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文人畫的發展是中國繪畫史上濃重的一筆,筆者將針對文人畫的具體含義,文人畫發展中體現出“書畫一律”的特點,以及中國畫中“書畫同源”與文人畫的關系進行討論。同時也探討了“六法”論,“南北宗”論對中國文人畫產生的影響等。
關鍵詞:文人畫 書畫一律 六法 南北宗
談起中國古代文人畫,目前在我國以探討得比較多的問題為文人畫中的“書畫一律”之觀點,以及中國文人畫與西方繪畫之比較較為常見。
中國文人畫中的“書畫一律”,從字面上解析,可以簡單地解答為,“書”即書法,即指書法與繪畫的關系是相通的。“書畫一律”主要是指書法與繪畫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情感上能產生共鳴,是一致的。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書畫同源”的觀點,認為中國書法與繪畫的起源是一樣的。書畫同源也為中國文人畫中關于書畫一律觀點奠定了理論依據。
一、中國古代文人畫的歷史由來
(一)文人畫的含義
文人畫即文人的繪畫,最早文人畫被稱為“士夫畫”,它是中國繪畫的一個種類,也是一個比較獨特的存在。它有別于傳統的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它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格樣式或風格體系,及其注重畫家自身的筆墨趣味,不追求繪畫的形似,同時也沿襲了我國古代繪畫詩、書、畫、印一體的特點。
(二)文人畫的起源
中國文人畫最早形成于宋代,發展到明清時達到了頂峰。最早提出“士夫畫”這個詞的正是北宋的蘇軾,到了元初趙孟頫等人開始使用了“士夫畫”的這個概念,且文人畫畫家的身份多為文人士大夫。到了明代晚期時,著名的書畫理論家董其昌則更進一步提出了“文人之畫”的概念,他以“南北分宗說”為基礎,認為文人畫就是南宗畫。
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家必須要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三)文人畫的特點
中國文人畫在取材上有著一貫的特點,常為梅、蘭、竹、菊,以及花鳥,山水或者木石等等。文人畫家們多以這些繪畫的題材借物寓情。他們崇拜擁有高尚情操的人,對當時社會中出現的腐敗之氣嗤之以鼻。同時他們也利用這些題材,畫出自己的理想、抱負,抒發自己心中的一些苦悶。
從文人畫本身的風格特點上可以看出,文人畫更為強調畫家自身的筆墨情趣,舍棄形似,追求神似,即神韻。同時文人畫對畫家本身的文化造詣要求頗高,需要畫家的文學,書法技藝及畫中意境的營造等有一定的領悟。
二、文人畫中的“六法” 與“書畫一律”的關系
(一)書畫一律之“書畫同源”
“書畫一律”是指書法和繪畫為相通之物,而“書畫一律”的理論依據則來源于“書畫同源”。“書畫同源”指書法和繪畫的起源是相同的,這種論點得到了許多贊同的聲音。
最早贊成“書畫同源”的倡導者可以追溯到魏的曹植:蓋畫者,鳥書之流也[1]。唐代在理論和技術上都為人物畫的出現作了一定的準備,張彥遠則在歷代名畫錄中記錄到:周官教國子以六書,其三曰象形,則畫之意也。是故知書畫異名而同體也[2]。
(二)從“六法”到“書畫一律”
大家熟悉的“六法”論,是由南齊的謝赫提出,而“六法”的出現,直接成為了中國古代書畫的技術風向標。何為“六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3]。
“六法”解釋了一幅優秀的作品應當在神韻,用筆方法,象形,色彩,構圖,臨摹上都要具備一定的認識,同樣這種方法也適用于書法的學習,書法也是需要對用筆,神韻,臨摹,構圖上等具備一定的認知。
“六法”的出現,有再一次的豐富了“書畫同源”這一理論,證明了書法與繪畫具備著一樣的本質與相同的審美趣味。
(三)文人畫與“六法”
文人畫的精髓可以說是“重情重意”,這一點與“六法”的重點相似,“六法”開篇提起的“氣韻生動”同樣強調繪畫的內在精氣神,強調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意。謝赫曾說過:“衛協之畫。雖不賅備形妙,而有氣韻,凌跨眾雄,曠代絕筆。”可謂清晰地表述了對繪畫追求神韻的要求。
三、“南北宗”對中國文人畫的影響
(一)“南北宗”論的形成
“南北宗”論的倡導者是明朝的董其昌。此“南北宗”論是針對繪畫而談,它與佛教禪宗中的“南北宗”論亦有一定聯系。禪宗中提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形成鮮明對比,對前者多為贊揚,強調人的內心想法,而繪畫中的“南北宗”亦是如此。
“南北宗”的理論形成同樣離不開當時的社會背景。當時朝廷宦官當權,民不聊生,很多官員選擇避世,而董其昌就是其中之一,他退出官場后,醉心于繪畫,并把唐代之后的山水繪畫分成了“南北宗”。
(二)“南北宗”論的特點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主要特點在于:山水畫自唐以來就分為南北兩個宗派。崇“南宗”貶“北宗”,“南宗”高于“北宗”。董其昌認為“南宗”繪畫重意,而“北宗”繪畫偏重于形,從而提倡“南宗”而貶低“北宗”。此外,他還認為山水畫發展的根本問題是表現形式、表現技法的問題,即用筆的方法,用墨以及著色的區別等。
(三)“南北宗”論與“書畫一律”之間的聯系
明代文人畫的代表為“吳門畫派”,吳門畫派提倡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從技法上弱化對自然景物的寫實描繪,重視筆墨技法上的創新與表現。“吳門畫派”通過“南北宗”論擴大了當時的藝術影響力。
“南北宗”的出現對于當時主攻工筆山水的畫派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力,原本畫風細膩扎實的浙派畫家卻被貶低為匠氣頗重等。“南北宗”的影響深遠,至今仍出現在中國畫的舞臺上。
“書畫一律”論強調書法與繪畫從本源上是相同的,而這種一致從某種意義上強調的是神韻,表達的情意上是一致的,而“南北宗”論下的繪畫、書法作品中,同樣透漏著“書畫一律”這一的特點。
四、“書畫一律”發展下的文人畫
(一)線條的藝術
中國畫向來是“線條的藝術”,它注重書法用筆也可以用“六法”中的“骨法用筆”來解釋。郭若虛曾說過:“故說者謂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項如人之執筆轉腕以結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善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腕用筆之不滯也[4]。”這他為了表明“書畫一律”中書法和繪畫在用筆上是共通的特點。文人畫同樣再一次實現了把“書畫一律”中書法用筆的書寫性、抒情性的特點使用到繪畫中,并伴隨著文人畫進入了鼎盛時期。
(二)“書畫一律”對文人畫的影響
宋時,人們普遍都崇尚書畫之風,其中,書法儼然擺脫掉前人嚴謹之余抒情達意卻不夠的特點,書法的這種發展,同樣也使得人們把繪畫參與到這種改變中來,大家都意識到,可以把繪畫中抒情部分無限的擴大。
宋代尚意,常把自身的想法植入到繪畫作品中,如同在繪畫中打上了自己的心靈印記,以此來表達畫家內心的思想以及個人的修養和情操等。詩、書、畫、印的統一,也完美的詮釋了文人畫對于以書入畫的重要性,這樣的特性使得文人畫畫家們必定是注重學識、修養、氣質乃至自身的品格的人。大家所熟知的,蘇軾的《枯木竹石圖》和米芾的《珊瑚貼》,已然用行草入畫抒情達意,發展至元初時,趙孟頰更是明確提出了“書畫同筆”的理論。
文人畫到元代時,題材多變為梅、蘭、竹、菊以及松、石等,由于元代的歷史背景,使得文人大部分產生了消極避世的思想,他們用書畫來表達清高堅貞的品格。元四家中的倪瓚更是說到:“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5],他用畫竹來抒發自己內心的郁結之氣。
文人畫畫家看重的“書畫同源”,即“書畫一律”。他們對于其中書畫抒情達意的表達甚為注重。趙孟頰的書畫中,以八法入畫,以此來抒發自己知音難尋,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文人畫發展到明清時,已經成為了主流繪畫,并達到了頂峰,從“明四家”“四王”“四僧”“揚州八怪”等,無不體現著文人畫“重情重意”的特點。清代時,文人畫更是在風格上和筆墨上出現了大膽的創新,其中“四僧”中以朱耷、石濤最為突出。八大山人在創作上取法自然,筆墨簡煉且造形夸張,意境冷寂卻大氣磅礴,獨具新意,創造了高曠縱橫的風格;石濤的書法中,楷書中融入了隸書,筆法怪異中透著淳樸,從他的書畫中就能看出此人灑脫叛逆的個性。
簡而言之,文人畫的發展反映的是每個時代的發展,它適應時代的需要,無論文人畫如何的變化,如何的創新,它自身的本質特征不會改變。文人畫始終保持著以意入畫,借物抒情的特點,同樣文人畫也延續了中國畫“書畫一律”的傳統,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特點,而這一特點也會使文人畫在新的歷史舞臺上書寫新的燦爛篇章。
參考文獻:
[1][魏]曹植.畫贊序[c].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12
[2][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C].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27
[3][明]宋濂.畫原[c].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95
[4] [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c].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55.
[5]陳師曾.文人畫之價值[J],繪學雜志,1992:2
作者簡介:
馮丹,蘇州大學藝術學院2013級在職研究生,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助理教師。研究方向:高職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