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芳
一、教學方法要兼收并蓄
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提出的“五段式”教學法在我國一直為主流方法,“五段”即復習、引入、講授(新課)、鞏固、作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的教育研究課題“JIP實驗”的主體教育指導思想是“主體參與、分層指導、及時反饋、激勵評價”;全國初中名校、江蘇泰興洋思中學的教學模式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新課改流行的模式是“問題情境、建立數學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天津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敏勤教授創立的和諧教學法的主要特點是“三環六段整體建構”,即“明確目標、自學指導、合作探究、精講點撥、練習達標、拓展提高”;全國初中名校山東茌平杜郎口中學是自主創新的“三三六”教學模式,即課堂自主學習的三特點: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自主學習三大模塊:預習、展示、反饋,課堂展示的六環節: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現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應該說每種教學法都是專家學者在大量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的理論總結,都有它的長處,同時也都有它的適用范圍。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任何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必須為教學目的服務,而達到同樣的教學目的所選用的形式必定是多樣的。我們要“虛心學習,勇于實踐,兼收并蓄,形成風格”,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摸索出適合自己特點、更適合自己學生特點的教學風格,不囿于前人的已有方法。但這些方法必須是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教育界同行認可的方法。
二、合作學習要講求質量
修改后的《新課程標準》提出:“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常見形式,它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
首先,將“接受式學習”全盤否定是不妥的。新課程改革積極推動、大力弘揚了發現式學習,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接受式學習存在的必要性。如何繼承和發展人類社會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大量的文明成果,是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有限的學校教育時間內,不可能將大多數內容由學生通過“發現”“體驗”等方式來掌握,有效的和主要的方式只能是接受式學習,這已被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為一條規律。
其次,小組合作要有“必要性”。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如果教師提出的要求合作解決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挑戰性,學生就沒有參與合作的積極動機,小組合作將是被動參與而不是主動參與;如果教師提出的要求合作解決的問題是學生個體可以獨立完成的,合作學習就會流于形式。只有當學生獨立完成有困難時,合作學習才有意義。
再次,小組合作要有“組織性”。常見的課堂小組合作場面,教師要求學生開始小組合作后,前排學生齊刷刷回頭與后座的學生圍成一團,開始爭先恐后地說,吵吵嚷嚷,熱熱鬧鬧……教師看看表,規定時間一到,喊停,問學生:“誰來說呢?”學生回答:“我認為……”小組中沒有具體分工,沒有協同合作,即使能解決老師拋出的問題,也談不上培養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所以,小組合作在分組時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內科學組合、分工明確,有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資料員、首席發言人、第二發言人,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目的是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三、問題情境要適度有效
問題情境是當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它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有“問題”,即數學問題,這里的數學問題是指學生個體與已有的認知產生矛盾沖突,還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確解答的狀態。其次是“情境”,即數學知識產生或應用的具體環境,這種環境可以是真實的生活環境、虛擬的社會環境、經驗性的想象環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數學環境等。這樣,問題和情境的關系中,“問題”是核心的,“情境”是輔助的。
情境創設要適度。荷蘭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提出了數學教學的基本原則之一:“數學化”原則。他將數學化分為水平數學化和垂直數學化兩個層次,水平數學化是指現實問題到數學問題的轉化,垂直數學化是指水平數學化后進行的數學化。問題情境應該處于初始階段,課堂教學中的重點應放在垂直數學化部分,所以情境創設務求適度。
從學生的角度看,應該遵循“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原則,在學生的“最近思維發展區”內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這樣才有效。從教師的角度看,不要一味追求最佳的問題情境而在日常的備課中占用大量時間,也不要在課上喧賓奪主,占用較多的時間理解情境。情境可以是實際的,也可以是純數學的,應簡單明了。
四、教學反思要持之以恒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往往會有一些好的解法、觀點,或者常見的錯誤,我們也時常會出現一些靈感、頓悟,把這些稍縱即逝的東西及時記錄下來,日積月累,就會匯集大量的第一手教學資料,教學筆記便形成了。它是日常教學、命制試題、編寫材料、撰寫論文的第一手材料。
當然這種教學反思只是在孤立、零散的點上的反思,沒有構成“反思鏈條”,更沒有形成“反思網絡”,下一步要通過理論學習去找到理論支撐后,反思的高度就有了,可以更好地把教育經驗上升為教育智慧,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寫教學反思應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心理學家林崇德先生說:“習慣就是心里癢癢的感覺。”多年研究行為習慣的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把做一件事情的行為分為被動去做、主動去做、自動去做三個層次,一個多年的習慣應屬于自動的層次。有研究表明:一種動作重復21天會成為一個初步的習慣,重復90天會成為一個較為穩定的習慣。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有心人,及時記錄教學中的所思所得,堅持下去,教學能力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總之,數學教學要從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入手,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不斷地正向刺激它、強化它,努力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夯實基礎、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堅持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和熏陶,堅持數學思維晶質的發展和培養,使學生逐步成為有一定數學修養的人。
(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