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
在任一行業,遠離風暴中心卻時刻關注著氣流軌跡的評論家總是會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暫處在最高點的那些公司。這是可以理解的——十幾年前,雅虎也曾高踞云端俯瞰四方。后來,一系列變化將我們推到了風暴的邊緣。盡管外界的認可與贊譽并不是我們努力工作、全速創新的動力,但被忽視甚至于唱衰也確實不能讓人有好的感受。
在沉靜中醞釀爆發——過去的兩年多,雅虎全體員工和CEO瑪麗莎·梅耶爾都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堅持前行。終于,今天我們看到了重返產業高點、回歸風暴中心的可能。
財報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雅虎移動業務增長率高達100%,這使得雅虎成為僅次于Google和Facebook的全球第三大移動廣告公司。正像梅耶爾所說的:“我們的移動營收現在已經很高。第三季度,按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算的移動營收超過了2億美元。我們預計,今年公司的移動總營收將會超過12億美元。”然而,比營收更重要的是移動業務的崛起,目前,來自移動業務的營收已占到雅虎總體營收的17%,在可以預計的未來,這一比例還會繼續上升。
移動業務的崛起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可以看成是產業、市場、用戶對我們通過收購與聚焦移動的新戰略來再造雅虎的一種積極回應。同時,這也激勵著我們更快更自信地向既定目標發起沖刺。
我一直都認為,在IT和移動互聯網業界,巨人的衰弱與倒下不是因為步伐太慢,而是因為肌體太老。當我們說起移動領域傳統強者沒落的話題時,很多分析家認為是它們未能及時跟進需求、應用趨勢從功能到智能的轉變,因而被那些速度更快的公司超越。但如果從相關企業的自身情況來看,很多時候,絆住巨人前行的雙腳的,不是外部對手,而是內部一些固有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以前遵循某種路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今后也不能隨便改換路徑——或許正是這種認知,讓一些原本優勢明顯、前景光明的企業從康莊大道漸漸走向了狹路險途,路是同一條,但起點與終點的情形卻是截然不同的。
自2012年7月梅耶爾執掌公司以來,雅虎陸續完成了40多起收購——外界一度對此頗多揶揄,即便是那些頗具洞察力的評論家,也只是將這些收購行為視作雅虎以人才與技術來做“食補”。但現在回頭審視梅耶爾的“大采購”清單,人們會發現,所有的收購舉措都在某種程度上補充和優化了雅虎的業務領域,漸漸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移動版圖。不僅如此,全新的年輕力量不斷加入,還有效地杜絕了公司肌體老化的問題。雅虎由此而變得更加年輕并貼近用戶——一個顯而易見的結果就是,在過去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雅虎已經擁有5.5億移動用戶。
有了新能量、新動力的補充,瞄準新方向、探索新旅程自然成為雅虎公司上下一心的選擇,移動恰恰是我們認定的那條路線。在這個領域,雅虎的野心絕不止做幾款應用或把內容移植到移動端那么簡單——從既有的個性化平臺和原生廣告系統,到收購而來的數據分析利器Flurry和桌面應用Aviate, 雅虎正在逐步完成一個嶄新的、充滿想象力的生態系統的布局和部署。
在打造全新移動生態系統的進程中,雅虎北京全球研發中心是一個重要的陣地——身處全球最大也最活躍的移動消費市場與移動人才基地,我們深感責任重大:推動“年輕的”雅虎再度進入風暴中心,助力手機制造商、應用開發商、億萬用戶與雅虎實現“多贏”,我們能打勝這場戰役嗎?
我相信,我們能。我們在期待,我們在努力,讓因移動而重生的雅虎,在不久的將來,幫助包括移動應用開發商在內的各個產業的伙伴和客戶,在持續改進和提升其移動產品品質的同時,發現更多的商業機遇、解鎖更多的業務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