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很重要,公司規模和內外部交易成本非常重要。在那些人數超過 100 的公司里,員工互相之間很多都不認識,政治成了比業務更重要的事情,人們做事的動機也變了,做事的不如說事的。這些成本不應該被低估。有一個說法是,如果創業公司的辦公室有兩層樓,那么職業投資者在投資它時真該好好想想。
多了一層樓的辦公室,很多看起來很小的事情也會產生不小的麻煩,從外部請顧問或者將關鍵發展計劃外包出去同樣是不明智的。在過去40年里,這些交易費用有下降的趨勢,這也解釋了為何小型創業公司越來越多,但是人們還是會傾向于低估內部交易成本。由于這些成本依然很高,所以好好想想這個問題是很有益處的。
Path將用戶的好友數限定在 150 人內就是一個很直觀的例證,原始人的群落同樣有著自然條件的限制,保證群落的人數不會超過某個值,創業公司正因為其精干才能成事。
為什么要去創業?對“為什么是創業公司”這個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可能會讓你喪氣:因為你沒法在現有的實體中開發新的技術。大公司、政府或者NGO,這些組織都有些地方有問題。可能是他們沒法理解財政需求,聯邦政府由于官僚體制的影響,總是會在某些方面花了一堆錢,卻在另一塊支出的不夠。抑或是因為這些組織沒法滿足個人的需求,你不能指望從一個巨大的官僚組織那兒獲得個人認可、尊重或是名聲。
想做事的人都會希望能從 0 走到 1,這時你必須找到一群跟你一樣喜歡從 0 開始的伙伴,一起把路走順。這種情況只可能發生在創業公司,而不是大公司或者政府。
為了錢或者個人名聲而去創業可能不是個好主意。研究表明,人們雖然拿到的錢越多越開心,但是過了每年 7萬美元這個檔后,收入增加帶來的快樂就會被其他負面因素抵消,比如壓力、更多工作時間等。雖說被說了太多次,但是“改變世界”的確是個更好的動機。1776~1779 年的美國就有點像一家創業公司,它的誕生也的確改變了世界。這個國家的創始人的動機又是什么呢?
不同的文化環境下人們創業的動機也會不同。在日本,創業者會被視為魯莽的愛冒險者,真正受人尊敬的是在某個地方終身做一個守本分的雇員。這一認識的背后有一句話:“每筆巨款的背后都隱藏著滔天大罪。”那么美國的國父們都是罪犯嗎?或者所有創業者在某種意義上講都是罪犯嗎?
從哪兒開始創業?簡練一點說:有什么很重要的事實是只有你和很少的人都認可的?商業版的則是:有什么有價值的公司是沒有人在做的?
如果你的答案是這樣的,可能就對了:“大部分人認為是 X,但真相是!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