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宙
心理學表明:興趣是人們力求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興趣是鼓舞人從事活動的重要力量。對小學生來說,學習的秘訣就是要有興趣,它是求知欲望的基礎,是獲取知識的開端。學生對學習是否有興趣,是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的。因此,教師要注重從小學生的a心理特點、生理特點出發,研究他們學習的一般規律,采取多種方法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結合實踐淡淡自己的一點體驗。
一、利用直觀教具、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好動、好奇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但他們對生動活潑的形式、具體形象的內容、新穎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特別是對那些能充分演示教學過程的教具、學具更感興趣。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地利用直觀學具、教具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那些從現實生活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形和數的基本概念,形象具體地重現到課堂上,引導他們在具體的感性認識中逐步牢記抽象的數學概念。如在教學“9的認識”中關于“9可以分成幾和幾時”,我讓每個學生事先準備9根小棒,讓他們自己動手分一分,看大約有幾種分法。這樣,在動手中學生學得的知識比較牢固,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又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一課中,先通過多媒體出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三角形狀的實物圖,接著再抽象成幾何圖形,同時利用多媒體具有動畫與聲音的特點,先后出示三角形的三條邊,在出示的過程中還伴有悅耳的聲音進行介紹,學生很快地理解了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練習中讓學生通過鼠標操作,在眾多的圖形中找出三角形,找對了電腦會自動發出“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語言,從而激發了學生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
二、利用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小學生對固定不變的模式最易產生厭煩情緒,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具有新穎感,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不論是新課的導入、講授、課堂的提問、練習,還是練習題的設計,教師都要運用靈活的方式方法,不使學生產生厭煩,以確保教學順利進行。游戲是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最感興趣的一項活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恰當的數學游戲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到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如找朋友、奪紅旗、開火車等游戲,特別是利用現代化媒體進行數學游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精心地選編,靈活地運用,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級下冊“動手做”的剪一剪和拼一拼,“小小養殖場”的猜數游戲,我都組織學生學習,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充分交流,通過共同努力完成一次次的任務,使他們在愉悅中學習數學。當然數學游戲的形式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設計游戲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要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思維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利用啟發性、思考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少年兒童好勝心強、注意力不穩定等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及時地提出帶有啟發性、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回答,這樣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對學生回答好的地方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注意力在每堂課的所有時間里高度集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狀態,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如教學“左右”時,在教師引導下開展幾項有趣的活動:①讓每個同學說出自己左邊是誰?右邊是誰?②同桌兩人伸出右手握握手;同桌兩人手牽著手走,并說出自己伸出的是哪一只手。③上下樓梯,要靠哪邊走。④讓學生擺學具:先擺出一個★,再在★右邊擺4個▲,左邊擺5個○,同時讓學生說一說誰在誰的什么邊。在活動中,學生既體會了左右的相對性,又培養了學生追求真知的熱情,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牢牢掌握了知識。
四、通過實踐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課的內容沒有動人的故事情節,比較抽象、枯燥,單憑教師一味地講,學生往往感到厭倦、聽不進去,學習效果就不高。因此,教師要利用學生好動的特點,讓他們親自動手量一量、畫一畫、擺一擺、做一做,從而讓他們在興趣盎然中學習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就會顯著提高。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親自動手用“割、補、拼”進行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從而使學生對面積公式理解得很深刻。
五、利用課外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固然重要,課外的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可忽視。教師要帶領學生投入到力所能及的課外活動中積累知識,并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完成任務,解決問題,讓他們體驗到勝利的喜悅。同時,課外可開展航模小組、無線電愛好小組、計算機學習小組等。這樣,一方面可擴大學生的視野,另一方面在各種活動中都離不開數學知識,從而間接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只要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充分把握好時機,適時創設情境,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就能始終處在積極快樂的氣氛中感受數學的奇妙,進而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