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勝銀 趙方忠
沒有建設用地,甚至連山場、農林用地都在農民私人手里,這樣的區域盡管連續兩年被列為市級重點建設溝域,但外界并不看好,認為其發展前景黯淡??缮钊雽嵉卣{查之后才發現,原來人們都看錯了!
這個“極不好混”的地方是延壽溝域,是昌平區2011年對轄區鄉鎮進行區劃調整后,由原長陵鎮大部分區域組成的昌平區新的深山山區鎮。
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延壽的建設用地指標被置換到別的地方,僅剩的山場和農村用地也全部承包到戶、具體到人。“無地可用”的延壽鎮,只有通過農民增收來證明發展溝域經濟的價值。
多年以來,延壽農民對增收達到北京山區平均水平可謂殷殷以盼,可盡管種果樹、搞養殖,甚至外出打工,各種增收方式幾乎在延壽的農民身上都有實踐,但實現這一目標的希望仍極其渺茫。2012年,延壽被確定為市級重點建設溝域后,延壽以其特有的自然溝域為單元,以范圍內的板栗種植、自然景觀、人文遺跡為基礎,開始對山水林田路村進行統一規劃、有序打造,朝著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和諧、一二三產業相融合、點線面相協調的方向發展。2013年,農民所得總額同比增長了9%,無論是單個季度還是全年增長均達到了山區平均水平。完成這一目標的意義并不只是數字,而是溝域經濟模式在不同山區的普遍性、適用性,彰顯了溝域經濟在北京山區發展的重要性和可持續性,同時也為淺山山區以及京郊農村探索了一條可資借鑒的發展路徑。
在生態建設中尋求產業
在近兩年溝域經濟發展中,延壽實際上重點關注了一件事,那就是生態建設。正是關注的力量為延壽帶來了希望。
2012-2014年,延壽每年的生態建設投入始終處于穩步上升的通道之中。從延壽自設鎮以來統計的數據看,延壽近兩年投入到生態建設方面的資金接近億元。以國家、市、區、鎮四級財政共同投資的國家農業開發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為例,2012年延壽溝域實施了川北河懷柔界至延壽寺段河道6000畝生態綜合治理工程;2013年實施了南峽水庫至黑山寨原信用社對面河道6000畝生態綜合治理工程;2014年川北河辛莊段進行生態綜合治理面積達8000畝,項目建設已全部啟動。包括生態景觀長廊的環境整治、溝域沿線村莊的外立面美化、京津風沙源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礦山修復、險村搬遷等工程。
生態建設主要依賴于各級政府的資金投入,而溝域經濟對于延壽來說,就如同一幅中藥的藥引子,實現了各級政府資金的“政策集成,資金聚焦”。據調查統計,近兩年延壽溝域實施工程項目中,集成了市農委、新農辦、財政局、發改委、旅游委、園林局、農業局、水務局、公路局、市政市容委、供電公司等多個部門的政策資金。
在近年來北京溝域經濟的實踐中,政府資金聚焦溝域,一方面涵養溝域的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打造溝域發展旅游等休閑產業的基礎條件。但相比于那些擁有建設用地的溝域,延壽顯然無法依托土地資源大量引入社會資本,并以此快速培育起溝域的主導產業。
事實上,溝域經濟發展是產業布局而非空間布局,其底線是涵養生態,紅線亦是在山區大肆開發建設。因此,對于延壽而言,盡管沒有用地指標,但并不阻礙其在生態建設中尋求并發展產業。
北京市農委領導曾多次表示,溝域經濟的環境整治,不能為整治而整治,要在整治中找效益,要結合政府對生態建設的大投入發展產業,讓政府資金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按照這樣的邏輯,除了繼續發展延壽多年形成的板栗和麻核桃種植產業外,在近兩年的生態建設中,延壽將經濟發展的方向聚焦于林下經濟,大力推廣仿野生種植栗蘑。
2009年,延壽農民張連宇在政府補貼政策刺激下,當年訂購2萬袋栗蘑,一躍成為當地的栗蘑種植大戶,首茬產栗蘑便達8000余斤,最終的2萬栗蘑菌袋共產出栗蘑1.4萬余斤,產值突破13萬元。
嘗到了甜頭,熱情旋即高漲,張連宇的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短短幾年間規模已擴大到了10萬袋,產值將突破80萬元。更重要的是,種植大戶的示范效應快速發酵,2013年延壽農戶種植栗蘑菌達85萬袋,實現產值520萬元,占當年昌平全區種植規模的一半以上,有效促進了農民的增收致富。
在文化傳承中形成特色
延壽溝域處于距北京市中心一小時生活圈內,并與聞名世界的昌平十三陵毗鄰,具有獨特的生態和區位優勢,有著旅游業發展的天然土壤。特別是經過多年的生態建設,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延壽溝域,已經具備了延長游客消費路線的基礎和條件。事實上,十三陵作為歷史人文遺產,要吸引十三陵游客消費,并形成新的消費增長極,延壽在文化挖掘上必將大有作為。
北京農學院教授何忠偉認為,從歷史傳承角度看,“延壽”與“壽”文化有著很強的關聯和粘性。首先,“延壽溝域”名字本身就帶有“壽”字;其次,延壽鎮因轄域內的延壽寺而得名,延壽寺的發展離不開延壽文化這根主脈,而延壽文化又與延壽寺的發展一脈相承。1992年,北京市政府修復了延壽寺,近些年正致力于弘揚藥師法門,打造延壽文化品牌;此外,延壽溝域內的望寶川村,是國內著名的長壽村,人均壽命為86.2歲。自古以來,中國養生文化一直被人追捧,延壽溝域挖掘“壽”文化,便能夠讓慕名而來的游客在延壽文化中收獲健康、快樂和長壽。
很大程度上,推廣養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公眾去品鑒、去體驗。印度是佛教文化大國,為全世界佛教信徒所向往,每年都會有數十萬計的信徒前往朝圣。以此為參照不難想象,一個旅游消費海量的國家,對健康長壽的向往又將是怎樣一番景象。延壽寺是延壽文化品牌的標志符號,經過近5年四次修繕之后,加拿大華裔羅道安禮送了價值連城的1.2米高的碧玉佛,已經成為眾多信徒探尋古跡,觀賞奇松,朝拜禮佛的圣地。
為進一步弘揚壽文化,結合近兩年溝域經濟的資金聚焦,延壽溝域有意打造沙嶺村至慈悲寺全長13公里的“壽文化”景觀道,已經建成了17處以壽命名的大小景觀節點,形成了沙嶺村迎壽園、黑山寨長壽園、慈悲峪望壽園三處知名景觀節點,其間巧妙地布設了寓意深刻的17個“壽文化”石刻,天然的奇石、朱紅的壽字、濃綠的栗樹、蜿蜒崎嶇的山路,像一幅優美的山水圖畫,像一串多彩的珍珠項鏈,看不夠,玩不夠,讓人處處驚訝,流連忘返。
在文化旅游時代,延壽溝域挖掘形成一系列與“壽”文化相關的資源,打造的養生文化、禮佛文化和生態療養文化一體的特色休閑養生區,與昌平已有的皇家養生文化連成一片,正在培育新的旅游消費熱點。而這樣的溝域經濟發展思路,無論是內涵或外延,都顯示出了延壽與北京其他溝域的不同之處。
在培育產業中組織農民
延壽溝域山區山場面積廣闊,林木覆蓋率高,地質結構屬花崗巖地質結構,麥飯石分布廣泛,栗樹普遍種植,土壤呈微酸性,為栗蘑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延壽溝域黑山寨地區農戶就開始探索進行仿野生種植栗蘑。
怎么將栗蘑這一種植傳統轉化成特色產業,昌平一直在積極探索,延壽也順勢抓住了機遇。近年來,昌平區政府對種蘑農戶給予了購買菌袋補助,并對種植農民進行免費培訓和現場指導,同時,政府出資為龍頭企業北京美佳興業貿易有限公司購買菌袋制作流水線和烘干設備,作為交換,農戶可低價從美佳興公司購買菌袋,企業則保底收購農戶栗蘑,并為農戶提供免費烘干等服務。
溝域經濟成為延壽栗蘑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不僅成為了當地農民致富的特色產業,并且依托“壽”文化開發了“壽菇”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新品種。數據顯示,2009年延壽溝域栗蘑種植規模不到20萬袋, 2013年達到了85萬袋。栗蘑產量由2009年10萬斤發展到2013年70萬斤。
而對于這一特色產業的精心培育,延壽也是煞費苦心。為避免農民“單獨干”,促進溝域形成“整盤棋”,延壽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這一載體,將千家萬戶的栗蘑種植者“組織起來”,成立了栗蘑合作社,由龍頭企業美佳興業公司和合作社提供種植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因此不斷走向成熟。
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海疆栗蘑產銷專業合作社,現有社員318戶,帶動周邊500余農戶,入社林地5萬畝,年總產值近800萬元。合作社以農戶為基礎、以林業為依托、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為途徑,積極為社員做好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大膽探索栗蘑從實驗室自行培育到科學化種植,再到產品深加工的“栗蘑研產加一體化”模式。
據了解,在產品研究上,合作社進行了冬天溫室栗蘑種植實驗和不同成分比例菌袋生長出的栗蘑品質和產量的對比實驗。分別為反季節栗蘑種植提高出菌率進行了鋪墊;在具體生產上,不斷擴大種植量,推廣反季節栗蘑種植,統一購置菌袋和安裝設備,通過實行保底收購,不斷突破產量瓶頸;在產品加工上,通過購置烘干設備保證產品形態和品質,開發“栗蘑醬”等新產品,設計了特色包裝,提高產品檔次,延伸了產業鏈,提高了附加值。合作社的運轉,引起了九三學社的關注,將其納入“百技為一村”活動。目前,合作社栗蘑總種植量約占昌平區的2/3,惠及了諸多農戶,一萬袋栗蘑收益3.5萬元,其中包括1.8萬元的政府補貼。
這種 “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的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模式,讓更多的社員想種、能種,也會種栗蘑。目前,延壽溝域現有栗蘑種植戶為800余戶,種植規模已達到130萬袋,年總產值有望突破1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