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中存在許許多多的不足,有的把物理等同于數學,有的夸大實驗的作用,把計算和實驗看作物理教學的全部,而缺乏“理”的深度。高中物理的學習應該是“理”的觀念,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理”育人。
關鍵詞:高中物理;計算;實驗
筆者在高中物理教學一線摸爬滾打了十幾年,在這十幾年里,經歷了傳統教學的灌輸教學法,并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投身于物理課改的浪潮中,經歷了新課改理念的洗禮,嘗試了課改模式下的創新教學。同時,也冷靜思考、仔細觀察、用心實踐,發現物理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物理教學以計算為主,一是過分重視實驗的作用。這兩種弊端都與新課改相悖。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埋頭于計算和實驗,對物理的“理”沒有真正領悟。因此,廣大教師應重視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在高中物理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
一、高中物理教學現狀分析
新課改形式下,高中物理實際教學中存在許多不足。總的來說,弊端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即數學化、重計算以及過度強調實驗的傾向。
(1)物理教學應試教育化,重計算。當前,高中物理教學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應試教育化的傾向,把高考當作教學的歸宿、學習的目的,教師為高考而教,學生為高考而備戰成為教學的主流。因此,有意無意中數學化學習方式,即以計算為主的學習物理成為物理教學、學習的主要形式,多做題才能不斷總結學習經驗、運用物理知識等成為教師們給學生們的諄諄告誡。把計算、題海戰術視為掌中寶,而忽視了物理學科的實驗性的特點,也少了物理思想——理的探究。如學習“加速度”時,對于加速度的物理意義、加速度的概念的理解、變化率的思想等一提而過,甚至提也不提,直接告訴學生加速度的計算公式,然后給出“做加速運動的火車,在40秒內速度從10m/s增加到20m/s,求火車的加速度”等的練習題,直接套用公式的教學方法,在物理教學中司空見慣。
(2)物理教學素質教育化,重實驗。在以數學化教學物理的對立面就是過于素質教育化,即走進另一極端,以實驗為主。物理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物理規律的總結和驗證,以及規律的探索、現象的探究都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完成的。“實驗——現象、規律——實驗”是物理學的線式發展,實驗是物理產生的活的源頭,在實驗中發現物理現象、總結規律,再在實驗中驗證現象和規律,體現了物理學來源于實踐、運用于實踐的精髓。物理實驗在物理教學中占有重要一席,但有的教師過度強調物理的實驗性,把物理教學等同于實驗研究,把注重動手操作、培養實驗意識、提高實驗技能作為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而忽視了應用。
二、滲透物理思想,讓學生明理
上述的高中物理教學中的兩種普遍現象,都有一個致命弱點,忽略了物理思想的滲透,對于“理”置之不理。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知之甚少,對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的來由一無所知,只是一味地簡單運用,其結果也只能是“照葫蘆畫瓢”,或是“囫圇吞棗”不知其味,學習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物理思想,讓學生明“理”有其必要性,不容小覷。
所謂物理思想,簡言之就是一種打破常規、富有創新的科學思想,換句話說,就是用勇于挑戰課本知識或挑戰已有經驗的創新思維,即不拘泥于課本知識,敢于懷疑人們的已有間接經驗,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的學習方式。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物理思想體現、發展、更新的源頭。
亞里士多德的運動定律被奉為金科玉律長達2000多年,這期間,沒有任何人提出任何質疑,把它信奉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由于人們的崇拜名人、信奉真理的從眾心理,對運動定律是人云亦云。直到牛頓敢于向“權威”挑戰,才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而成為了科學的巨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滲透物理思想,讓學生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大膽猜想、敢于挑戰,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維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動手創新能力,逐漸改變以運用公式投入“計算”等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知識的現狀。
三、培養學生用理、恤理
在物理教學中,常聽到學生埋怨、牢騷式的交流:“物理知識好懂、好學,怎么一運用就不知所措了呢?”究其原因,學生沒有明“理”不會用“理”、更談不上“恤理”。
眾所周知,根據學習心理學原理,學生的學習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知識的認知階段,即習得階段,二是知識的第二次飛躍階段,也是知識的運用階段,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實現“學中用、用中學”的質的飛躍。
那么,在運用知識時,讓學生知理、明理、用理、恤理是根本保障。仍然以“加速度”為例,在運用知識前,知識的習得很關鍵,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是運用知識的前提條件,否則,談運用就少了基礎,使運用成為海市蜃樓或空中樓閣。
如果學生對加速度的意義、加速度的概念、公式、符號和單位等一目了然,對速度和加速度的聯系與區別一清二楚,理解勻速運動和變速運動的含義并能對勻變速運動的v-t圖像理解加速度的意義等知識熟練掌握,那么在運用時,就不會出現亂套公式、“普遍聯系”的做法,會很自然地在分析問題的基礎上,找出相應的公式和規律而迅速、準確無誤地解決問題,實現知識從實踐到運用的轉變和質的飛躍。
四、追溯本源學物理,培養學生明理、析理
數學與物理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例如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定義都是用“比值法”。“比值法”這一數學知識的簡單運用,其優點是唯一性、精確性、確定性、獨特性。如速度V=s/t、電流強度I=q/t,p=m/v密度等于質量和體積之比,a=△v/△t加速度等于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還有E=F/q、E=U/d等都是比值法定義式,平均功率、效率、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等也都采用比值法定義法,這一定義法不直接說明是什么,和其他的概念、定義不同,可是這種定義法凸顯了這些概念的唯一性、獨特性。
物理教學離不開計算和實驗,但在教學中務必有意識地貫穿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以“理”服人、以“理”育人,實現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沈為聰.高中物理教學應該以“理”育人[J].教育探索,2004(10).
[2]朱曉靜.淺談高中物理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07(4).
(江蘇省睢寧縣李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