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五·一假期,眾多音樂節在全國轟轟烈烈上演,僅在北京,就有迷笛、草莓、中國樂谷、綠音嘻哈四家大型音樂節同時舉辦,但看似火爆的市場背后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音樂節產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音樂節的正能量
音樂節的發展為相關產業帶來了不小提振作用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音樂人,在唱片行業江河日下的今天,堅持現場表演和原創音樂的獨立音樂人通過音樂節得到了發展空間,他們獲得的不僅是豐厚的報酬,更從相對“地下”的狀態走向了大眾。不僅如此,音樂節的原創和樂隊表演文化能夠一定程度激勵“真唱”、“真彈”以及“原創”,帶動音樂產業更健康的發展。
除了最直接相關的音樂產業,音樂節對地方和地區的旅游產業也有極大的提振。2002年的玉龍雪山音樂節雖然在商業上慘敗,但舉辦地麗江古城從此聲名鵲起,一躍成為了旅游勝地;2009年的鎮江迷笛音樂節讓鎮江的知名度順時飆升,“江南古鎮”的名片一下子取代了其傳統的“香醋”印象;同年的首屆張北草原音樂節雖然組織秩序欠佳,但此前名不見經傳的張北也同樣成功貼上了“草原”這一旅游標簽。音樂節不僅僅能給舉辦地帶來短時的旅游產業刺激,更是地方形象的亮麗名片。
另外,從海報的平面設計,到相關衍生品的產品設計,再到媒體與廣告的參與,音樂節與文創產業的交融非常明顯。近年來,其與移動互聯網的跨界合作也越來越多。以今年的北京和上海迷笛音樂節為例,土豆網、騰訊、百度、鳳凰新媒體等互聯網公司的加入讓音樂產品“O2O”、移動社交和導航等新型互聯網元素開始與音樂節產業構成互動,是值得關注的未來趨勢。
火爆之中存隱憂
音樂節帶來的商機與諸多益處,讓近年來搭建平臺的地方政府和企業越來越多,數量上呈現“井噴”趨勢。然而,在音樂節聲勢浩大的背后,卻存在諸多問題。
從某種程度來講,正是由于這種火爆,吹起了成本的泡沫。據北京迷笛演出有限公司CEO單蔚介紹,國內一流獨立音樂人的演出費普遍比三、四年前提高了5到10倍?!皥龃?、品牌越來越多,并且都集中在節假日,大家為了搶占市場都不惜血本,演出費用存在比較大的泡沫。另外雖然音樂節很多,但大家搶的卻是少數比較火的音樂人,很少去花一定的時間、冒一定的風險培育這個市場,陣容也存在同質化現象?!背搜莩鲑M的虛高,運營、場地租賃、器材租賃、人工成本、運輸、安保等方面的更是花費不菲,如果在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的場地舉辦,加上場地修正、基建的支出,一屆音樂節可能需要投入上千萬甚至幾千萬的資金。
成本如此之高,投資回報的壓力也隨之增加。通常,音樂節的收益構成是70%的票房收入、20%的商業贊助、10%的餐飲和周邊產品收入。雖然大眾對音樂節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消費市場并不完全成熟,在人流量與消費習慣上仍有很大培育空間,票房不能保證可以完全回收成本,周邊產品收入也不能為主辦方帶來良好的收益補充。而就贊助而言,對于成熟的品牌來說,商業贊助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環,對于那些“新人”,要取得贊助商的信任還存在難度,其品牌效應需要時間和口碑的積累。居高不下的成本加上難以保障的收益,讓真正能夠做到盈利的音樂節少之又少。
由于產業泡沫較大,主辦方魚龍混雜,有些音樂節甚至在舉辦一次之后便沒有了下文,能夠成熟運作、達成盈利的品牌相對較少。此外,有些并不專業的主辦方對音樂節的組織秩序頗為混亂,服務缺位導致的衛生間供應不足、垃圾遍地、接駁大巴難見蹤影等現象引來樂迷的失望和聲討,影響了產業整體的口碑和聲譽。
做品牌要打持久戰
整個歐洲每年有2500到3000個音樂節,僅英國就有670個,根據人口基數和國土面積的邏輯,很多人都認為中國的音樂節還遠遠不夠多,但現在僅發展到這個階段,產業就呈現出了如此大的泡沫,未來必然會面臨一段時間的整合期?!斑@就跟互聯網的發展一樣,剛開始大家都做門戶網站,最后堅持下來的卻很少。后來又一窩蜂去做團購、電商,但真正能夠生存下來的也不多?!眴挝嫡J為,這是產業必然會經歷的發展過程,有一部分音樂節會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和經營模式,也會有一部分音樂節遭到淘汰,同時新的音樂節不斷出現,只有那些真正有耐心、有眼光、懂得如何打造品牌的音樂節才會扎得住根。
“每天都會接到不同的電話,請我們去辦音樂節,但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想要短期回報?!眴挝祵Υ酥卑椎卣f,如果想賺“快錢”,應該把錢放到“余額寶”里,文化產業從來都是一個慢熱甚至不賺錢的項目,最忌諱的就是急功近利。確實,成熟的品牌都要經歷賠錢、打平、再到賺錢這一過程,要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因此,做好長期規劃、找準定位就顯得特別重要。以幾個比較成功的品牌為例,由獨立廠牌摩登天空主辦的草莓音樂節氣質偏向時尚,運作比較商業化;迷笛音樂節是由迷笛音樂學校主辦,它的“粉絲”是各種熱血搖滾青年,音樂也更加純粹;熱波音樂節的主辦方是熱播傳媒,請來的大多是流行藝人。這些音樂節成功的背后是精確的定位以及相當豐厚的業內資源,離開了這些,音樂節不可能走向品牌化。在找準定位之后,前期的準備工作中也要將基礎夯實,其中涉及的資金、基礎設施、周邊保障、宣傳等多方面都要下真功夫。
除了綜合類音樂節要有自己的定位和受眾群,就進一步細化市場來說,針對一個樂種打造成一個音樂節是另一條可走的路。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朱敏說:“未來,大雜燴的形式仍然會存在,但肯定也有爵士、民謠、電子音樂節。但如果策劃的音樂類型相對小眾,要看市場對它的認可度,并且投入幾百萬真金白銀去培育,所以一定要謹慎?!辈贿^,單蔚對此支了一招:“爵士也好,民謠也罷,將規??s小可以控制成本。策劃的時候還可以給它放到一個比較寬泛的范疇去策劃,比如舉辦一個電子音樂節,不應只局限于電子,可以加入Reggae(雷鬼)、Hip-Hop(說唱)的元素。另外,邀請這些樂種里相對主流的藝人能吸引更多人關注?!?/p>
從去年開始,有些音樂節開始做起了“連鎖”,即讓自己成熟的品牌到全國各地進行巡演。朱敏認為,有品牌的音樂節依靠規模效益,將演出陣容進行復制,可以有效降低成本,“一個國外樂隊來中國就演一場和演十場的效率肯定不一樣。這種做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帶動邊際效益。同時,這種運營模式還保證了音樂內容的品質。”
其實歸根結底,音樂節最核心的還是音樂,這是最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人們花錢買門票、自駕甚至坐上火車來到現場,不僅僅是“圖個熱鬧”,高質量的音樂是增強觀眾粘性、打造品牌最重要的因素,如果服務也足夠到位,一定可以讓一個連續舉辦的音樂節形成品牌,商業贊助也就水到渠成,形成良好的循環。
產業成長的環境有待改善
音樂節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音樂產業發展環境的建設。就原創音樂來說,面臨的最大困難就在于版權環境的不理想?!艾F在有關市場環境的政策保障有待完善,盜版嚴重,很多音樂人苦不堪言,他們都盼著不再憂心盜版的那一天,這一天的到來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敝烀粽J為,音樂節的繁榮對原創音樂的影響量級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從版權入手推動原創音樂的發展,音樂節產業也無法得到足夠支撐。
人才不足也是影響音樂節發展的一大問題,現階段,真正專業的運營管理人員寥寥無幾,相關人才亟待培養,只有當真正懂音樂節運作的人多了,產業的質量和秩序才能得到提升。就票務方面來說,一些疏于管理的音樂節往往因為“黃?!眴栴}損失慘重,對音樂節現場的“黃牛”現象治理還需有關部門積極配合,幫助主辦方保證門票的秩序和收入。由于演出運營、運輸、人工等成本過高,在稅收方面可研究政策給予相應的優惠,促進產業發展。
再有,在音樂領域,已經存在音樂家協會和版權協會,但音樂節產業缺乏行業協會進行管理和規范,組織建立行業協會可以減少同行業低層次的模仿復制和不良競爭。
另外,相關審查批復的相對繁瑣,對門票預售、藝人談判、商業贊助等多方面較為不利。可以考慮建立一種類似汽車“年檢”的機制,對部分成熟品牌批復兩年或三年的音樂節審批牌照,接受主辦方在策劃過程中確定的供應商、藝人的后續報備,并在每年的固定時間點進行相關審查,來達成對主辦方的及時監督。讓主辦方在音樂節前期得到相對的寬松度,擺脫過于被動的狀態,更高質量地舉辦音樂節。
(部分圖片攝影:魚子 閆珉 畢珉烽李樂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