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
近日,因為專心撰寫《陳寅恪與近現代中國》-書,我時常翻檢家中所藏,驚覺有西南聯大教授證書、尺牘和文稿數種為歷來研究西南聯大校史之學者所不知。于是,整理出來,擬全部交付發表,以享同好及所需者。
此文為余整理收藏文物之第一種,按其原始文稿題目為:《聯大五月八日文藝晚會記》,作者署名為“許壽鄂”。按:《西南聯合大學畢業生名錄》中有許氏,其曾任天津某中學歷史課教師。新中國成立后,改名為“許世謙”,先后任北京大學歷史系黨總支書記、系主任等。
此文稿撰寫時間為“民國卅三年五月八日”,即1944年5月8日。晚會當天主持人為羅常培、聞一多二人。此晚會舉辦地點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新校舍圖書館前的草坪上。該新校舍是1939年4月建成,當時圖書館為磚木結構,且只有一棟。
該文稿稿紙為淺藍色豎排印刷,右側有藍色印刷字“昌和制造”四字,左側有藍色印刷字“敘水東街”四字,點明了當時西南聯大師生們所使用的稿紙生產商的字號及地址。該稿紙每頁20行,每行25格。
文稿今存四頁,在這次文藝晚會上發言的先后有羅常培、馮至、朱自清、孫毓棠、沈從文、卞之琳、聞家駟、李廣田、聞一多、楊振聲十人。從內容分析,全部文稿當為五頁,所缺者為第五頁,發言人為聞一多、楊振聲。而李廣田的發言記錄缺結尾部分。
該晚會上發言的十個人演講題目依次為:一、羅常培:《五四前后文體的辯爭》。二、馮至:《新文藝中詩歌的收獲》。三、朱自清:《新文藝中散文的收獲》。四、孫毓棠:《談現代中國戲劇》。五、沈從文:《從五四以來小說的發展及其與社會的關系》。六、卞之琳:《新文藝與西洋文學的關系》。七、聞家駟:《中國的新詩與法國的文學》。八、李廣田:題未定。九、聞一多:《新文藝與文學遺產》。十、楊振聲:《新文藝的前途》。這十個題目涉及了新文化運動的文體、詩歌、散文、戲劇、小說、文學遺產等方面的問題,是對五四以來新文化運動及其成就的一次總結。馮至和聞家駟二位詩人強調了新文化運動的收獲和不足:“新詩收獲,在內容方面,產生了說理的詩。愛情詩發展到表現崇高的情感,而且發揮了積極的樂觀的精神”和“新詩中象征派是受法國浪漫派的影響,它曾增加了詩的神秘性”。而翻譯家卞之琳則一針見血地指出:“五四以來的新文藝受西洋影響很大,而最重要的是翻譯。翻譯里又產生一些毛病。在內容方面,受西洋浪漫主義影響,造成八股、不著實際的傾向。在文學形式方面,造成呆板生硬,不合中國口語的毛病。”毫無疑問,卞之琳對翻譯文學的批評至今還具有指導意義。
從各位發言的內容來看,孫毓棠的發言是最認真的。他總結了當時話劇創作的五大毛病,即:“第一,劇作家不了解舞臺和演出的種種技巧。第二,不懂對話。第三,不善于刻畫典型的和創造的性格。第四,描寫現象不夠真實。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戲劇作家還脫離不了文人文學的氣味。”發言稿最后指出:“真正好的劇作家是要有濃厚的同期心、廣博的愛,分析和了解廣大的人們的痛苦原因。”
該文稿為當時的學生許壽鄂所寫。他當晚任晚會記錄。所記錄的內容基本上是對演講人發言的概述,但是有的記載明顯屬于原話。
該文稿寫完后交時任西南聯合大學史學系教授的毛子水審閱。故此,文稿上面的紅筆修改顯然出自毛氏之手。考察文稿,發現多處錯別字和標點錯誤,有的被作者本人修改過,有的被毛氏修改過,還有很多沒有被其修改過的。可知此文稿為一次性寫成之草稿。考慮到該晚會事前被昆明報紙披露,因此,此文稿修改后應該發表在當地的報紙上和西南聯大的內部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