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2014年美國的經濟規模是17.4萬億美元,而中國的經濟規模則是17.6萬億美元。當然,如果以名義GDP(也稱現價GDP)算法,中國還需要幾年才能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13年前,中國超過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4年前,成為世界最大出口國。有評論稱,經濟總量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應該看中其背后的質量和效益問題。具體體現在三大方面:經濟總量或者增速帶動的就業如何?帶動的居民收入增長怎樣?經濟增速背后的創新推動力如何?從居民收入來看,中國居民平均年收入只是美國居民的十分之一左右,美國居民收入占到國民收入的7成,中國居民收入僅占4成左右。
評論說,這種經濟結構和經濟質量才應該是我們趕超美國的真正目標。從創新上看,中國制造多,中國創造少;依靠土地、能源資源大開發大挖掘累積的GDP多,自主創新嚴重不足。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中國經濟第一個階段的土地、資源能源大挖掘已經不可持續,財政貨幣信貸大投放的第二階段弊端已經顯露出來,必須盡快轉到第三個階段的技術創新創造上。湯森路透近幾年來的調查顯示,全球 100名最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公司當中,美國有45個,而中國的數字是零。
中國的發展越來越依重外需,比如高鐵。中俄已簽署了“莫斯科-喀山”高鐵發展合作備忘錄,雙方有意發展這一項目,最終將“莫斯科-喀山”高鐵延伸至北京。研究報告顯示,在高速鐵路建設成本核算中,目前國外每公里修建的成本是0.5億美元;中國高鐵技術與其不同,在成本上也有壓縮,每公里修建的成本是0.33億美元。如果粗略核算這條7000公里以上的高鐵修建成本,其他國家建設成本超過3500億美元;如按照0.33億美元/公里的成本,中方建設成本將超2300億美元,折算人民幣達1.5萬億元人民幣。
今年以來,中國高鐵企業頻頻在世界高鐵市場中標或者達成意向,不僅亞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非洲的尼日利亞、南非,甚至連美國都考慮引入中國高鐵。中國鐵路專家王夢恕表示,中國的優勢是造價比發達國家便宜很多,國外建設高鐵每公里成本為0.5億美元,中國只要0.33億美元。而且中國高鐵建設工期短,速度甚至比發達國家快一倍以上。另外,中國往往交易靈活,不一定要錢,可以用資源交換。
中國將成資本凈輸出國,但與綜合影響力不匹配。2013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短短12年的時間增長了近40倍,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
但尷尬的是,作為全球第一債務國的美國,對外投資收益不菲。而作為擁有4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盡管對外投資快速增長,但由于輸入中國的資本的高收益以及外匯儲備投資渠道的狹窄,2012年中國對外投資收益居然是負的574億美元。和中國的經濟規模、中國很多產業對全球的影響,以及中國的貿易地位比較,中國對外投資在全球的排名和占比和中國經濟的綜合影響力極不匹配。
中國盡管是僅次于美國和德國的第三對外投資大國,但就對外投資存量占GDP的比重而言仍然偏低,全球的平均比重為33%,而中國只有6.6%;對外投資存量只有美國的10%,日本的一半。這一方面說明“中國資本”并沒有像“中國制造”一樣,成為真正影響全球經濟格局的重大力量,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然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