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山水畫是繪畫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詩情與畫意相完美融合的產物。在我國的山水畫發展當中,文人將自己對于山水的感情借助于筆墨丹青融匯在筆下,而同樣借助于山水畫的意境來進行詩文創作。因此,在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當中,詩畫實質上是分不開的。中國山水畫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在分析認識中國山水畫當中,必然要在理解“詩情”的基礎上,借助于繪畫技巧,來更加深刻的理解“畫意”。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繪畫技巧 詩情 畫意
一、中國山水畫
中國山水畫風格多樣,但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大多都是建立在真實情感之上。而中國的山水畫主要以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為主要的寫意對象。在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精神文明在物質文明的作用下,也不斷地形成發展。因此,在我國的文化構成當中,山水畫的發展也是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在風格和方式上出現一定的變化。歷朝歷代的中國山水畫都有自己的發展特點。這些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之下的。因此,通過觀察中國山水畫的風格,也有利于從中找到相應的史料價值,通過畫面上的詩書題文,可以讓我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借助于山水畫作者所所傳達出來的深刻和細膩的情緒。在以自然景觀為載體的中國傳統繪畫當中,山水一直是重要的描繪對象,在文人眼中,山水都是擁有一定的感情的,而且在自然景觀當中,許多文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心境豁然開朗,因此,許多文人在閑暇時刻都有寄情山水之意。而真實自然景觀給文人雅士帶來的視覺沖擊,伴隨著我國繪畫的發展,在經濟、政治因素的作用之下,山水畫的風格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中國的山水畫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最開始的形成處于我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在這個階段當中,山水畫主要作為襯托人物的背景在繪畫當中大范圍應用。那個階段的繪畫仍然以寫實為主,因此,中國山水畫仍然處于人物畫當中的一個附屬修飾部分。直到隋唐時期,由于綜合因素的影響,山水畫的風格已經逐漸形成,而且擁有自己的繪畫體系。尤其是伴隨著唐詩的發展,山水畫更是在詩詞的不斷作用之下快速發展。到了五代、北宋時期,我國的山水畫無論從畫派、技巧,還是鑒賞上,都已經處于一個空前的發展階段。中國山水畫已經在中國畫當中成為了重要畫科。細細探究中國山水畫風格,大致可以從寫意的角度來看,可以分為青綠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淺絳山水、小青綠山水、沒骨山水等。它們雖然在繪畫上,無論風格、方式、用料都有各自的特點,但是從山水畫的內涵感情來看,這些文人雅士都是在自己內心情感的作用下,來繪制山水畫。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過程當中,文人雅士的文學功底和畫功,都是表達內心感情的一種途徑,而兩者的有機結合,將中國山水畫和中國傳統文化完美地融合了起來,把“詩情畫意”留給世人,以為美的享受。
二、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欣賞
探究中國山水畫的“詩情畫意”,首先如果單純地從繪畫的角度來看,就需要在看待山水畫所傳遞的真實情感當中,進一步地剖析山水畫的筆墨風格。因為用筆與用墨,是學習山水畫首先要解決的的問題,是最能體現畫家功底的問題,因此也是我們欣賞山水畫的一個重要方面。一筆一劃都等表達出作者的真實情感和創作功底。因此,要想在中國山水畫當中,更近一步地探究“詩情畫意”的情感表達,就需要先從筆墨考究入手。
對于中國山水畫的筆墨研究,從山水畫出現開始,先人就在不斷的研究和優化。明代沈顥說:“筆與墨最難相遭,具境而皴之,清蝕在筆,有皴而勢之,隱現在墨。”因此,在中國畫的繪畫當中,墨法和筆法是不能分的,墨是以筆來表現的,墨法之妙,全在筆出。如果沒有墨,筆法就無從體現。而我國的國畫大多數都是潑墨山水的風格。因此,山水畫以墨色為基本色,墨法包括用墨濃淡的程度和墨色黑白深淺的變化。要想認真探尋畫風,就必然要對筆墨的顏色、方法進行一個科學合理的層次探究。這樣才能保證山水畫當中,表達的感情更加充沛,在進行相應的文學鑒賞過程當中可以更加地鞭辟入里。對于山水畫當中的水墨分析來看,墨分五色,即指:焦、濃、重、淡、清五種濃淡不同的色度。因為,在山水畫的應用當中,深墨、濃墨、點墨都是營造不同視覺效果的關鍵。通過墨色的區別來營造一個更加立體的繪畫效果。中國的山水畫正是因為用墨講就,才使得它顯得更加的清麗,嚴肅,對于山峰的塑造更加有型,對于流水的描繪可以澎湃,也可以潺潺。而正是出于對于筆墨的學習和應用,才使得在中國山水畫當中,畫面感可以更加豐富,同樣一種材質,卻營造出更豐富的境界。這就是對于筆端反復練習和駕馭之后的結果。
從美學角度看,中國山水畫擁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平遠。利用筆墨的調整,使得山水畫“自近山而望遠山”。這種淡定的表達手法可以清晰地突出山水給人帶來的坦蕩開闊的情感,通過顏色的對比,從而使得中國山水畫在描繪當中,更具特色。其中郭熙的,《窠石平遠圖軸》,以及元代倪瓚的《秋色圖》都是代表。我們從繪畫角度來看,山水畫中的以大觀小的俯視法和散點透視法(有人認為應稱作無點透視法)結合運用,可使層山疊嶺、千里江河、深宅廣院俱現于一幅畫之內,不但龐大的畫而得以鋪陳布設,而且這樣構圖可以極為自由地充分表現內容和山水的氣勢。而從文學價值考究,文人雅士利用對于山水的熱愛,將大好河山融在筆尖,經本該屬于文學意境的描繪借助山水畫,通過考究的用筆用墨之后,將文學表達融入在畫面感當中。對于繪畫而言,尤其是在中國山水畫當中,由于筆墨特點,繪畫的最高的境界應是心手合一,筆隨心運,水墨淋漓,自然天成,而不是矯情做作,故弄玄虛。因此,要想利用山水畫準確地表達感情,基礎便是對于筆墨的熟練應用,雖然不要求爐火純青,但是如果筆法不純熟,必然會給專業鑒賞人士一種矯揉造作之感。因此,對于中國山水畫的賞析,最基礎的起步點便是對于筆墨的認識。
三、山水畫當中的“詩情畫意”
對于中國山水畫的賞析,既可以從繪畫角度,借助專業的繪畫知識來剖析畫作的構成,從筆端、結構到點墨等專業角度分析,也可以從文學價值角度來看。因為,作者所傳達出來的真實感情和思想意識在情感認知這個高度上是一致的。從繪畫專業角度而言,看到的是更多作者通過筆端情緒的流露,而在詩詞題文、文字落款,以及詩詞內容上,更多表達的是內心的實際感情。因此,我可以說,繪畫的情感表達是側面描寫,而筆端文字流露出來的感情是世紀表達。至于繪畫山水的意向,則是作者心中的立體表達。因此,在中國的古代文學史和繪畫史上,也有描繪的許多內容,雖然詩詞和繪畫不是相同的作者,但是當兩者在內心意識上表達一致時,也會使得后人將二者合理地聯想起來。這就是“詩情畫意”另一個高度的融合。比如馬遠的《雪景圖》,畫面繪的是空空蕩蕩的江面上飄蕩著一葉扁舟,船頭有一漁翁獨坐垂釣。畫面上,除了對于獨釣老翁背景的渲染突出其“孤獨”之外,江面上和船四周除寥寥數筆微波,全為空白,從而使得畫面更加立體,在黑白對比之下,更能突出觀者望去江天一色,空曠蕭瑟,而且在視覺之上,徒然給觀賞者增加一種冬日蕭條的寒冷感覺。另外,通過留白手法的使用,使人感覺到江水之浩淼,感覺到蒼穹之深遠,似乎又能體會到空氣中逼人的寒氣,同時也使人產生無盡的遐想,無意中空靈、含蓄的詩意涌來。而這時,通過對于這個立體畫面感和視覺沖突的雙重作用之下,大多數的人都會在潛意識當中聯系到柳宗元《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馬遠的《雪景圖》里所描繪的畫面,恰恰同柳宗元的《江雪》一樣,同樣的感情表達,但是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但如果將二者剖離開分析,那么,所傳遞的感情也會出現一定的差距,將二者放在一起,可以相互促進,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中國山水畫當中,“詩情畫意”的種類也有許多。比如鄭板橋的“胸有成竹”《石灰吟》,都在其后續作品當中有一定的映射聯系,但是他能夠通過學習和認識,也同樣可以發現它們在感情之上存在的呼應和不同。而正是文學同美學的相互作用和結合,才真正達到了在情感評價上,出現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情況。“詩情畫意”的結合,也在不斷地促進藝術文化的發展和融合。
四、“詩情畫意”的融合發展
在對于畫作進行賞析過程當中,由于各個繪畫者用筆與用墨的變化既是不同繪畫的需求,也是不同畫家的修養與繪畫風格的體現。因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感情的表達仍然是一個真摯的體現。不同生活經歷、感情表達的人在對于同一事物的認識也有不同。就如莎士比亞對于《哈姆雷特》的評價當中說的一樣,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在體會“詩情畫意”過程當中,因為綜合因素評定的差別,對于畫面的認知會存在一定的偏差。就好比在對于秋天的描繪當中,大多數的詩人都是“悲秋派”,但是劉禹錫卻在《秋詞》當中寫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因此,在看待“詩情畫意”這個問題之上,不存在完全的客觀公正,因為美學和文學的結合都是個人情感的表達,不能因為個體認知的差別,而在文化的認同當中存在偏差。文化本身就是存在差異的,因此,在欣賞文學作品和美學作品的認識和欣賞當中,需要秉持著包容的心態看待問題。因為文化的發展就是建立在碰撞之上,不同的感情表達,在不斷的溝通交流之上,才能使得“詩情畫意”的內容更加充沛。這樣,在藝術文化的溝通交流過程當中,對于中國山水畫的認識和賞析也能更加深刻,對于自身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文翔,彭文清.當代書法美學應高揚人文主義精神[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3)
[2] 李貌,張建華.試論張善子與張大千的人格修養與藝術精神[J].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11)
[3] 戴春森,張西峰.“放意相物”在傳統畫論中的要義[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4] 張洪亮.天時地氣材美工巧——散論《考工記》的機械設計美學思想[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5]馬永才.論韓拙“新三遠”理論對山水畫走向平遠時代的貢獻[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02)
作者簡介:
李金燕,江西服裝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專業英語教學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