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治療孤獨
“你好。”
“你好……你好……你好……”
“你是誰?”
“你是誰……你是誰……你是誰……”
“做我的朋友吧,我很孤獨。”
“我很孤獨……我很孤獨……我很孤獨……”
還記得《小王子》中那個孤獨到與山谷回聲對話的小王子口馬?小王子在他一個人的孤獨星球上苦悶地一天看43次日落,為了擺脫孤獨,他走出了孤獨星球,不斷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是的,面對孤獨人們的第一選擇大多是走出去,因為與人的接觸似乎是治療孤獨最有效的解藥。可這樣真的能治療孤獨口馬?別忘了那只狐貍對走出去的小王子說的那句話:“有人的地方也同樣孤獨。”
社交能夠緩解孤獨,卻根治不了孤獨,最好的例證便是這個社交最大化的時代中的你我。電話、微信、微博、陌陌……在這個無限廣的交際時代里,你可以隨時和任何人產生交集。但是產生交集之后呢?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年輕人擁有的親密朋友從1985年的2.49人下降到了現在的1.08人,與之相對的則是他們在臉譜、推特賬號上不斷增加的虛擬好友。廣而淺,這就是交際時代的社交特征。這樣的社交能根治孤獨嗎?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家羅賓·鄧巴告訴你,不可能。
羅賓·鄧巴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定律“鄧巴數字”:根據對猿猴的社交分析,他發現動物的大腦皮層越大,它們所能應付的群體規模也就越大,而人類智力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是150人。“大多數人最多只能與150人建立起實質關系,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從認知角度來講,我們的大腦天生就不具備這樣的功能。一旦一個群體的人數超過150人,成員之間的關系就開始淡化。”鄧巴對于這個社交限制還有著更精細的劃分,最親密的朋友可能有三五人,然后是12到15個關系更淺的朋友,再然后是50個交際一般的朋友,超過這個數字直至150人,大腦就只能分配給他們最簡單的交際關系了。要是超過150人還想用心維持,大腦給出的最終結果就是將你所有的交際關系拉平到最普通的關系,才能保持維系這眾多交際關系所需要的思維能力。
在這個社交時代,社交圈窄小的孤獨的人被認為是可恥的:當你突然有所感悟發了一條微博、微信,朋友圈卻應者寥寥!這樣慘淡的現實怎能不刺激你更加賣力地去拓展維系你的社交圈子?當你擁有了一個現實和虛擬都很熱鬧的社交圈子,它確實能夠撫慰你淺層次的孤獨感。澳大利亞的一項調查發現,使用臉譜的人社會孤獨感很低,但家庭孤獨感卻明顯高出不使用臉譜的人。有得便有失,150人的社交極限會在不經意間保持著它自己的平衡。
麻省理工學院文化學教授雪莉·特克在《一起孤獨》中指出:“目前,我們人際關系的不安全感和對親密關系的渴望,讓我們指望通過科技之道來建立關系同時來保護自己。數字親密的最大問題在于它終歸是不完整的。我們通過互聯網所建立的紐帶最終無法把我們連結在一起。”其實我們或多或少都感覺到了這種社交關系的不穩定,更多人采取的辦法是繼續擴充自己的社交圈子。但是事實證明你越想熱鬧就越孤獨。在享受了社交社會帶來的滿足感之后,孤獨只是被暫時“喂飽”潛伏了下來。當你結束了派對或是關上電腦、手機之后,它就會再度浮出水面而且比以前更巨大、更傷人。
征服孤獨
孤獨不能根治,那么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加州大學教授斯蒂夫·科爾在研究孤獨對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時發現,人的主觀調整能夠有效地化解孤獨帶來的種種問題:“你的主觀經驗比你的客觀條件更有力量。即便你與很多人擠在一間屋子里,只要你感覺孤獨,你還是會出問題。如果你感覺自己擁有足夠的支持,哪怕目力所及之處并無一人;或者如果你在想象中擁有社會聯系;或者你面對世界時感覺人們在關心你,感覺你自己有價值,感覺自己很好,那么你的身體就會以‘很好的方式行事一一即便你的感受是錯誤的。”
斯蒂夫·科爾指出了一個應對孤獨的方法,用你的主觀力量去征服它。他的這個觀點其實就是過去無數先哲應對孤獨的方法。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從哲學的角度闡釋了這個方法的必要性:“孤獨和黑暗類似,你還沒認識你的獨處,還未體會到獨處的美和它巨大的力量。孤獨并不存在。因為不了解獨處,因而有了恐懼。你感到孤獨,于是,你試圖抓住什么東西、什么人、什么關系,僅僅為了保存一個幻想一一你并不孤獨。但你知道你是什么嗎?痛苦便產生了。你執著于一些不真實的事物,一種暫時的關系,一種友誼。在這種關系中你產生了忘記孤獨的幻想。但這正是問題所在:盡管這一刻你忘記了孤獨,但下一刻你又意識到這種關系或說友誼是不長久的。”
我們總會面臨現實與夢想、個性與規則、得與不得的種種矛盾,這種矛盾加上人基因中那群居動物的歸群本能,便產生了孤獨和痛苦。通過社交來緩解孤獨,某種意義上是在讓自己逃避直面并解決孤獨來源的方法,正如同一醉解干愁,但酒醒之后愁依舊一樣。
其實產生這種孤獨,正是我們潛意識里給自己發出了警告和提醒。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最缺少的就是冷靜思考的環境與心境。身處孤獨之時,利用獨處的空間與安靜直面孤獨產生的原因并思考如何解決,才能將無可避免的孤獨變成讓自己更加強大的磨刀石。臺灣詩人蔣勛在《孤獨六講》里解析孤獨的價值:“孤獨,其實是一種境界,是一個能讓我們好好面對自己的機會。”
人作為群居動物,一方面本能地要融入群體,另一方面卻會因融入而付出的改變產生孤獨,還要從孤獨中思考從而讓自己更加有效地融入群體。聽起來很自虐是吧?可這就是人類能夠與眾不同的地方。
把握好征服孤獨這個機會,找到那條通往自我內心和更加完美境界的小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