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志剛
合作學習是體育新課程的一項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是教師最喜愛的教學模式。通過合作學習,學生能有效掌握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技能,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在新課標下,我們要加強對合作學習方式的研究,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一、有關合作學習的認識
(1)合作學習的概念:與“個體學習”是相對而言的,為了滿足課堂教學,更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有固定的任務,以小組為教學主體進行交流學習,并在活動中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小學體育教學活動中,體育教師經常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2)合作意識:是指學生在進行每一個行為和活動時,所有參與成員為了完成一定的任務,達成一定目標而齊心協力來共同實施的較為穩定的一種心理特征。在體育活動中,集體項目的活動更需要所有學生應該有集體意識,如球類運動、游戲活動等。為了取得最好的勝利,單純依靠個人技能水平和努力拼搏還不夠,還要小組成員之間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運用自己已經掌握的戰術達到勝利的目的。
二、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合作意識的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合作學習的分組是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兩種方式,針對每個小組的學生特征不同,要設置合理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要求,可以分為5人~6人為一組,也可以根據需要合理調整人數。分組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性別、體能、興趣愛好等,并選擇一位突出的學生作為本組的小組長。各小組以特色自主命名,如擅長跑步的可以取名為“劉翔組”,具有籃球特長的小組取名為“姚明組”等。這樣的分組,使小組的合作能力與內聚力、學生之間的溝通加強了,學生會以積極的態度加入到學習中,他們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一個班級的分組也可以分兩大組,這種分組方法適合于一些大型游戲中,如“拔河”比賽等項目。這種分組有更強的顧全大局的觀念和團結合作精神養成。不同類型的分組形式在體育教學環節具有不同的功能,應該在教學中相互配合使用,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的目標,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2)以小組討論達成合作。合作學習也包括小組的討論學習,這種討論更能體現學生的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在小組討論學習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和目標,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層內容,把課堂教學設計得更加合理。當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時,教師的講解可能不利于學生的理解,需要慢慢啟發,也需要慢慢探究。小組討論主要集中在重點知識面的關鍵處和學生理解的難點處,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容易得出,一般采用討論較為恰當。以上兩種情況是采用討論合作學習的依據,學生個體很難獨立解決。所以,教師當遇到這種情況時,要恰當選擇小組討論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求異性和發散性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如在進行障礙賽跑的活動時,先讓學生進行嘗試練習,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讓學生對現有的器材進行擺放,自行設計一定的障礙,接著進行比賽,比賽之后再設置另一種方式。有的小組先易后難,有的小組先難后易,不同的方式取勝的方法不同,他們會討論出自己小組最佳的行動方案。這樣的學習,小學生更有積極性,活動效果更佳。
(3)動作競賽法增強合作意識。競賽最能發揮學生的潛能,要想在集體競賽中獲得最大的勝利,本組的所有成員就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達到最大化。另外,還要靠小組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這是大多數體育項目的基本特征。所以,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要精心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不同的集體競賽,這樣有利于形成合作意識,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觀念。如在激烈的集體項目籃球比賽中,上場的順序、比賽中的替換等都有一定的科學分工方法。為了取得勝利,不僅需要學生努力,而且還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解策略,讓他們積極參與,并要求各個隊員之間互幫互助、相互鼓勵,懂得比賽中合作的重要性,把合作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體育教學要注重對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根據學生的個體獨特的素質特征,合理設置合作機會,加強學生之間的合作,這樣,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整體體育水平。所以,我們要充分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設具有活躍氣氛的體育學習空間,讓學生在自由的學習中自由合作,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體育課堂教學效果。
(江蘇省鹽城市田家炳實驗小學)
(本文參考了李宣、史桂華的《淺談低年級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和王春林的《有效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幾個關鍵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