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觸是油畫藝術的重要表現語言之一,它伴隨著油畫藝術的產生、發展、變更,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畫家手中都彰顯出非凡的特色。筆觸在當代油畫創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將帶著更大的藝術表現力回饋藝術。在筆觸日趨被重視、被運用的今天,它的形式面貌也必將更加豐富和神秘莫測。
關鍵詞:筆觸 功能 效果 意蘊
從中世紀濃重宗教意味繪畫題材和相對呆板的造型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性的解放,筆觸一直伴隨、貫穿著藝術的發展進程,并影響著藝術的發展方向。筆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藝術家手中都有不同的面貌:達·芬奇筆下的細膩無華;安格爾的爛漫靜雅;莫奈的收放自如;梵·高的奔放狂熱。在今天高速消費的視覺藝術大潮中,筆觸作為一種藝術語言具有不可動搖的地位,在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下其必將大放光彩。
一、筆觸的內涵和形成
筆觸,指的是繪畫作品表面呈現出來的平滑粗糙、縱橫交錯、高低凸凹的紋理效果。這種紋理效果是可以被人的視覺所感知的。由筆觸累計而成的塊面紋理又可稱為肌理。筆觸是通過藝術家個人不同的審美訴求,運用不同的形式技法、材料工具創造出來的。當然這種創造有必然的因素也有偶然的因素。必然因素就是材料工具的限制,偶然因素即畫家的即興情感表達。可以肯定的是筆觸是具有審美價值的,作為一種特殊的形式語言已被現代畫家重視并廣泛采用。
中國畫講“骨法用筆”,歐洲畫家自提香始有意識地呈現筆觸效果。筆觸的表現力也始終與材質性能的發揮密切相關。說到這就不得不提到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的領軍人提香。盡管調油技術誕生于十五世紀的尼德蘭,但我們卻有理由把提香視為真正的“油畫之父”,因為他創立了一種色彩技巧,把繪畫從以構圖和素描為基礎的造型主義中解脫出來。他以直覺的感悟推崇色彩,代替了過去一直支配繪畫創作的冷酷的理性設計。他的色彩技藝不僅包括“色彩”本身,還包括油性顏料、畫底材料、用筆方法,以及肌理與筆觸熱情互動的材質關系。所有這一切,使人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的油畫。
在造型和色彩之外,筆觸作為一種特殊的形式語言呈現在畫面中,不但使藝術更加豐富,而且大大激發了藝術家的創造性,使藝術家再現自然、表達情感、抒發自我的手段更加細膩、更加自由。筆觸的創作打破了筆是唯一的繪畫工具的傳統觀念,進而也帶動了繪畫材料的豐富,藝術家也不再僅僅著眼于顏料這一種單一的繪畫材料。新的繪畫材料如刷、刀、梳、鏟等,新增的繪畫材料如沙子、煤渣、瀝青、丙烯、噴漆等都被搬上畫架。這些改變無疑增加了藝術家的創作欲望和靈感的激發,創作過程中藝術家與新材料的碰撞又會產生新的體驗,這樣的體驗也促使藝術家嘗試新的繪畫材料和藝術形式。正是這樣的“互動”和“博弈”有力地推動了筆觸的發展成熟。
二、筆觸在油畫藝術發展中的審美功能
筆觸有模仿狀物、美化物象、傳遞表達三大功能。筆觸的模仿狀物屬于傳統觀念,筆觸的美化物象、傳遞表達屬于現代觀念。在藝術實踐中,我們主張以現代觀念運用筆觸,突出其審美功能。
(一)筆觸的模仿狀物功能。主要指的是畫面中所運用的筆觸,是以描繪和反映客觀對象的特點為目的的,是為更好地塑造與客觀對象相一致的畫面效果服務的。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很多畫家喜歡用暈染涂抹的方式創作,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平滑的甚至無筆觸的畫面效果。直到我們看到一幅名為《戴金盔的男子》的油畫時,藝術屆對筆觸的運用才初見端倪。《戴金盔的男子》這幅油畫出自現實主義畫派的領軍人物荷蘭畫家倫勃朗。據說這幅肖像畫作品中的模特是倫勃朗的哥哥,作品描繪的重點是金盔,而人物則被他隱在陰影之中。倫勃朗采用了厚涂技法,加上他獨特的“一點光源”的設計,把金盔的質地描繪得錚錚作響,令人嘆為觀止。畫中的金盔是先用很厚的油畫顏料堆砌起來,后在這樣類似于浮雕的平面上進行暈染罩色,塑造金屬的質感和重量感,產生強烈的浮雕的視覺效果。
(二)筆觸美化物象的功能。主要指的是畫面所運用的筆觸是以滿足觀賞者的視覺美感、審美需求為目的的,其中摻雜了畫家的主觀改變。簡單的說,就是以悅目為目的。朱德群,法蘭西學院第一位華裔院士。油彩在他的筆下一改其濃厚黏滯的特性,似乎兼具了水彩的輕盈流動與焦墨枯筆的深沉。畫家在此僅以單色油彩的渲染變化,創造出“黑、白、濃、淡、干、濕”六彩,并在看似豪邁的揮灑間,精準地運用簡約的墨色,使其在視覺結構上組成豐富而細微的層次,他的畫筆所表現的不是純粹的抽象結構,而是對應于大自然的心靈的感動。在畫面當中沒有再現任何一處具體的景色,沒有描繪任何大自然的面容和身形,而卻在視覺上讓你感受到大自然的流動與心跳,新生和寂滅,狂放和悲涼。這種被很多評論家稱之為“抽象風景”的作品,正是筆觸運用的完美體現。
(三)筆觸的傳遞表達功能。印象派畫家沉迷于光色,而莫奈更是用無數的、碎小的筆觸點擦使得畫面產生顫動閃爍的光感效果。《睡蓮》是莫奈的晚期作品。在大師筆下,睡蓮的葉子是純綠色的而花卻像是暗紅色的火焰。看似隨意的色彩、柔美的筆觸讓水也流動起來。似真似幻的光影就被這點點筆觸抓住了,變幻的霞光、浮動的蓮花安靜從容地伸向天空,無憂無慮。這幅畫可以說是莫奈對光影的詮解也流露出畫家的藝術心境和人生態度吧!《向日葵》是梵·高的經典之作,他用激昂的情緒支配畫筆,用肯定張揚的筆觸表達胸中的澎湃。筆觸既可以傳達畫家的情緒情感,其本身也具有獨立的視覺美感。《向日葵》這幅作品中,朵朵葵花夸張的形體和色彩使人頭暈目眩。花蕊似熾熱的火焰在燃燒,粗重有力的筆觸旋轉不停。畫家把生命的蓬勃和張力賦予筆下的向日葵,它們猶如朵朵燃燒的火球。總之,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且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在眾多西方現代派畫家中,重畫面肌理效果、筆觸技法和運用表現杰出的畫家有很多,如馬蒂斯、畢加索、波拉克、米羅、杜普菲以及趙無極、朱德群等。這些藝術家都不同程度對筆觸的研究進行了探索和發展,形成了現在較為成熟的筆觸語言模式。馬蒂斯描繪了許多風景畫、室內畫。不論哪一幅都發展了新印象派畫風,《科利烏爾風景》是最讓人注目的,它色彩斑斕,和自然固有色毫無關系,脫離了點描的常規手法,畫面自由奔放,瀟灑自如。這幅油畫是采用水彩畫的技法畫的,通過窗子可以看到陽臺以及浮于海上的小舟。馬蒂斯用薄涂的方法平涂了一下圍繞著窗子的墻壁、玻璃,而陽臺的花、大海和小舟是用有節奏的點塊筆觸塑造的。由于室內外的兩種畫法,不僅在色彩上巧妙得表現出內外的明度差別,還展現出自然固有色和畫家主觀自由色彩交織并用帶來的美妙效果。同時在這里也可以看出,馬蒂斯真正把豐富的色彩和筆觸的質感推到了極致。
三、筆觸和肌理的聯系
筆觸是肌理最基礎的組成單位,肌理是筆觸在畫面視覺效果的體現和結果。筆觸在肌理的運用中又分為平面肌理和立體肌理兩大類。
平面肌理,指的是畫家在畫布上使用的筆觸,塑造的肌理效果基本上處于平面狀態,顏料不明顯高凸于畫布表面。平面筆觸的繪畫材料多數是油畫顏料或是丙烯等細膩膏狀顏料繪制的。平面筆觸的繪制方法也包括直接用筆繪制、刮刀刀畫法、印章拓印、滴灑、噴繪等。這些筆觸都會基本維持畫面的平面效果。
在一位畫家的工作室里,沒有一件“像樣”的繪畫工具,除了到處陳放的大罐油漆外,便是一堆堆木棍、小刀、沙堆、碎玻璃渣子和隨處可見的線頭。幾只破舊的畫筆和大捆的畫布擺在畫室最顯眼的位置,這就是出生于1912年轟動美國乃至世界畫壇的抽象表現主義、行動畫派的創始人杰克遜·波洛克。他在作畫時,沖破了架上繪畫的限制,把架上繪畫的重心、平衡點,及構圖系統向更廣闊的空間發散。他喜歡把畫布鋪在地上,然后一手提著破漏的油漆桶,另一只手拿著木棍把油漆灑淋到畫布上,時常還會順手加一些沙子、玻璃渣子。《早晨的明星》作于1947年,畫面中你根本找不到人物、風景或者其他具象的形狀、體積。但你仔細品味這幅畫,就會發現在黑白交融的畫面中,幾道綠色和幾點紅、黃、藍的油彩滴灑在淡藍色的背景下,已經向觀眾展現了早春時節的一抹晨輝。
立體肌理,指的是畫家在作畫時有意將畫面的某個部分的肌理效果制作得或高或低于畫布整體平面,而由此產生的立體效果。立體的筆觸效果一般采用了除顏料以外的繪畫材料,如玻璃碎片、塑形膏、沙子、膠類、瀝青、碎石、植物等。立體筆觸的繪畫方法也是很多的,包括有劃痕法、堆砌法、塑形法、罩染法等。這種筆觸的繪制方法和其材料使用的豐富多樣,使得繪畫作品呈現出凹凸不平、肌理豐富的視覺效果。畫面極具觸摸感,拉近了觀賞者與畫面的距離,這些都增強了筆觸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和作品的感染力。
談到筆觸的塑造有很多方法,在這里簡單的闡述一下。
平刷或平涂法,是最常見也是操作最為靈活的筆觸塑造方法,是用水粉筆、油畫筆等寬的毛刷以類似刷墻式的平刷進行繪畫,這種繪制方法可與立體肌理相結合運用。多種筆觸的相互襯托增強了畫面的藝術表現力。
浸染法,是用稀薄透明的液狀顏料如丙烯,點撒或傾倒在畫布上,然后根據作畫者的需要矯正角度,使顏色自然滲透。這種方法有其不可預見性,因而會產生很多偶然效果,不完全受畫者控制,因此也被很多畫家所著迷。罩染法,是用透明的顏料摻入調色油,在已經畫好的顏色上層層罩染。若底色已經做了立體肌理(凸凹不平狀),在多次暈染之后可以用砂紙打磨,使得下面的顏色層層顯現,呈現出一種特別的肌理效果。
刀畫法,靈活易控,豐富了平面色塊的變化,因而得到很多畫家的青睞和采用。這是一種厚涂畫法。刀畫法和筆畫法一樣靈活多變:首先是砌,似瓦匠砌磚一樣把一個個色塊堆砌在畫布上。然后是劃,用刮刀在未干或半干的畫布顏料上劃痕,劃痕或密或疏、或深或淺、或規則或隨意。有些畫家還利用梳子、帚狀刷進行繪制。再然后是拍,用畫刀的寬面在已畫好的畫布顏料上拍,然后拉起,形成拉毛尖狀突起效果。以畫刀代替畫筆,法國畫家庫爾貝最早使用此法,后來到了弗拉芒克趨于成熟。
滴灑法,一般使用稀薄的液狀顏料灑在畫布上,或者使用打孔的油桶在畫布上來回走動滴流顏料,上文提到的抽象表現畫派畫家波洛克就是用此法作畫的。噴繪法,使用噴槍、噴筆或灌裝噴漆,將顏料噴繪在畫布上,由于噴出的顏料是霧狀的所以繪制的畫面柔和豐富。
除此之外,還有拓印法。拓是指用像拓印碑文一樣的手法,將已經著色的畫布蒙在金屬網或具有凹凸紋理的壁紙等物體上拓印,其中部分顏料被粘掉,形成特殊的筆觸效果。印,指的是用布、紙、毛皮、草繩等物蘸取顏料印在畫布上,產生斑駁的筆觸效果。塑形法,則使用塑形膏、沙子、玻璃碎片、木屑等材料,堆砌出高出畫布表面的浮雕效果的筆觸造型。塑形時,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畫面從平面到凸凹的強烈對比,塑造出不規則的粗糙的美感,使畫面層次更加豐富,增強了畫面的和藝術表現力。
四、筆觸的意蘊
從傳統繪畫到現代繪畫,許多畫家用不同的筆觸、肌理表現不同審美意蘊。筆觸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僅運筆就有勻筆、露筆、塑筆、柔筆、擦筆、點筆、排筆、刷筆、砌筆、狂筆、堆筆、擰筆等。魯本斯甚至認為,筆觸是否有表現力,是衡量一名畫家是否成為大畫家的標志。筆觸全面地展露了畫家的修養才情、技巧水平、情感狀態,如同文學作品中的詞語、鋼琴家手中的琴鍵,構筑了一部繪畫作品的意蘊。繪畫材質表現力發揮的另一個問題,是由繪畫材質的組織發揮而形成的畫面肌理。因為繪畫的材質直接呈現于視覺并發生審美作用,所以,畫面肌理對于繪畫的形式語言來說,并不是外加的東西,而是其審美價值的有機部分。
一般來說,畫面肌理是由畫布材料、作畫工具、顏料、技法、藝術家的感性狀態等種種因素合力形成的視覺效果。中國畫在這方面有很好的例子。例如,徐渭和八大山人的大寫意花鳥畫技法即以生宣紙和水墨的物性關系為前提。他們將對自然造化的感悟與對個人身世際遇的感慨融為一體,通過對水墨、生宣紙等材料的隨意控制,曲盡花葉樸茂之態,潑灑蒼涼激楚之情,以不似求極似,以無色求有色,天骨開張,動蕩虛靈,創造了氣韻生動的境界。
筆觸的不同樣態,所傳達的質感、格調、意蘊也不盡相同。掌握不同筆觸語言所傳達的意蘊,在創作中是非常有利于提升作品的表現力的。藝術家的創作,時而是在某種材料的美感而引發的藝術創作沖動,或是在某種筆觸肌理的美感現象的刺激和啟發下產生了創作欲望;時而是在產生一種藝術構想、靈感之后去發現和選擇相應的材料、技法和筆觸來表達。兩種創作方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是先生發思想,力圖傳達給觀賞者,后者是表達某種意蘊。傳達總是悄無聲息的,但由于畫家很多時候是出于直覺本能的沖動和感應,所以作品的意蘊畢然和畫家的審美趣味、藝術修養、技法純熟甚至社會閱歷、即時的心境緊密相聯。而再現表達,可以說是一種理性行為。是藝術家根據預想和構思,有意識地去發現和選擇相應的材料和筆觸表現語言。所以一個是無目的的審美情感表現,一個是有目的的主觀情感表現。如《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柯羅晚期最成熟、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畫面展開在湖邊森林的一角,晨霧初散,清新的林地與湖面的水氣構成一種溫暖濕潤的大自然感覺。右側一棵巨樹占去畫面約五分之三,對面一棵小枯樹與它相呼應,加強了畫面的平衡感。樹枝朝著一個方向傾斜,顯得和諧而富有節奏。兩樹的中間顯現平靜如鏡的湖面。和煦的陽光從樹葉間散落到草地上,點醒了四處綻開的紅色小花。一個穿紅裙的婦女面朝著左側的那棵小樹,仰著頭舉起雙手采摘著樹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畫上,這三個物體顯得生意盎然。這是一幅風景畫也是一幅抒情畫,作者就是對回憶里大自然甜美靜雅意蘊的傳達。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作,它所反映的是法國巡洋戰艦梅杜薩號在非洲海岸觸礁沉沒的事件。1816年7月,載有400余人的梅杜薩號,因政府任用對航海一竅不通的貴族為船長而觸礁,船長和高級官員乘救生船逃命,被撇下的乘客、水手在臨時搭制的木筏上飄流13天,獲救時僅10余人。取自現實生活題材的這幅作品,表現了畫家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精神,暴露了無能的法國政府的過失,從而使它具有強烈的政治引喻意義。這就是畫家有明確的表達意圖后在進行創作。不管是傳達還是表達,都要了解掌握不同筆觸的客觀意蘊,在創作中才能應變自如。
常用的筆觸及其意蘊:光滑的筆觸,具有單純、華貴、精致、明確、優雅的意蘊;粗糙的筆觸,具有原始、樸素、豪放、堅毅、神秘的意蘊;規則的筆觸,具有理性、秩序、刻意、緊張的意蘊;不規則的筆觸:具有感性、無序、隨意、輕松的意蘊;古拙的筆觸,具有淳樸、天然、幼拙的意蘊;單層的筆觸,具有單純、明確、坦率的意蘊;多層的筆觸,具有豐富、渾厚的意蘊。
在西方現當代藝術界,重筆觸語言、肌理效果的畫家有塞尚、高更、梵·高、莫迪利亞尼、盧梭、馬蒂斯、畢加索、康定斯基、亨利摩爾、勞申伯格等。康定斯基出生于莫斯科,他被譽為抽象主義繪畫之父,《最初的抽象水彩畫》這幅粗野、激蕩,色彩和線條形狀相互穿插的水彩畫,看起來松散,沒有一個中心,只不過是由一團團大大小小的色斑組成的畫面。你可以通過那些色斑長的筆觸任意猜想:一群人站在一起,或是排著長隊走到一起,仿佛是一個農村集市人們,在互相談論著什么。那些筆觸似乎無限制地四處擴散,不為一定的形式所制約;各種各樣的曲線,好像是很多山脈的走向。所得到的表現,不是取得構圖上的均衡和協調,而是純粹由多變的筆觸和曲線造成的一種律動,給人一潑辣、熱烈的感受。
筆觸的表現力是當代畫家極為重視的表現形式語言,畫家們在藝術實踐中不斷發掘其潛能和魅力。筆觸在當代油畫創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并將帶著更大的藝術表現力回饋藝術。在筆觸日趨被重視、被運用的今天,它的形式面貌也必將更加豐富和神秘莫測。藝術家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中,充分施展創造性才華,充分發揮筆觸語言的美感和表情作用,使藝術作品更具感染力。由此,我們也對筆觸的演變和未來它在油畫創作中扮演的角色更加期待!
參考文獻:
[1] 鮑詩度.西方現代派美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2] 陳心懋.綜合繪畫——材料與媒介[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
[3] [美]蘇珊·朗格.感受與形式[M].高艷萍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
[4] 趙勤國.繪畫形式語言[M].鄭州:黃河出版社,2003
[5]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
陳思,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