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祥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69-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關注農村學生課外生活是發展農村教育、實現城鄉教育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學生的課余生活一直是全社會十分關心的課題。
一、對當前農村中學生課余生活的調查分析
據統計,我國農村人口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總人口的60%左右,農村人口多且教育相對落后是我國最大的國情之一,農村中學生的學習生活存在“課外生活不健康、課內課外不協調、英雄淡化明星熱、思想表現不積極、獨立生活能力差、學習態度不端正、考試違紀作弊多、愛好娛樂不好學、個性愛好偏極化、綜合素質能力差”等不良現象,這些問題特別值得關注。
1.網絡對中學生的負面影響很大,學生崇拜明星和時尚音樂占主導地位,相當一部分學生不關心國家大事和新聞時事,有14%的同學覺得課余生活無聊,感覺讀書很累。
2.當前的高中學生普遍睡眠不足,課余活動時間少,學習任務繁重,喜歡看趣味性和娛樂性讀物,對科技、語言、政治、歷史等方面的書籍不太關注。
3.農村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許多來自農村的中學生從未參與洗衣、做飯、掃地、插秧、除草、收莊稼等活動,甚至對“犁、耙、斗、笠、鐮刀、籮筐、石磨”等農用工具也不知道,能體諒父母和做家務的學生太少,學生的扭曲心態和疑反心理嚴重,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差。
4.家庭和社會對學生的負面影響較大,學生對讀書沒有明確的目標,缺乏正確的學習態度和生活習慣,熱愛公益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學生極少,學生對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意見較大,叛逆現象比較嚴重。
5.《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特別指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美術課中要加強寫字教學”,教育部2011年8月2日下發文件,要求中小學都要開書法課,提高中小學生漢字的書寫能力。從問卷調查發現:許多學校特別是高中只重視高考學科教學,沒有真正把寫字、書法、繪畫等落實到實際教學活動中,從而出現許多學生不能規范書寫漢字的現象。
6.高中學生的課內外生活不協調,課業負擔重,課余生活枯燥單調,對當前的教育模式存在不滿情緒,對實施新課程改革缺乏正確的理解,在高考激烈的競爭壓力下被迫學習,學校應正確、合理地引導同學們開展課余生活,學生擁有良好的課余生活和健康發展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二、關注農村高中生課余生活的對策思考
德國著名學者阿·第斯多惠認為:“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找尋真理。在第一種情況下,運動是由上而下進行的;在第二種情況下,運動是由下而上進行的。前者是學生由頂峰開始,努力走向基礎;后者是從基礎開始,學生站在基礎上面,然后進到終點,升到頂峰”。
第一,受社會、家庭和學校等不良因素的影響,激烈的競爭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加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原因,教育往往會存在“雕塑”不到位的現象。作為教育管理者要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絕不能忽視學生課余生活的積極引導和科學管理,這是當前所有“雕塑家”值得深思的課題。
第二,學校教育必須把“家庭教育、人格教育、感恩教育、情感教育、理想教育、法制教育和人性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待學生或子女,過度的保護或溺愛,會導致被動依賴、缺乏自理能力和自信心、甚至任性驕橫;過度嚴厲則會導致膽怯、壓抑、冷漠、消極、反感甚至極端化;過度放任會產生自由化思想、目中無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第三,學生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和追求目標,需要不斷改變和創新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要教育和管理好學生不能單一依靠外因,最重要的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和主動配合,而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途徑,如何總結反思和創新管理體制仍然是教育者長期面臨的一項現實問題。
第四,家長要主動改變傳統的家庭教育觀與擇業觀,使孩子將來有更廣闊的發展舞臺,不能片面強調子女的學習成績,要尊重孩子的愛好和興趣,盡量為孩子的課余生活提供機會和創造條件,從多方面鍛煉和培養孩子的實踐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增強人文素養,豐富精神世界,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第五,我國城鄉的辦學指導思想有著明顯的差別,農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三農服務”,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適當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而城市教育的基本任務則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適應城市建設需要,主要是為高一級學校培養人才。
第六,中學生應從未來社會的需要出發,重視與同齡人的交往,鼓勵發展多層次的人際交流,著力培育自身的溝通、交流、合作能力,不能被動地接受教育和學習。針對獨生子女多和依賴性大的現狀,學校、家長和社會要盡量提供學生和同齡人交流合作的機會,用真心關心學生的成長,交人要交心,澆花要澆根,教育同樣如此。
三、針對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現狀的問題反思
第一,據調查,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管理和評價體制下,許多中小學普遍存在“考試學科教學第一,其他學科形同虛設、統考成績統一考核”的教學管理模式,素質教育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學生不能正確對待和擁有健康有益的課余生活,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教學管理評價體制急需改革和完善。
第二,由于農村獨生和留守子女學生越來越多,缺乏真心的關愛和教育,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許多來自農村的學生逐漸淡忘農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又不能正確認識網絡、追星、游戲和大眾傳媒等不良文化生活的負面影響,加強城鄉之間的教育教學交流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現實意義。
第三,隨著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和“撤并制”改革的實施,農村中小學的數量減少很大,但如何充分開發和利用農村義務教育已大量投入建成的教學資源,是政府和教育部門面臨的新問題,可以開設農村圖書室、陳列室、信息服務點等文化場所,豐富和發展農村的文化資源,充分發揮農村教育的特殊基地作用。
第四,面對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日益激烈的競爭,農村教師和學生的壓力出現不減反增的趨勢,農村基礎教育受各種條件的限制,無法開足開好音體美科技等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活動,農村學生相對城市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存在較大的差距。
第五,安全教育是當前教育部門和學校教育管理者首先重視的問題,這將影響到學生第二課堂和課外活動的開展,安全責任重大,學生喜愛的春游、寫生、爬山、標本采集、社會調查、體驗生活等社會實踐活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得到同意適當適度進行,如何處理好安全教育和課外活動的關系是教育者面臨的新矛盾。
英國著名學者洛克認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作為教育者要真正落實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絕不能忽視對學生的正能量教育和科學管理,關注和發展農村教育是當前維護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不同地區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客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教育多樣化、綜合化、科學化和社會化的功能,維護教育公平和實現城鄉教育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我國城鄉教師差異的制度分析與教師制度的變革《教育學術月刊》。
[3]余秀蘭.中國教育的城鄉差距——一種文化再生產現象的分析。
[4][法]雅克·哈拉克.投資于未來——確定發展中國家教育重點。
[5]洛克(英)《教育漫話》。
[6]《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