這樣分析思路,只停留在知識應用的角度,分析出來的答案往往是各種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的羅列,答案不完整,而且有的與問題不相關甚至與正確答案相悖,也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問題考查的實質。如果從地理思維認知的角度分析本題,本題實質上是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新疆的長絨棉之所以銷售的好:第一,質優(質優的原因是新疆的溫差大、光照充足);第二,價廉(價廉的原因是新疆的地價低、勞動力廉價、原有產業基礎好,長絨棉的生產成本較低);第三,產品本身特點(棉花易儲存、易運輸);第四,雖距市場遠但銷售的很好(原因是長絨棉的市場需求量大、交通條件的改善)。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學生具有較高的地理思維認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查要求;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才符合我們地理學科的本質——讓學生從地理的視角,認識和欣賞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培養具有地理素養的人。
而地理思維能力是地理學科培養學生地理素養的智力核心,地理知識是思維的產物、智慧的結晶,但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是以結論、規律等形式出現,論證說明非常簡潔,常常是定型化的知識,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必須經過充分的、反復的思維。如通過分析和綜合思維,理解組成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聯系、制約的關系(如氣候變化);通過比較思維,理解區域間的聯系與差異,進而理解區域地理特征(如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比較);通過抽象與概括思維,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如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等等。
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注重學生地理思維的培養。也就是要求我們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善于歸納整理地理知識,更要注意培養學生歸納整理地理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對知識進行劃分、明確知識組成、分析知識間的關系、并形成知識結構,將原來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下面針對高三的學生,如何培養地理思維科學備考2015年高考,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1.找準復習的方向——“把好脈”
把準高考命題的“脈”,是高三高效復習的前提,這個“脈”就是明年的高考命 題的方向和學生存在的問題。2014年,高考試題一如既往地遵循了課標和考綱的要求,突出學科主干知識和地理思維能力的考查,重視新穎的命題視角,繼續構建核心要素,縱向探究思維的命題線。每組試題都不是問題的簡單堆砌,題目間都有一條內在的思維線,命題線是試題的“靈魂”。只有準確的把握試題思維線,才能找準試題的突破口,科學、準確、完整的組織試題答案。縱觀近幾年的高考題,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出以下幾中類型的地理思維線的類型:(1)“區域空間”線;(2)“時間演變”線;(3)“人地關系”線;(4)“因果探究”線;(5)“綜合思維”線。只有研究思維命題的線,才能在我們平時的備考中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們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制定科學合理的復習策略——“下良方”
通過多年參與發展性評價下的高三模考備考的研究和實踐經驗,認真分析2014年各地高考試題的命題特點和國家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結合學生存在的問題,認為2015年備考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向:(1)第一階段復習要重基礎,抓落實,強化記憶;(2)第二階段復習要重能力,抓訓練,強化思維;(3)第三階段復習要重回扣,抓熱點,強化規范。
在此,重點強化二輪復習的針對性策略:第一,學科上應該構建宏觀知識體系。第二,三大部分的復習應各有側重。①自然地理側重理解,保證思維嚴密性;②人文地理側重歸納,保證分析的全面性;③區域地理側重看圖,保證信息獲取的高效性。第三,結合案例,構建應試思維模型,以便幫助我們更快、更準地把握試題有效信息,找準試題的有效信息。
3.精心選擇整合好的試題——“抓好藥”
模考訓練和平時檢測是備考中不可缺少的,是鞏固知識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題目的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備考方向和復習的效率。好題有幾個重要的衡量標準:(1)試題建立在情景材料之上;(2)問題依托地理主干知識;(3)考查內容和目標符合不同階段備考的方向;(4)語言準確而精煉;(5)有合理的難度。
除篩選外,教師最好具備一定的試題變異能力和原創能力,變異性拓展訓練就是挖掘試題的潛在命題價值,拓展學生做題的視野,從更多角度訓練地理思維;高質量的原創題則要追蹤高考命題熱點,反映高考命題方向,提高試題的針對性。
4.把所掌握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內化為地理能力和地理思維——激發知識“活力”
如何把知識學“活”,激發出知識的活力。筆者有幾點建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激發地理學習活力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通過組織地理活動,創建地理社團,有效地將地理由“學”向“用”引入,提高了學習的“活性”。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應試,高考也不僅僅是為了上大學,地理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地理素養,能讓人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能用地理的思維想問題,用地理的價值觀謀發展,地理高考是為了選拔具有這樣地理素養的人才,所以,僅僅有僵化的地理知識很難贏得高考。
參考文獻:
[1] 胡良民.地理教學論.科學出版社,2005.
[2]湯國榮.追尋地理教育直本:用原理說明事實.地理教育,2013,(10).
[3]谷曉紅.基于地理學特點和地理思維方式的地理教學論研究取向.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