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空間觀念”培養作為數學學習的核心概念之一明確進入我國的數學課程。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創新能力中,良好的空間觀念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在學生步入初中階段幾何知識的學習中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作為數學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呢?
一、利用已有經驗,創設體驗環境
空間觀念可以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出發,在現實的幾何體驗中積累豐富的空間幾何觀念。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學生對具體事物有了一定的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培養、建立良好的空間觀念。現實生活中,學生對于抽象、不具體的事物不感興趣,顯得比較茫然,對于具體而可觸摸的事物,學生就會呈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針對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創設貼近生活的教學環境,從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出發,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如教學“體積與體積單位”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體積”的含義,我設計了讓學生把書包和文具盒分別放入課桌,感受物體占空間這一教學環節,通過兩次的比較,在聯系學生在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感知體驗總結得到: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對于“體積”,學生會感到這是一個十分抽象而難于理解的概念,因而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感知自己課桌的桌肚空間,然后說一說類似的生活體驗,在一系列的感知活動中,學生對體積有了進一步了解和準確的把握。
二、開發課程素材,引導仔細觀察
作為一門具有較強思維想象與抽象的學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是進行數學思維活動的基礎點,也是學生接觸現實生活的窗口,是學生認識事物,形成和發現數學知識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對具體實物展開多角度、全方位的觀察,并且做到有序、有規則。教師可通過讓學生仔細觀察具體事物,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直觀、具體的表象,同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觀察到的具體問題信息,從而形成直觀表象,培養他們良好的空間觀念。如在教學“正方體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展示正方體紙模型,引導學生觀察和比較:正方體每個面的形狀、大小怎樣?有幾個面?正方體展開后與長方體的相同與不同在哪里?……學生通過驗證這一活動,強化了對正方體的認識,更了解了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知識區別點,從更高層次上發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
三、注重實踐操作,獲得直觀感知
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只依靠學生對物體的仔細觀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通過實踐操作,才會讓學生對空間觀念掌握得更加牢固。讓學生參與操作,獲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培養小學生空間觀念的一種有效、積極的方式,通過實踐操作直接獲取經驗知識,可以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分析和知識學習中來。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對幾何圖形形成良好的空間表象,從而達到課堂教學中很好地對學生進行空間觀念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采用學生喜愛的方法,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數學的實踐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在教學“認識厘米”時,我安排了“剪一剪”吸管環節,并提出要求:每人利用自己帶的剪刀和老師發的吸管試著不用尺子量,能剪下1厘米長的吸管嗎?學生操作后我再次要求:剪完后的同學,用尺子量一下剪下來的部分,看看是不是1厘米,如果相差大的同學,就再剪一次,看第二次能不能剪的更準確一些。二年級小朋友對1厘米的長度比較模糊,但通過一次或多次的剪,他們比較明確地建起了1厘米長度的表象。
四、巧用多媒體,強化空間觀念
教師可以借助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改變數學課堂教學中一貫的教師作為導演、學生成為演員的形式,從而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很好的培養和強化。多媒體課件利用對教學內容的想象表現,用圖形、聲響等多媒體手段來表達教學內容,使抽象、難以理解的內容活靈活現地展示出來,使學生在一種富有吸引力的具體表象和動態情景中觀察抽象數學對象及其關系的變化,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抽象、難解的教學內容。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在教學“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時,教師通過動態畫面演示看不見的面、棱、平移畫棱、擦棱等方式讓學生有充分的視覺感知,認識新知。接著通過動畫演示棱的長度發生變化,讓學生通過三條棱想象長方體,把長方體從一般長方體變成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再變化成正方體,這樣不需教師太多的講解,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三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也更好地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通過以上一系列的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清晰直觀地了解了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良好的培養。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出發,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空間觀念的培養開發中來,使他們的空間觀念不斷得到提升。
(江蘇省張家港市白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