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人類思維和人類認知的重要和基本方式之一。隱喻能力是一種基本的認知思維能力。在英語的學習中,發展隱喻能力可以作為發展整體語言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徑,尤其是可以使高水平學習者最大限度地達到本族語者的語言能力。本文探討了隱喻和中介語石化的心理認知機制,并從英語詞匯和語法兩個層面分析了隱喻能力對解除中介語石化的作用。
【關鍵詞】隱喻 隱喻能力 中介語石化 認知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076-01
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象,還是人類認知的重要和基本方式之一,人類概念系統中的許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隱喻性的。中介語石化現象是二語習得中一個古老而又重要的課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從認知的角度剖析石化現象,探索石化現象的根本原因。
一、隱喻的本質及隱喻能力的界定
(一)隱喻的本質
自八十年代Lakoff 和 Johnson 發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以來,隱喻被納入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隱喻不但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在本質上是人類一種理解周圍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如果語言表達的概念是隱喻性的,通過視覺手段表達的同樣的概念也是隱喻性的,反映了人類大腦認識世界的方式。
(二)隱喻能力的界定
Littlemore提出,隱喻能力是一種松散性類推和發散性思維的心理過程,隱喻類推需要把各種信息進行比較,通過發散思維找出兩種事物的相似性。隱喻能力主要包括人們能夠識別、理解和創建跨概念域類比聯系的能力,這里不僅包括能被動地理解、習得隱喻,而且還包括創造性的使用隱喻的能力,更高目標還可包括豐富的想象力和活躍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隱喻能使我們正確理解抽象概念域,能使我們的知識擴展到新的領域。隱喻能力是人們語言掌握程度的重要標志。
二、中介語石化現象認知心理過程及其成因
(一)中介語與中介語石化現象
中介語,是指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的一定階段所形成的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過渡性語言系統。Selinker(1972)在《中介語》一文中首次使用石化。他將石化定義為“一種可能存在于心理結構的機制”,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機制。1992年Selinker&Lamendella又重新把石化定義為“學習者中介語學習停止的過程,表現為持續穩固的非目標語結構”。
(二)中介語石化的心理認知機制
中介語理論是在認知心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劉利民(2003)等人認為二語學習者具有兩個心理詞典和兩套心理語法系統,因而其認知系統可以被兩種語言中任意一種的輸入信息所啟動,獲得意義并完成相關的認知加工過程。因此,語言習得的過程就是一個構建語言的心理詞典和句法模塊,并與認知系統相聯系的過程。而語言的石化現象,就是當母語句法和目的語句法存在某種近似性的時候,二語學習者有意識地借用母語句法來套用目的語,近似性越多,依賴母語句法系統越大,母語式目的語就越多,也就越不容易克服該現象,最后變成石化。
(三)中介語石化的成因
在二語習得領域,有關石化成因的解釋和假設很多。Selinker認為95%的二語學習者會產生石化,其形成一定有其內在的原因,如語言的心理機制、認知情感等因素。國內的學者有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解釋石化成因的。張雪梅(2000)運用Johnson的技巧理論來解釋石化的成因,認為語言學習是從陳述性知識向程序性知識的轉化,即程序化;而習得是從程序性知識到陳述性知識的轉化,即陳述化,語言掌握中兩者缺一不可。石化的產生可能源于陳述性知識的輸入不夠,從而影響程序化和陳述化的過程。陳述性知識一旦程序化將很難改變,這也是石化一旦形成很難消除的原因。
三、隱喻能力對解除中介語石化的作用
(一)隱喻對解除英語詞匯學習能力石化的作用
詞匯具有隱喻的性質,隱喻是語言中詞義變化的重要方式,可以解釋詞義之間的相互關系。多義詞之間的多種意義之間的聯系不是任意的。在習得詞匯時,可以從認知的角度分析語義隱喻機制,不僅可以了解詞義的發展規律,深刻理解其演變機制,而且能夠幫助他們提高詞匯表達的流利性。在“hot weather”中,義項“熱”就是人體器官對溫度的感知,而在“These articles are too hot to handle.”“a man with hot temper”中,義項“難以脫手的”“激烈的”的產生則是借助人體對溫度的感知來描述另一認知域的事物,是屬于隱喻模式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意識的培養訓練學生的隱喻思維,讓學生意識到并學會隱喻地思考語言現象。隱喻式詞匯教學能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迫使其不得不對每一底層概念進行深入的思考,在得到意念圖式有力配合的情況下,記憶效率和領會深度都會跨上一個新的臺階。
(二)隱喻對解除英語語法能力石化的作用
語法是人類思維長期抽象化的工作成果。語法隱喻這一概念最初是由韓禮德提出來的。語法隱喻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隱喻,語法隱喻的變異主要發生在語法層,是過程轉化的結果。語法規則是受制于語言的意識形態的。
例(1)Jack built this house 50 years ago.
例(2)If I were you, I would consider his proposal.
例(1)是真實條件句,指稱過去時間。例(2)是非真實條件句,指稱現在時間。但是,無論過去時間與現在時間之間,還是事實與虛擬之間,都是一種距離。因而我們可以認為,英語動詞過去時是一個表示過去時間的語法范疇,由于過去時間與現在時間或將來時間之間存在著距離,這種時間距離又隱射到現實距離,并進一步映射到心理距離,因此常用來表示虛擬和禮貌,這是人類隱喻認知模式在語法結構中的運作和體現。
在英語的教學中,應該把語法隱喻循序漸進地引入課堂,對語法隱喻和一致式語言現象進行適當的理性學習,通過直白式和隱喻式的表達方式的對比、分析,讓學生對不同的表達方式獲得理性的認識,是否具備了英語語法隱喻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水平也是提高英語理解和表達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結語
隱喻是一種認知的教學理念,過去由于人們把隱喻看作是語言的附屬物,沒有意識到隱喻能力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忽視了隱喻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智慧循規蹈矩,不會靈活的使用語言。但當代認知隱喻理論已經將隱喻劃分為認知領域的范疇,隱喻能力就上升到了一種基本的認知思維能力。發展隱喻能力可以作為發展整體語言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徑,尤其是可以使高水平學習者最大限度地達到本族語者的語言能力。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重隱喻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減少并逐步的消除中介語石化現象,才能有助于全方位的掌握目標語。
參考文獻:
[1]陳朗.概念隱喻能力對突破中介語石化的核心價值[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
[2]劉利民,劉爽.中介語產生的語言心理原因[J].外語教學,2003(1):6-10.
[3]覃曉琪.中介語石化現象的心理認知研究綜述[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9):95-98.
[4]王燕.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隱喻理論與英語教學[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87-188.
[5]嚴世清.隱喻能力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1(2):60-64.
作者簡介:
高斌(1988-),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