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傳統植物組織培養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以及培養現代化、復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探討我院植物組織培養校內實訓基地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實施及其相關問題,對其更好的服務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關鍵詞】植物組織培養 校內實訓基地 產學研
【基金項目】日照職業技術學院2012教改項目(12JXGG16)。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208-02
植物組織培養是以植物生理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生物學科,是現代生物技術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職高專院校園藝技術、園林技術、藥學、生物制藥技術、生物技術及應用等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技術性強、應用價值廣,國內外本領域的新研究、新發現層出不窮,在種苗繁育、脫毒苗培養、突變篩選及培育、藥用植物工廠化生產、植物基因庫建立和種質保存等方面開辟了新途徑[1,2]。隨著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我國農業、林業、園藝和醫藥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對植物組織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要求也越來越高。
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在當前人才培養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培養高技能組培人才的重要基地。傳統的封閉式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技能與組培行業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相差較遠。“產學研合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環節,是實現“工學結合”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辦學質量、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的必要手段[3,4]。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感到教學、科研和生產一體化新的運作模式是比較成功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室的運作模式。
一、傳統校內實訓基地運作情況
傳統的植物組織培養實驗大多是獨立驗證性的實驗,教師給出實驗步驟和實驗流程,學生照葫蘆畫瓢被動地重復,無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且大多數校內實訓還停留在消耗性實訓階段,忽略了基地在科技創新研究與服務中的作用。由于受資金、師資力量所限,往往只是單純作為實施校內實踐教學環節的場所,沒有發揮其作為高新技術的開發、試驗、推廣、研發以及作為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培養基地等的社會服務功能。與企業、行業的交流聯系缺乏,以及建設過程中“產學”與“研”的割裂和管理制度的不合理,無法吸引企業行業中的一些“能工巧匠”進來,達不到校企人力資源的共享,造成高水平實訓指導師的缺乏。
二、植物組織培養校內實訓基地“產學研合一”運作模式構建
基地由“課堂與實訓點合一”的學做合一基地、“實訓與生產合一”的校企合一生產性基地,以及“教學與技術開發、服務合一”的研發中心等三部分構成。通過“學做合一”有效落實學生基本技能的實驗和實訓[5,6];通過“校企合一”校內生產性頂崗實訓,學生掌握了綜合實踐操作技能,具備了校外頂崗生產能力;通過參加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的相關應用性課題,進而完成畢業設計(或綜合實踐),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得到鍛煉。
(一)“課堂與實訓點合一”的學做合一基地構建
通過學做合一基地,實現課堂與實訓地點的一體化,利用多媒體、現場演示示范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邊教邊學、邊學邊做”中實現教學和實訓的互動,將教與學、學與做有機地結合、將傳授知識與提高能力統一起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有效落實了學生基本技能的實驗和實訓,從而實現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為適應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我們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修訂和完善了本課程標準和教學內容,按照職業要求進行課程的系統設計和細節重構,做到課程內容體現工作實際、課程教學服務專業培養,以此來設計課程大綱、教學基本要求、教案、講課方式、實習實訓環節及流程,編寫具有自主特色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講義和技能實踐訓練方案[7]。
新的課程體系以能力本位,素質為核心,在保證理論知識“必需、夠用”的原則上,減少了理論教學學時,刪減了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愈傷組織培養、胚胎培養、花粉和花藥培養、細胞培養、原生質體和體細胞培養;重點講授:組培室設計與管理、組培基本操作技術(母液配置、培養基配制、無菌操作)、組培技術研發(試驗方案設計、數據調查與分析)、植物脫毒與組培快繁、組培企業經營管理。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中心,重新整合教學資源,實現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實現專業理論教師與實習指導教師一體化、理論教室與實習車間一體化、理論課教材與實習課教材一體化,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作用,培養出素質優良、技術過硬、單項技能拔尖的技術型人才。
(二)“實訓與生產合一”的校企合一生產性基地構建
通過校企合一生產性基地,學生進行專業技能的集訓,在真實化的生產環境中完成生產與實訓任務,掌握了綜合實踐操作技能,具備了校外頂崗實習能力。在實施教學的團隊中,既有學校的專職教師,又有校外兼職教師和企業單位的指導師傅。在教學過程中,模擬企業的真實工作情境,引入企業的管理制度,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真實的工作場景,學到真正的技能,直接獲取實際的工作經驗,領略了行業以及崗位的文化氛圍,經歷了學徒角色和學生角色的相互轉換,實現了校內生產性項崗實訓的目的。高職教育才可能培養出為社會所需要的高技術職業人才。
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通過頂崗實習,增強了質量和效率意識,養成了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團隊協作精神,崗位職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練。在真實生產環境中得到了全方位和全過程的訓練,使課程的實踐技能訓練、實踐教學改革有聲有色。通過這樣的先進的教學方式,學生將職業能力、職業知識、職業品質“遷移”到自己的學習體會和工作體會中,一畢業就能上崗工作,生產中獨擋一面,實現了畢業生和崗位工作的“零距離”。
(三)“教學與技術開發、服務合一”的技術服務中心構建
在組織好基礎實驗和單項技能訓練的同時,實訓基地對學生全面開放。組織感興趣的學生成立組培興趣小組,鼓勵同學們進行適度創新性探索實驗。植物組織培養在具體的實踐中因季節和選材的不同,存在較大的可變性和不確定。如,對同一種植物材料的不同外植體進行組織培養,它們的生長發育途徑可能會完全不同;即使同一植物材料的同一種外植體,在不同濃度激素組合的培養基中,它的生長再分化與成苗途徑可能會截然不同。利用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不局限于課本上給定的實驗材料和培養基配方,自己動手查閱相關文獻和參考資料,獨立設計撰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操作。不同的實驗設計,最后的實驗結果也不相同,如有些培養材料變褐,有些外植體長期培養總是沒有反應,有些愈傷組織過于致密或者過于疏松等。分析這些不同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經過這種探索性綜合實驗的鍛煉,挖掘了學生學習的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具備了基本的科技研發能力,可以參與到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校企合作項目、地方農業生產推廣項目或企業急需解決的組培課題中。如11級園藝班的學生參與了教師的青年基金項目“五蓮山野生迎紅杜鵑組織快繁技術的研究”,與教師共同設計制定實驗實施方案,一同開展研究和實驗數據處理,最終較好地完成此項目的研究。12級生物技術班的同學參與了地方農作物馬鈴薯和草莓脫毒快繁推廣項目。學生還自主設計的月季、菊花、百合的組織培養實驗。在“教學與技術開發、服務合一”的技術服務中心,通過參加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得到鍛煉,并實現高校社會服務的功能。
三、結束語
植物組織培養校內實訓基地“產學研合一”運作模式在我院10、11、12級生物技術和園藝技術專業200多名順利實施并得到好評。在“產學研”結合的組培實訓室里,學生學習了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得到實驗技能的訓練,再在親歷的生產過程中得到生產實踐動手能力的訓練,他們可掌握最前沿的生產技術,可了解最新的市場需求狀況以及企業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學生課程學習質量提高的同時,實驗技能、科研技能、生產技能和思維等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但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如何與企業形成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保證基地長期有效運轉,形成基地良性循環發展格局?如何建立和健全實訓基地管理制度問題?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梁稱福,周安剛.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探討[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6(3).
[2]李榮珍,蘭健花,陳榮.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研[J].創新教育,2011(25).
[3]季本山.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在工學結合中的作用[J].高職教育,2010,(1).
[4]李紅賢.高職教育工學結合模式下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30).
[5]丁金昌,童衛軍.“三個合一”校內實訓基地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1(1).
[6]莫饒,劉進平,賴杭桂,等.植物組織培養實驗“產學研”運作模式探討.中國科技信息[J],2008年(22).
[7]邵玲,梁廣堅,梁廉.植物生理學“產學研”教學模式的構建.肇慶學院學報[J],2013,34(5).
作者簡介:
李媛(1982-),女,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植物組織培養教學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