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宗
摘 要:長期以來,對待學生的學習錯誤,教師缺乏一種主動應對的新的教學理念和策略,課堂上更多的是盡量避開錯誤、掩蓋錯誤,滿足于課堂上優等生的對答如流,表面上看起來一帆風順,其實學生的錯誤是課堂教學的寶貴資源。因此,教師只有巧妙利用錯誤資源,才能演繹課堂精彩。
關鍵詞:引導學生;錯誤;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開放性的生成過程,學生在課堂中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錯誤不能視而不見,而要以平和的心情、坦誠的態度接納學生的錯誤,更要挖掘錯誤中的有效資源合理應用,演繹出精彩的數學課堂。
一、故設陷阱,誘發興趣
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定式,設置“陷阱”,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顯露一些錯誤的觀點,引發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學中有思、思中有悟、悟中有樂。例如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學生知道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并會用手勢表示。緊接著我提出:邊長是3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大部分學生脫口而出3平方厘米,是3平方厘米嗎?(師追問)部分學生有些迷茫,部分學生竊竊私語。請同學們小組合作用學具擺一擺(學生動手操作)。片刻,大部分小組擺出了圖形(每一個小正方形邊長是1厘米),看著自己擺出的圖形,同學們笑了……原來邊長是3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不是3平方厘米而是9平方厘米。我又提出:如果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5分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學生興趣高漲,相互合作擺了起來,很快得出:邊長是5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25平方分米。我及時提問:哪一組來說說你們的想法?(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生1:因為我們組擺了25個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所以面積是25平方分米。生2:我們橫著擺了5個正方形,豎著擺了5個正方形,5×5=25,所以面積是25平方分米……
當學生的認知有所偏差時,教師不能果斷作出定義,要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學習興趣,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同時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課堂是學生出錯的地方,尤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的制約,對問題的理解不夠深刻,只會到問題的表面現象,缺乏深層挖掘。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善待”學生的錯誤,捕捉錯誤中的“閃光點”并有效應用。例如教學長方形面積時,有這樣一道題:光明小學有一個長方形操場,長70米,寬60米,學校擴建校園時,長增加了15米,寬增加了10米,擴建后操場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學生讀完題目后很快得出:操場的面積增加了150平方米,即15×10=150(平方米)。面對學生的錯誤答案我沒有立即評價,而是將錯就錯:“原來增加了的面積是一個長方形,你們能畫出這個長方形操場及增加的面積嗎?”同學們動手畫出了學校操場的示意圖,從圖中看到增加了的面積不是一個長方形而是一個L形,在恍然大悟中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馬上根據圖文結合,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合作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得出了幾種不同的解答方案。方案一:15×(60+10)=1050(平方米),70×10=700(平方米),1050+700=1750(平方米);方案二:(70+15)×(60+10)=5950(平方米),70×60=4200(平方米),5950-4200=
1750(平方米);方案三:15×60=900(平方米),(70+15)×10=850(平方米),900+850=1750(平方米)。
當我們發現學生出錯時,不要立即給出結論,先以平常的心態接受學生的錯誤,然后進行正確引導,讓學生去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定會綻放出智慧的火花和創新的光芒。
三、巧用錯誤,創造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學中,教師“以錯為媒”,巧用錯誤中的有效資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努力使學生成為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更加生動、精彩。例如:果園里有蘋果樹480棵,比桃樹棵樹的2倍少30棵,桃樹有多少棵?學生讀完題目后,列出算式:方法一:480×2-30=930(棵);方法二:480÷2-30=210(棵);方法三:(480-30)÷2=225(棵)。看到學生列出的錯誤算式我沒有反駁,笑了笑,提問:“哪一種方法正確呢?”“誰有什么辦法驗證一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激發,有的學生相互討論,有的學生畫線段圖。在師生的共同探討中,學生找到了錯因所在,列出了正確算式:(480+30)÷2=225(棵)。這時我趁機追問,如果以上算式是正確的,該如何改編題中的條件?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高漲,沉浸在喜悅的探索之中。
因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錯誤,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思考,并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分析錯因,發現錯誤中的“亮點”,發揮潛在的價值。
總之,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和挖掘“錯誤”中的有效資源,發揮其作用,演繹精彩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治平.原來“錯誤”可以如此美麗[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9).
[2]胡慧.談談“錯誤”在數學課中的有效利用[J].中小學數學,2004(9).
(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中堡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