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軒
“漫卷詩書喜欲狂,青春作伴好還鄉”,青春應該是一個多讀一些書的季節。在意志力培養方面,不唯西哲尼采等人,中國傳統哲學系統自帶這方面的營養。
中國古代最后一位圣人,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明代的王陽明就是從“心”入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先賢。他一反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理學,提出原創色彩極其濃厚的以“心外無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學說為綱領的“心學”理論體系,簡單介紹如下:
知行合一 王陽明
心外無理。王陽明原是朱熹的信徒,朱熹理學講究“存天理,去人欲”,本意是要求人們去除私心雜欲尋求真理,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從萬事萬物中尋求真理?!案咧袝r期”的王陽明曾經按照這個方法“格竹子”格到吐血,也沒找出什么道理來。后因得罪權宦被發配貴州龍場,不想因緣際會,王陽明卻于人生最低谷晤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心外無理”的道理。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說穿了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知是行的開端,行是知的完成?!墩撜Z》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知識的接受,習是知識的運用;學是知,習是行,學習就是知行合一。比如“孝”,光嘴上說知道孝并不是“知”,只有實際地表現出孝的行為,去問候、看望、奉養父母,才是孝,才是真知。可見,知行合一格外強調行動和認知的一致性。
致良知。王陽明領會到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都有一個永遠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什么是正確、什么是錯誤,什么是善、什么是惡的東西存在(圣人知道,人渣也知道,只不過圣人知行合一有所不為,人渣則怙惡不悛行惡無忌)。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可是由于欲望、利益的遮蔽,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偏離良知,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如何返回到自己的本心、本性的問題,也就是回歸到“良知”本身,使良知重新真正成為我們生活的主宰。此所謂“致良知”。
很多同學要問了,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那為什么還要學習?須知,就像鏡子一樣,良知也有大小明暗之分,每個人都應該盡可能地擴展自己的思想世界,盡可能讓自己的思想澄澈、深刻,使我們的心靈無限地廣大、厚重。心靈或良知的容納能力本來就是無限的。這個擴展心靈的過程,就是學習。
順境逆境坦然處之
要做到知行合一,功夫就得從“心”開始。王陽明的教誨是“于一念發動處克倒私欲”。明明留了一大堆假期作業,可是卻要等玩夠了再寫;別的孩子有最新的手機,你也非得找家長要一個,盡管你并不那么需要;明知道傷害別人是錯誤的,偏偏一見到某人就忍不住冷嘲熱諷……這些可以說就是放任私欲的行為?!坝谝荒畎l動處克倒私欲”就是有所不為。《靜心錄》云:“君子之學,務求在己而已。毀譽榮辱之來,非獨不以動其心,且資之以為切磋砥礪之地?!碧岣咦约?,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別人考多高的分數,都是僅供參考的對照,認認真真查找自己的不足,才是為學的正確態度。假如在生活中受了傷害,請不要再去傷害生活和別人,坦然接受生活給你的一切,不斷努力奮斗,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秱髁曚洝氛f:“教人為學,不可執一偏。初學時心猿意馬,拴縛不定。其所慮多是人欲一邊。故且教之靜坐,息思慮?!毙撵o下來是學進去的第一步,學習就要專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浮想聯翩,否則等于浪費時間?!秱髁曚洝酚性疲糯ㄅP病虔州。先生云:“病物亦難格,覺得如何?”對曰:“功夫甚難?!毕壬唬骸俺?旎畋闶枪Ψ??!标柮鳌靶膶W”強調“百姓日用即是道”,人生處處是修行,無事不可作磨練,保持心情愉快,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前提。在龍場做驛丞(縣招待所所長)的時候,王陽明寫了一篇《瘞旅文》,記述了一位從京城來的小官路經龍場去上任,天黑路雨投宿苗家,第二天小官死了,下午兒子也死了,第三天連仆人也死了。王陽明讓隨從掩埋了尸體,感慨地說:“我早知道你們會死。因為我看見你們愁容滿面,憂心忡忡,如果你真的貪戀這點公務員工資,你就應該高高興興。路途遙遠,風餐露宿,饑渴勞累,瘴氣遍野,如果再加上心情不暢,內外夾攻,焉是長久之道?”王陽明在龍場,雖然物質極其匱乏,生活極端清苦,但他都能保持著豁達愉悅的心情,從來沒有這樣悲悲切切、怨天尤人。這段故事對我們的學習生活相當有啟發意義。學習好比在跋涉山川,本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難免會遇到挫折,如果內心不能保持心情愉快,如何能夠長期地保持學習的效率?所以。出現一些中途放棄的情況,也是在料想之中的事情。
正像羅曼·羅蘭說的那樣:“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鄙顣o我們什么樣的真相?那么崇高的理想,那么真誠的愿望,那么刻苦的努力,可是卻只能暫時收獲這么點分數,面對這么多挫折、失敗、打擊和痛苦,這公平嗎?在你哀嘆的時候切不能忘記,你仍然擁有自己的心靈,仍然沒有拋棄渴求和努力的信念,沒有放棄努力,這一切,對你來說,才是最為根本和重要的東西。
尋找最好的自己
“心”不僅僅指你左胸膛里面的那顆熱烈而歡快的器官,還包括你的情感、意志、智慧、勇氣等等。強大心力的養成,必然是一個艱苦歷練的過程??薜臅r候沒人哄,學會了堅強;怕的時候沒人陪,學會了勇敢;煩的時候沒人問,學會了承受;累的時候沒人可以依靠,學會了自立。就這樣我們找到了自己,原來你一直都很優秀,更可貴的是,世界上,只有一個自己!漸漸地你成熟了,因為沒有更大的不如意,所以現在偶爾的不如意也是幸福的。這種成熟,正是心力強大的狀態。
無疑,我們在學習、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逆境、困境、險境甚至是絕境。很多情況下,衡量選擇之利弊得失的天平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學著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沖動和無奈。能駕馭自己的人。才能駕馭命運。不能駕馭自己的人,只能服從社會和他人。有強大心力的人,在山下不灰心,在山巔不失態,在泥淖中不抱怨,在亂花中不迷路,能淡定從容地對待成敗得失。以51%的精力追求事業,49%的精力營造心靈的后花園,人生才會更加優雅從容。
看看王陽明的生平,或許對我們的成長有所助益:小時候他少言寡語卻才思敏捷;12歲特立獨行,口吐狂言,不要讀書登第做狀元而要讀書做圣賢;15歲一人一馬遠出塞外考察地形實踐兵法騎射;16歲為求知“格竹子”到吐血;結婚當天沒了蹤影,和一道士徹夜探討經義;考了三次才考中進士(因不務正業看兵、佛、道等各家學問之故);32歲才將自己的思想定位于儒學,并稱儒學為“圣學”;37歲在祖國邊疆蠻荒之地(貴州龍場招待所),在人生最低谷悟出“心學”之精要;48歲幾乎憑借一己之力,帶領老弱殘兵平息寧王朱宸濠叛亂,救萬民于水火……王陽明的一生就是“知行合一”、心力增進的一生,唯有如此心力,方有如此功績!
他的的確確是值得我們青少年學習的好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