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碩
更多子女:除非你夠強悍
“閨蜜來電話,說二胎生了。”
“喲,喜事。”
“說是二胎,卻是三個。”
“三胞胎?那得包多少紅包?”
“她沒要紅包。她哭了。”
“啊?”
“二胎是試管,做了兩次,第一次放進去四個沒成,第二次又來,還是放四個,活了三個,三個男孩。現在全家抱頭痛哭。”
“就是說她有四個孩子了。”
“對。其中一個才三斤多,要在溫箱里躺一個月,一天1500元。這還不算什么,她哭著說:‘在上海,生一個男孩,就等于背上了500萬元的債,我現在背上了1500萬元的債。”
“真是血淋淋啊——私人訂制變批發。”
這是另一段八卦。女人還真是一點同情心也無,人家越生活得人仰馬翻,八卦起來越覺得熱鬧。不看熱鬧還能干什么呢?祝福這位一女三子之母,不要步上甜蜜的后塵?
生育是個重大命題,其中包涵的社會文化、宗教、政治因素復雜,尤其在這個將“計劃生育”作為“國策”長達數十年的國家。從“雙獨”到“部分單獨”,政策逐步松動,被管控了幾代的人們,為一線“生機”而興奮,其實是管制催生的逆反心理。又,張藝謀等明星、名人的“超生”新聞屢屢曝光,似乎在向大眾做出某種暗示,將“多子”與“實力”“特權”畫上等號。身處這樣的生態環境,“更多子女”似乎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話題。
我在聚會里問女人們對“二胎”態度如何。她們回答如下:
A.能生當然要生,喜歡孩子,沒有兒子(女兒)怎么都是遺憾。
B.不生,養不起(身體受不了)。
C.生吧,老公(公婆、父母)想要,朋友同事也說還是多要一個好。
D.不知道,生了麻煩,不生可惜。
四大選項,人數均等。選“生”的,大多有性別要求(與已有子女相反),而堅決“不生”的僅占四分之一(其中一位已有兩子的,還打算盡快孕育老三)。
聚會女人階層狹隘,無人考慮“養兒防老”,“養兒背債”倒是共識。事實上,每多一個子女,就是一次家庭關系和生活品質的改變,所有家庭成員都被牽扯其中。父親可能變得更自豪、更有責任感,也可能倍感壓力、煩躁不安;第一個孩子可能變得成熟、包容,也可能認為“愛轉移”而孤獨、叛逆;家庭經濟狀況和生活水準可能保持原狀,也可能明顯下降;日常生活的節奏與氣氛可能更緊湊愉快,也可能混亂緊張。除此之外,身體的付出,職業、娛樂、社交的停滯,生活節奏的變化,性體驗與情感的變化,則只能由女人獨自埋單,毫無公平可言。所有這些事可能帶來的困擾,遠遠超過想象。所以,除非你夠強悍,或下定決心變得更強悍;否則,不要湊這熱鬧。
強悍的意思,包含由內而外的自我修復,也包含應付驟然倍增的事務的能力。還有更重要的,它意味著價值觀與方法論的再一次壯大,因為每個子女都要帶著你的這些東西去成長,枝葉延展越多,責任就越重大。如果女人自身的成熟度能與子女數量成正比,如果每次生育都激勵自我提升,那“二胎”也好,“N胎”也罷,都是你的福音。如果反之——但愿別像甜蜜那樣。生育是最私人的事務,仍要自私地處理,但愿承受的同時,也能享受。
每個女人的老后:請勿糾纏,請予尊嚴
老美人兒若多生幾個,多幾個人照料她晚年,多好。老美人兒的男人若不是比她年長11歲早早離去,能老來做伴更好。老美人兒若自己管得了自己,那才最好。
身為孫女,這樣說話可算自私到家。不過這不是我說的,是老美人兒自己。看,就算是這黏人的美人,對世事人情其實也一清二楚。人生前面的大半段,小宇宙一層層豐盛,人與事與物,誰沒經過些熱鬧;而后面小半段,越接近晚年,越一層層剝離,剝到最后只剩一個自己——最好自己管得了自己。
日本女權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也這樣認為:“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無論是誰,最后都是一個人。”她撰寫的《一個女人的老后》,是一部很有前瞻和預警性的作品,談到了女人的生老病死,也談到了貨幣通脹、社保制度,以及不婚、離婚、失婚種種情況下的“老后規劃”,值得女人們一讀。書中描述的日本社會現狀,與我們在文化、意識上有許多相通之處,但畢竟他們的社會保障機制比我們的要合理、堅實得多。所以對女人們來說,老后的挑戰,更為艱巨。
我們能做些什么?維護保養,延緩衰老?有效理財,謹慎節蓄?選好養老機構,購置墓地?在還不算老時周游世界、盡情戀愛,開闊眼界、提升境界?培養某種娛樂習慣以便“老有所樂”?預設某個項目以便“老有所為”?還是像作家六六說的,“一切學習,都是為老年做準備”?
都很有必要。一個自私的人必得做好這些準備,才能像贊·多吉說的那樣“在滿足與保障中老去”。但這還不是全部,還有一句“在尊嚴和祥和中辭世”。尊嚴,是我認為走到生命盡頭時最重要的東西。就算我們做好了種種保障,也未必能實現真正的尊嚴。
我在八卦的人生里,看了太多沒尊嚴的例子,其中一例是我家族女性尊親。這位傳奇夫人,一生奮斗在某港口城市,是外貿界風云人物,盛年時才干容貌俱佳,每日客商如云絡繹不絕,也不乏裙下之臣簇擁。家中先生資質平平,脾性倒是好的,4名兒女承蒙蔭庇,也算各有小成。傳奇夫人中年患上糖尿病,晚年病情逐漸加重,最后大約有8年臥床不起,體重200余斤,全無自理能力。但是,她的意識始終清晰,時時強調“少年夫妻老來伴”,叫先生不得嫌棄。先生任勞任怨,天天與輪值的子女合力搬抬她沉重肉身,一把屎一把尿地照料,后來先生在她臥床第六年的某天,毫無征兆地猝然離世。此后每天改為兩名子女共同輪值,她還叨念“久病床前無孝子”。病得形容駭人、氣味惡劣,她認為是別人故意害她。有人來看望,她談起舊事長吁短嘆,無人來看望,她斥罵人都不記恩典,邊罵邊掃一眼床前孝子,滿滿的警告意味。
她過世那天,兒女對視一眼,不約而同長吁一口氣。
所以,我想說,真正的尊嚴是:放開懷抱,不要糾纏。
首先,要放開過去的一生。花容月貌、豐功偉績、濃情蜜意……時光的琥珀已經封存了它們,就不要再沒完沒了地翻出來,打碎弄臟。
其次,要放開一切關系。親密盟友也會老死,子女另有他們的人生,至于一生中路過的人,曾經交集,就已盡到緣分。
最后,放開對老、對死的一切執念。看一切變得丑陋笨拙,一切漸漸脫離控制,不必驚懼,接受就好,越是掙扎抵抗,姿勢越是難看。
一切放開之后,就不會無謂糾纏,不會強拉硬扯一個已經散逸的小宇宙,勉強尷尬運轉。
一個人靜靜的,可能相當寂寞,但別擔心,不會太久的。你會成就泰戈爾所說的“秋葉之靜美”,以尊嚴的姿態。
燃燒吧!自私小宇宙
一位八卦女主角在聊天時說:“你講了太多反向的東西。”
“反向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不要什么什么。”
“哦。”
果然是這樣。寫到這兒,差不多也都是“反向”的。許多問題、“不自私”“矯枉過正”“絕對化”“高地”……都不要。這可能和潛意識有關。我總覺得活到一定年紀,該發愁的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固執的習慣太多、錯誤的見解太多、無聊關系太多、非必要的事務太多。所以,先做減法要緊。
雖說很難,多余的東西總會漸漸摒棄干凈,自己做不到,時間也會替我們洗清。在越來越簡單的內心,完善新的邏輯,讓你自私得理直氣壯。現在,就讓我們來做這件事:畫出你的自私小宇宙。
小宇宙的核心——你——一個清楚知道“我是誰、要什么、怎么做”的自我。這些問題沒那么哲學,它們是提醒你換一個方式去關注自己,不要糾結于外來的價值觀和瑣碎的情緒,而是更直接、理性地自我觀照,做出總結。等你變得更善于總結時,你會發現自己同時也變得更清晰堅定、更具有影響力。不斷地認知、接納、發展自我,唯有如此,你才能積極運轉你的小宇宙。
緊密圍繞你的,是性關系。這一排序也許與你、與這個社會的習慣相悖。中國傳統倫理遵循“百善孝為先”,以“事親”為第一要務;當前的大部分家庭,往往將“親子”作為首要關系。殊不知,這都有違自然。因為通常情況下,只有基于穩定、健康的性關系建立的組合(其中,婚姻是最重要的形式),才是生命周期一致、能夠共同成長的組合。想想看,誰由我們自主選擇而來、有可能與我們共度最長時間、發展頻率同步、給予彼此最大的利益支持?父母、子女或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只有你在性關系中獲得的伴侶,才有可能。
我們強調性關系的穩定、健康,這樣的關系經過契約公示,就是婚姻。婚姻是人類最神圣、最具保障意義的關系,不僅基督教認為“夫婦成為一體是基督和教會的象征”,在整個社會學體系中,婚姻(與之相關聯的家庭)也是基本單位。村上春樹在給朋友千金的結婚賀詞中寫道:“結婚這東西,好的時候是非常好的。”確實如此。如果可能,最好每個女人都獲得美滿婚姻。但不可回避的是,婚姻和性取向等,會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與限制,所以我在這里、在小宇宙的這個圈層中,不寫婚姻而寫性關系。每一個具有性能力的女性,都應該在適當的時期建立、發展良好的性關系,吸引并保持吸引,盡量形成長久、平衡的能量與利益互動,它不僅是一種保障,也令人生愉悅。當然,你知道,炮友和濫交絕不包含在內。并且,當你的性關系缺失或不足時,不要試圖在其他層面進行補償,那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或許會造成另外的悲劇。
接著是親緣關系。因為這種關系的不可選擇與不可替代,大家自然而然地認為它是最重要的。這也沒錯。我們為一生的發展考慮,將更具功能性的性關系置于親緣之前,并不代表對親緣關系的輕視或忽略。血脈貫穿,是我們存在于世的線索,而與之關聯的撫養、贍養等家庭、家族事務,也是我們的基本責任。但我認為,在這個層次更需要關注的是“模式”,包括一個家庭或家族內的人際結構、運作秩序、合作與分享的方式、情感表達的方式等。在我們的人格養成和生活建設中,原生家庭的模式往往有著“先入為主”的影響力,我們甚至會把它照搬到自己的生活中。所以我的建議是,在規劃你的小宇宙時,可以暫時從溫情中跳出來,去察覺“模式”對你的影響,尤其在探討“我是誰、要什么、怎么做”的時候。那些令你感到舒適、合理的,請繼續傳承,而不適合的,你要嘗試脫離,雖然這并不容易。
資源關系被畫在最外層,它主要指“后天”建立的、為滿足你的創造與體驗而發展的關系。之前曾用過“利益關系”的說法,但客觀想來,“利益”并不僅僅存在于這一層,還是“資源”更準確。職業、事業、興趣、社交……女人們的聚會?當然也是其中一種。資源整合的程度,直接關乎人生目標的實現,所以我們通常對這個層次十分熱衷,不斷為之努力,想讓它變得更大、更厚、更豐富。我們也經常沉浸在這個層次的熱鬧或艱難中,忘了它的本質:既然是最外圍,那么隨時可以充盈,也隨時可以剝離。再了不起的資源,我們需要的也只是動腦子合理運營,而不是傾注情感。
曾有女人問我,怎樣才能“經營好所有關系,贏得所有人的認可”。這個問題和“幸福”一樣過于龐大,沒法一舉解決。像這樣畫張圖,你就會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結構,掌握其中的關系和關鍵,再龐大的問題也自會脈絡分明。
小宇宙什么的,就是為你提供一個結構。結構中的每個層次都具有自己的能量,層次之間有時也會出現交叉和融合,但大體上,這個結構是穩定而具有區隔性的。它的價值不在于以上寫出來的部分,而在于你長期的對應。如果你有興趣,把你想解決的問題、遇到的困擾、覺得麻煩的人與事,一一填進每個層次,回答自己:這是我的重要關系嗎?涉及眼前還是長久?是我必須堅持的嗎?在從里到外的“優先次序”里排第幾位?是我可以放棄的嗎?在從外到里的“放棄次序”排第幾位?所以,我該用何種方式、何種心態對待它?
自己回答自己。你會發現取舍決策輕松了很多,合理的分配方式,會減少你時間與心力的浪費。而“所有”的關系與人,并不需要你刻意取悅,只要在各自的層次得到適當的對待,他們都很妥帖。
去試試這件事吧!構建你的自私小宇宙,讓它盡情燃燒。一切都將圍繞你運轉,自私的你、清晰堅定的你、懂得掌控的你——是一切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