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康
摘 要:預習環節一直都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范疇,是落實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策略。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預習環節的反饋以及成果利用都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因此,教師提出“基于教學流程,選擇反饋契機;基于學習方式,打破課堂結構;基于學情考量下,重構教學內容;基于陌生質態,置換解讀視角”,從而讓預習為高效閱讀奠基。
關鍵詞:選擇契機;打破結構;重構內容;置換視角
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加強預習環節的指導,尤其是在中高年級預習更是學生走進文本、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環節。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對學生的預習任務僅僅止步于布置任務,沒有指導的策略,沒有反饋的方式。而在預習之后,教師也沒有能夠結合學生預習的狀態對教學設計進行及時調整,仍舊是老一套的教學模式,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預習熱情,最終導致了預習成為了一種形式。那如何才能真正發揮預習的效益,讓預習更好地為閱讀教學服務呢?筆者認為教師只有立足成才,才能讓預習為高效閱讀奠基。
一、基于教學流程,選擇反饋契機
在教師反饋的方式上,一般教師都只會逐條逐項地進行檢查,導致整個過程顯得十分生硬而死板,學生受到的條條框框的束縛過多,幾乎沒有靈動的生成性資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想方設法改變預習檢查和反饋的方式,從而真正把握學生的預習成果,并能夠為我們即將進行的教學服務,使得整個課堂的結構更加完善。
例如在教學《望洞庭》這首詩時,教師就布置學生收集了古人描寫洞庭湖的相關詩句。但在教學之處,教師并沒有直接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而是在教學過程中,當教學步驟的設計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拓展補充其他詩句以便與劉禹錫的這首詩進行對比時,引導學生出示相應的詩句,從而將預習的反饋檢查與教學流程巧妙而自然地融合起來,起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學妙用。
二、基于學習方式,打破課堂結構
預習的作用不僅僅在于讓學生預熱文本,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還在于讓學生現行感知文本之后,喚醒學生內在的學習欲望。當學生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生走進課堂之前形成的體悟與感知也就相對豐富,對課堂教學期許也就更加充足。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日常教學中教師以串聯方式推進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內在需求,而要根據情況采用板塊空間更為豐富的彈性內容,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三、基于學情考量下,重構教學內容
經過深入預習,學生已經對文本喪失了閱讀的興趣和動力,這就需要運用“陌生化閱讀”理論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化地調整與整合,將熟悉文本的陌生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期待,引發學生真正的探究欲望。
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以及把握學生反饋的基礎上,按照教材中內部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結構關系進行必要的重組,融通課時之間的內在聯系,減少無效的重復勞動。
例如古詩教學,很多教師都是按照創設情境、誦讀古詩、解讀大意、體會意境的方式進行教學。而教材都是按照兩首共同出現的情境呈現古詩的,在緊挨著的兩首古詩教學中,教師是否有必要還按照固有的套路進行教學值得探究,尤其是在學生充分預習之后,兩次都要經歷多層次誦讀的教學經歷,是否適切?如五下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都是描寫西湖的古詩放置在一起,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如果教師還按部就班進行教學,勢必造成無效的重復勞動。因此,在對比預習兩首不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將兩首古詩整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基于陌生質態,置換解讀視角
預習中,學生對文本已經形成較為深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思考,于熟悉之處開掘出陌生內容,形成全新體驗。可以引導學生品味關鍵詞語,從不同的維度解讀出不同的意蘊;可以評說人物,從不同的角度強化人物評價的多元性;可以突破文本的范疇限制,引入更為鮮活的材料元素,再次激活學生的閱讀期待。
例如學生預習完《牛郎織女》一文,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核心環節已經相當熟悉。但在教學中,教師卻要求學生再次潛入文本感知情節,并要求學生從牛郎織女的情感經歷探尋“正確愛情觀”,就給這次反復的閱讀之旅增添了一絲全新的精神外衣。在熟讀這個民間傳說之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其他的民間傳說,如《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引導學生從民間故事的不同情節中提煉出獨有的藝術價值和人民群眾蘊含其中的價值歸旨,從而讓學生在陌生化的驅動下,從已經感知的情境下探尋全新的價值意義。
預習,是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課堂的重要環節,更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語文教學理應重視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只有在預習中學生才能更多更好地強化學生的自主性意識。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每個環節展示預習成果,使得預習為課堂的精彩奠基,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