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斌
習姓是中華姓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科學院1987年公布的中華三百大姓排序中,列第296位。習姓人數雖不算多,但歷史悠久,集聚典型,在中華姓氏發展源流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值得研究與探討。
習國:習姓祖根地探查
習姓的源頭在哪兒?文獻中也有零散記載?!对托兆搿罚骸啊讹L俗通》云,習,國名也。”《古今姓氏書辨證》,也有“襄陽習氏,習子國之后”的記載?!锻ㄖ尽穭t將習姓的得姓方式,歸類為“以國為氏”。因此,習姓來源千古習國,習國的爵稱為“子”級,東周列國中,華夏古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級爵稱之分,習國為第四等的子爵國。
古習國在哪兒?《習仲勛傳》稱:“傳說(古習國)在春秋時為諸侯國(今貴州習水一帶),國滅后,即以國名習為姓氏。”這里,將習國的地點定在貴州習水一帶。我們沒有找到書中論點的依據,但東周時習國在貴州是不可能的,因為周時分封的疆域,遠達不到云貴一帶?!堵肥贰穼α晣牡攸c有所提示:“《風俗通》云,習,國名。傳有少習;預云:商洛武關。按此晉御楚之塞,在商洛東南九十(里),今永興軍?!币簿褪钦f,習國與少習有關。最早記載“少習”的文獻為《左傳》魯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晉國大夫士蔑說的一段話:“晉、楚有盟,好惡同之。若將不廢,寡君之愿也。不然,將通于少習以聽命。”晉代的杜預在注釋中,認為少習在“商縣武關也,將大開武關道以伐晉”。這里的背景為,春秋末晉楚爭霸中,楚國據上風,左司馬阪、申公壽余及葉公諸梁商議,并派兵圍攻蠻氏,蠻氏首領蠻子赤則逃亡到晉國的陽地,向晉求援。晉國的士蔑說了上述一段話,晉國因內亂而無力與楚抗衡,蠻子赤也因此而成為楚國的階下囚。
此時晉楚之爭,方城一帶已為楚之域內,其西的倉野、蒐和為晉的勢力范圍,而少習則正是晉楚之間的通道。《春秋分記》云:“少習,商州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毕惹貢r楚通上洛之地的交通要道為少習山的少習關,秦時已稱之為“武關”?!端涀ⅰ吩谟涊d丹水所流時云:“丹水自商縣東南流注,歷少習,出武關。應劭日:秦之南關也,通南陽郡?!薄蛾兾魍ㄖ尽贰敖ㄖ谩敝?,有“習”地(國):“丹水自商縣東南歷少習,出武關,楚司馬使謂陽地之命大夫日將通于少習以聽命。習,國名,傳有少習。武關,商州東百八十里,少習之墟,今有巡司。”因此,古習國的所在地“少習之墟”,應在少習山附近,今為陜西商南縣的陜豫交界處一帶,這里為中華習姓祖根地之所在。
襄陽:習姓郡望地揭秘
漢晉時期,由于門閥制度的實行,而在當時的郡縣內形成了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形成了中華姓氏郡望的特有現象,習姓的郡望地則在“襄陽”?!稄V韻》載:“習,姓,出襄陽。”《元和姓纂》專門提到“襄陽”,“晉衡(滎)陽太守習鑿齒,著《漢晉春秋》五十四卷”?!缎战狻诽岬健缎赵贰窌姓f,“襄陽有習氏,漢有習響,晉有習鑿齒”?!豆沤裥帐蠒孀C》提到“襄陽習氏”時,講“漢有陳相習響,晉有習鑿齒”。這里,提到習姓“襄陽”名人有漢代的習響、晉代的習鑿齒?!吨袊沤袢嗣筠o典》收錄了較全的習姓歷代名人共II個,其中漢晉時的襄陽習氏,占8人:東漢3人,習融,有德行,不仕。其子習郁,字文通,官侍中,于硯山南作魚池,池邊有高堤,山簡每臨此池,常醉呼日:此是我高陽池也。習承業,博學有才,歷官江陽、汶山太守等。三國3人,習溫,在吳任長沙、武昌太守。習珍,在蜀為零陵北部都尉,因兵敗而自殺。習禎,字文祥,在蜀任南廣漢太守。晉2人,習鑿齒,字彥威,桓溫辟為從事,累遷別駕,出任滎陽太守,著有《漢晉春秋》,以蜀漢為正統。習辟疆,鑿齒子,才學有父風,位至驃騎從事中郎。
在習姓歷史人物中,最有名望的是習郁與習鑿齒。習郁雖然官至侍中,但他的創舉是“習家池”,又稱“習郁池”。這個池不但是當時襄陽的著名園林,而且還吸引了時在襄陽任職的山簡。山簡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的弟弟,《晉書》本傳稱,簡鎮襄陽,每臨此池,未嘗不大醉而還,名之為高陽池。所以,歷代文獻談及襄陽習氏,必提“習家池”。清光緒十一年《襄陽府志》在“古跡”部,對習家池作了詳細記載。《湖廣通志》也多處提到習家池,該書的“人物”部分,也有習融、習郁、習貞、習溫等列傳。《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也都記有習家池,“在襄陽縣南”。歷代文人,也都有關于“習家池”的詩文。
習鑿齒,也是習氏名人在“二十四史”中唯一有傳的人物?!稌x書·習鑿齒傳》云:“習鑿齒,字彥威,襄陽人也。宗族富盛,世為鄉豪。鑿齒少有志氣,博學洽聞,以文筆著稱?!睍r為荊州刺史的桓溫,辟為從事,后升為別駕,又出為榮陽太守等。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潛心研究,編撰《漢晉春秋》共54卷。“起漢光武,終于晉愍帝。于三國之時蜀以宗室為正,魏武雖受漢禪晉,尚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為漢亡,而晉始興焉。”習鑿齒的史學觀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影響,《隋書》中保留的書目有《習鑿齒集》5卷,《新唐書》保留的書目為習鑿齒所撰《襄陽耆舊傳》5卷、《漢晉春秋》54卷、《習鑿齒集》5卷。<資治通鑒》等書多次引用習鑿齒的史論觀點,反映了歷代史家對他觀點的重視。
關于習鑿齒的遺存,《湖廣通志》“古跡”部分,襄陽縣有“白馬山,縣東十里,下有白馬泉,晉習鑿齒居焉,因名”。又,“含隱山,縣東十三里,習鑿齒隱此”。習鑿齒墓,一據《太平寰宇記》《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河南通志》等,墓在河南修武縣西南太平鄉習村。二據《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墓在江西分宜縣北八十里。三據《大清一統志》,墓在安徽六安州南雷峰巖?!督魍ㄖ尽酚浽谌f載縣西八十里的書堂山,為習鑿齒的避地讀書處,新余縣西北四十五里白梅峰(猴竹嶺)有習鑿齒廟。《陜西通志》載,在鄠縣有鑿齒村,村中有道安寺,傳釋道安與習鑿齒曾游其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湖南益陽,江西新干、新余,均有習氏族人集聚,并以習鑿齒為始祖,新余《梅田習氏族譜》、新干《新淦習氏四修族譜》,益陽《益陽習氏五修族譜》《益陽習氏六修族譜》,保留了當地習氏繁衍的具體情況,這些族譜有的還被美國猶他學會收藏。
鄧州:北方習氏最大集聚地解析
據有關資料記載,河南鄧州習氏,系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臨江府新淦縣(今吉安市新干縣)遷徙而來。鄧州習姓始祖為習思敬,他由新干遷居鄧州堰子里(今鄧州十林鎮習營村),經過數百年的繁衍,其后裔興旺,而分為西戶(小習營)、北戶(習樓)、南戶(小李凹村),主要集聚在十林、張村兩鎮,達2600余人,其中習營村有1300多人。其族眾分遷淅川、桐柏二縣,甚至遠播湖北、四川、陜西、山西、青海、甘肅、新疆、北京等地。
習營村,不但保留有《習氏家譜》,在村莊西南隅,保留有習思敬之墓,其附近還建有習氏宗祠,以及習仲勛紀念館和習氏歷代名人堂。
據《習仲勛傳》以及《習氏家譜》記載,習仲勛的家鄉在陜西富平縣西南十五里的習家莊(今屬富平縣淡村鄉中合村),這個村莊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習仲勛祖父習永盛一家自鄧州逃荒至此落戶后,才建立的新莊。
習永盛為習思敬的后代。其主支譜系為,思敬生汝華、汝華生希誠、希誠生元聞、元聞生欽俊、欽俊生棟、棟生奇、奇生常、常下一代不詳、生斌、斌生文中、文中生科、科生國科,國科生子四人,第四子為玉策。永盛為玉策的長子,永盛在鄧州生長子老虎(小名)與女兒大女(小名)。清光緒八年(1882年),因鄧州遭受自然災害和戰亂,習永盛一家四口,背井離鄉,向西逃荒至陜西富平,幾經遷徙,光緒二十六年在淡村附近的南堡子村落腳。幾年后習永盛次子即習仲勛的父親習宗德、三子習宗仁相繼出生,習永盛為維持生計,走鄉串戶,做起了小買賣,終因病餓交加,猝然死去。永盛妻張氏,帶著四個子女,艱難為生。長子老虎應募當兵吃糧。在軍中升為“廷衛”,光緒二十六年順道回鄉送去了銀兩,才使得習家生活有了改善,在淡村西劉堡南面二三里,選了一塊宅基,從此習氏在富平正式有了家,富平才有了“習家莊”。
鄧州習氏的字輩排序為:國玉永宗,中正明通,繼述承顯,尊守從榮。
自思敬為人鄧第一代,玉策為第十四代,永盛為第十五代,也是入富始祖,宗德為第十六代,仲勛(中勛)為第十七代。富平習氏,也已繁衍50余人。鄧州習氏(思敬后裔)總數已達4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