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國高校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結構存在著結構不合理、課程設置單一、學生寫作能力有待加強等問題。要對課程結構進行創新,不僅要注重本專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也要打破專業壁壘,注重課程結構與內容的前瞻性,開設高端技術課程。另外,地域文化是課程結構創新的重要資源,要在繼承中創新。
關鍵詞:課程結構 地域主義 資源
從學理層面進行獨立的課程研究工作肇始于20世紀初。“課程”一詞由拉丁文衍生而成,是由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提出的,學界一般解釋為“跑道”,即學習的進度和過程。課程問題是關于教什么和如何教以及學什么、如何學的雙向互動的實踐問題,而課程結構是指課程各部分的組織和配合,即探討課程各組成部分如何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現狀
當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及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第一,課程設置的內容不能體現本專業的特色。專業的獨特性、專屬性在理論層面及認識層面始終沒有明晰,內容假大空的現象、具體授課與大綱要求嚴重脫節的狀況、內容與傳統的平面設計課程設置曖昧不清的情況等諸多問題,使得該專業的特色不能得以彰顯。
第二,專業課程結構嚴重不合理。正如《藝術教育大事典》指出的那樣,專業設計藝術教育在專業劃分與課程結構設置上,必須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的關系;二是課程設置與學生的發展狀況與能力基礎的關系;三是課程設置與知識發展需求的關系。在現實操作層面,缺乏系統思考,生硬拼湊,使得課程看起來飽滿合理豐富,其實專業內在的學科屬性與課程結構的前后銜接的合理性始終沒有加以檢視。
第三,長期以來,國內的藝術設計教育課程結構體系呈現出的共性是,基本由基礎課程部分、理論課程部分和專題設計部分三個部分組合而成。經過系統的梳理,各部分的內容一般包括:1.基礎部分,由光影素描、結構素描、設計素描、綜合造型基礎;靜物色彩、設計色彩、形態與色彩研究;三大構成或設計構成原理等組成;2.理論課程部分,由各種設計史、工藝美術史、現代藝術史、美學、心理學、市場營銷、廣告學、廣告戰略等課程組成;3.專題課程設計部分,則是根據各專業的不同而分別開設,大部分視覺傳達專業開設的課程有字體設計、書籍形態設計、書籍整體設計、編排設計、圖形設計、裝飾畫、廣告策劃與設計、包裝裝潢設計、城市形象系統、空間展示、插畫技術、印刷技術、攝影技術、網頁與多媒體技術、專業方向進階、畢業設計。
第四,課程設置單一。縱觀國內的整個設計教育狀況或具體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突出的問題是,課程的同質化、雷同化現象嚴重,院校的地域特色無法凸顯。本科與專科學習內容幾乎沒有區別,只是學時不同而已;同級別院校的課程內容區別也不大,特色性課程缺乏,即使個別院校有,也只是簡單的數量累加而已,并沒有從課程結構上加以細致的對待。
第五,學生寫作能力有待加強。學生經過三到四年的專業學習,其寫作能力與提案表述能力依舊停滯不前,因為理論課程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不能有效地參與互動與寫作訓練,導致即使有不錯的設計創意但表達不出或表達不清。
事實上,對于何謂基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基礎課程應該由哪些內容組成,這些基礎課程與學生的未來學習發展有沒有基礎性的作用等問題,我們都要有一個明晰的認識。此外,對于理論課程的態度也有待改變,師生對理論課的重視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師資不匹配、學生對內容缺乏興趣等問題一直是專業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二、課程結構創新的原則
課程的結構與內容的創新,不能一直停留在理論層面上,需要針對學科屬性以及專業特色做細致的科學系統的分析研究。需要把握的主要原則主要有:
第一,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作為設計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能忽略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溝通與傳達是設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設計基本上沒有自我表現的動機及機會,其立足點更側重于社會。從根本上說,“設計就是一種把藝術與人們的物質生活聯系起來的創造性活動,人們通過這種創造性活動為人類的整個生活世界開創了一個美的生存和生活空間。”[1]學校的視覺傳達設計教育在注重學術性、實驗性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自身的社會責任,有義務將自己的創造性應用到社會中去。
第二,打破專業壁壘,努力構建多樣化的課程結構體系。除了傳統的平面課程之外,還應該將姊妹專業課程加入進來,如界面設計、動態性設計,動畫與音效音響等。像動態性設計中的字體設計問題是傳統的字體設計教學無法解決的,傳播的載體與媒介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基于印刷前提下的字體設計在電子媒體上不能完全適用,必須調整改造。傳統的課程和課堂教授法的優點不必贅述,但顯而易見的是它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力、批判力及解決問題的實踐力方面明顯捉襟見肘。所以像設計的方法論、批判性思維、人類學的田野考察等課程應該融合到課程結構中去。設計方法論可以讓學生的學習嘗試不再盲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可以讓學生更加有問題意識,所設計的作品更加有針對性,而非無病呻吟的自娛自樂。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很多專業也開設了一些設計調查的課程,但是基本上就是帶學生出去走馬觀花式參觀,無法觸及專業本身的深度問題。人類學的田野考察是進行正式設計活動的基礎,它可以使其后的設計過程有效開展。
第三,課程的結構與內容要有前瞻性。實踐課程與就業課程要作為整個課程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如設計管理課程,李硯祖認為,“設計管理可以理解為對設計活動的組織和管理,是設計借鑒和利用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設計本身進行的管理,即設計管理是在設計范疇中所實施的管理。”[2]此外,應聘作品集的設計與指導課程幾乎是個空白,事實上,它既是對幾年的專業學習的系統梳理,也可以短時間內提升設計水平,增強職業發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第四,開設設計軟件高端技術課程。國內的設計教育特別是高職院校的課程設計中包含大量的初級軟件課程,給人造成一種學設計就是學軟件的錯誤印象。初級設計軟件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不應該占用過多的課時,鼓勵學生先期自行學習,現在由于社會培訓教育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很多基礎軟件學習的機會,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參加短期輔導而掌握基本軟件。入學之前必須掌握基本的軟件,設計院校提供給學生的應該是高端的技術性學習內容。
第五,厘清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邏輯關系。
三、地域文化是課程結構創新的重要資源
伴隨著普世文明的傳播與全球化的洗禮,當下的設計教育實踐凸顯出文化趨同、理念雷同、個性喪失等諸多問題,扼殺了設計的多樣性與創新性。事實上,地域主義作為一種設計策略,可以有效激發受眾對多樣性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設計的特征及價值的自覺關注,從而解決設計領域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即“姓什么”的問題。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人類在文化上正在趨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價值、信仰、方向、實踐和體制。”[3]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理論家及設計師們為了更好地傳承本土本民族的文化,地域主義的設計思潮應時而生。
第一,地域主義是藝術設計原創性與個性化的基石。地域主義,作為一種獨特的專注于特定地點和特質的設計理念與設計策略,在理論層面上常常被誤解與質疑,人們將其等同于民族主義、民間文化,而在實踐層面上卻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作為一種對藝術設計領域中的國際主義的千篇一律設計風格高歌猛進式的挑戰與修正,本土的理論家及具有創新意識的設計師們,在其地域文化中找尋激發本地設計振興的力量源泉。
地域主義在對來勢洶洶的全球化與國際化導致的設計領域的個性喪失與身份的消失的大背景下,傳遞出一種需要保持和彰顯地域特征的強烈訴求,為人們建構文化認同提供了契機與手段。長期以來,國內的設計教育與設計實踐領域一直借鑒與移植國外的理論與所謂的國際化的設計手法以及元素,導致設計的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獨特的文化內涵,沒有識別度與記憶度。年輕一代的設計師在對他國及區域文化進行模仿,甚至已經產生深層的心理認同。對于地域文化的繼承也似乎停留在拼湊臨摹傳統符號上。
討論地域主義,當然不可避免地要討論地域文化,它作為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國家文化更加豐富多彩。一個國家的文化既包含有各地域的共同文化,也包含有各地域不同的固有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其實就是最能夠體現一個空間范圍內有特點的文化類型,它表現在方言、飲食、民居、婚喪節慶、民間信仰等方面,它產生的原因是地理環境、移民、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民族、宗教以及外來文化。”[4]
第二,地域主義在藝術設計中的運用策略。諸如秦隴文化、中原文化、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閩臺文化、嶺南文化等這樣豐富的地域文化,我們在整體把握的同時,應該從差異化的角度深入挖掘其中的獨特個性。在現實的實踐中,藝術設計師們必然會面臨如何將地域主義、地域文化與藝術設計有效結合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兩個角度進行探索與嘗試。
1.對傳統文化心存敬畏,尊重“地方性”,并將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實踐當中,做到“古為今用”。
2.繼承現代藝術設計遺產中先進的理念,以合理有效現代的藝術方法詮釋傳統和“地方性”。也就是說,我們同樣可以用國際的方法和形式來表達中國的文化,就是所謂的“洋為中用”。
第三,地域主義文化是建構鮮明特色課程的重要資源。以南京高淳為例,它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如道場的神畫像、戲曲、紙馬、高淳方言等,應該被南京的設計院校所重視,在課程構建時積極將其引入。
綜上所述,由于國內的現代設計教育的歷程相對較短,而視覺傳達專業的開設只是近幾年的事,課程的構建在主客觀上暴露出上述種種問題,唯有直面這些不足,才能為未來的專業合理發展搭建更好的結構平臺。在對待課程結構設計方面,核心在于把握教與學、內容與社會的需求匹配以及學生知識發展與職業發展等。
注釋:
[1] 金行征.德國柏林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基礎課程:視覺接觸[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7頁
[2] 李硯祖.藝術設計概論.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83頁
[3] [美]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43頁
[4] 葛劍雄.中國的地域文化[J].貴州文史叢刊,2012(02)
作者簡介:
李奎,南京視覺藝術學院設計系助教。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設計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