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
【摘要】中國學生在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大致可分為兩類:語言錯誤和語用失誤。而在交流過程中,語用失誤往往比語言錯誤更容易引起交流不暢。培養學習者的語用意識,發展語用能力是英語學習的核心目標。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語言交流過程中出現的語用失誤的實例,以及其產生的原因,進一步探尋解決英語口語中語用失誤的對策。
【關鍵詞】英語口語交際 交際能力 語用能力 語用失誤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2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語用失誤與語用能力培養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L12DYY025。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09-02
一、引言
中國的學生經過十幾年的英語學習,語言功底一般比較扎實,在應試中基本可以取得比較高的分數,但是在與英語語言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時候,還是會出現交流障礙,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或文化差異產生誤解,造成溝通失敗。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能力”一直是教學重點,而“語用能力”的欠缺卻日漸明顯。一些通過英語四六級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仍然無法與英語本族人順利的交流,如果說語法和發音上的錯誤尚可被英語語言國家的人所理解和包容,但對語用方面的錯誤他們卻不那么寬容。
二、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1.語用的概念
語用能力是指準確理解以及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包括語用語言能力(progrma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語用能力(sociopragmatic competence)。語用語言能力指的是按本民族語者的語言習慣正確地理解和恰當地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及其語用功能,準確地表達用意的能力。社交語用能力指的是根據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交際者的習慣得體地合適地使用語言的能力。
2.語用失誤
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是指人們在言語交際過程中,雖然使用了正確的語法及符號關系正確的句子,但是說話不合時宜或者有悖于這種語言本族人的說話習慣,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導致交流不暢,最終使交際行為中斷。英國著名語用學家Jenny Thoms將英語語言失誤大體上分為語用語言失誤(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語用失誤(social pragmatic faifure)。
(1)語用語言失誤與語言本身有關,是指所說的語言不符合英語本族人的語言習慣,使用了不恰當的表達方式或者按照母語的習慣直接套入習得語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式英語,這種錯誤大多體現在用詞方面。下面幾個例子是學生在真實的語言交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例1.“我沒有經驗”這句話,多數學生會這樣翻譯:“I have no experience.” 而I have no experience這句話聽起來就非常古怪,正確的說法應該是“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例2.“這個價格對我挺合適的”,大多數學生會說:“This price is suitable for me.” suitable(合適的,相配的) 最常見的用法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現在告示或者通知上。如:下列節目少兒不宜。The following programme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在這個句子里用suitable 就比較合適。
例3.作為聊天的開場白,經常聽見有學生這樣說“We had a big rain last night.”(昨晚下了場大雨。)在這句話里,big需要換成heavy。
(2)語用語言失誤是由于措辭不當,不懂得正確的表達方式,按母語語言習慣生搬硬套所導致的,它的錯誤大多發生在表層。而社交語用失誤是由于說話者不了解英語本族語者的文化習俗,在交流的過程中照搬中國的風俗習慣,造成語用失誤。這種語用失誤往往會使交流的雙方感到尷尬,甚至造成誤解。下面是幾個例子。
例1.——Your hair looks really good.
——Oh, no. Just so so.
這種對話在交流的過程中非常常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當我們受到別人的肯定或者贊美的時候,通常會選擇謙遜地做出回應。而在英語國家里,人們對稱贊傾向于接受,即“Thank you.”這種回答才更符合英語語言習慣。
例2.中國人見面有時把“吃了嗎?”當作打招呼的一種方式,在英語交際中有的學生會這樣說:“Have you had your meal?”但是對那些對中國文化不十分了解的外國人來說這是一種邀請,邀請對方共同進餐的意思,所以這樣的社交語用失誤會使談話雙方感到非常尷尬。正確的打招呼的用語可以用“Hello” 或者“Hi”。
例3. ——Nice day today,isnt it?
——Yeah, but I am not in good mood today.
西方人在打招呼時不會隨意告知他人自己的心情狀態,這會被認為是非常不合適的,會給對方造成負擔。
三、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語用失誤的原因
1.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較差,在交際的過程中過多地依賴于從漢語生硬的譯成英語,將漢語的語言習慣直接套入英語中,導致說出的句子不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進而產生歧義。由此可見,學生的基本功不夠扎實,運用能力差,十幾年的英語學習主要是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這也充分暴露了國內英語教學的誤區:過分重視語法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實際語用交際能力的培養。
2.由于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缺乏了解而造成語用失誤。由于本民族的文化在每個人的心里根深蒂固,在交流中,由于對中西方的文化缺乏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想當然的套用中國的文化和語言習俗,所講的英語不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而這種失誤更難讓交際的對象所理解和接受,導致語用語言失誤。
四、減少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過程中語用失誤的對策
1.傳授語用知識,創造語言環境。中國的英語教學,尤其是中學階段,都是以高考為目標,主要目的是通過考試,所以語法的學習占了相當大的比重,教師在英語課上近乎完全使用漢語教學,這就導致學生進入大學初期無法適應全英文的教學,所以大學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幾乎是漢語英語各占一半。為了糾正這一現狀,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堅持使用全英文授課,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培養學生英文的思維模式,同時,鼓勵學生閱讀相對淺顯的英文原著,增長見識,培養語感。另外,除了講授英語知識,教師還應該使學生了解語用知識,告訴學生如何得體正確的用英文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些都為順暢地交流打下了基礎。
2.有效的文化輸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向學生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進行比較。尤其是西方的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禁忌。這樣也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使學生牢記在交流的過程中求同存異,尊重并理解對方的文化,避免一些敏感話題,使交流得以順利進行。
3. 改變教學模式。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傾聽者或者記錄員,近幾年這種現象正在逐步的得到改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大多數院校所接受,group discussion,role play,pair work等等的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也給他們提供了很好的鍛煉口語的機會。這也需要教師全程參與,適時地對學生交流過程中出現的失誤進行點評與糾正,逐步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的產生不是一朝一夕的,和中國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不無關系,想改變這一現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任重而道遠。大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進行文化的輸入,向學生盡量多的介紹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時鼓勵學生在課上大膽的用英文進行交流,使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有一個全方位的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逐步減少在交際過程中出現的語用失誤現象,從而使交流順暢,得體的進行,以此達到學習英語的目的。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束定芳,莊智象.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9
[3]Leech, G.N.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 1983
[4]Thomas. J.Cross?鄄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5]盧艷春.大學生英語口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其糾正[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