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偉
知識、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是相輔相成、水乳交融的,能力與創新是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表現,知識掌握的程度決定著能力與創新意識的發展。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又要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凸現出來。《生物學課程標準》同樣對初中生物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因此,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掌握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探究方法,逐漸培養自己的實踐能力與科學素養,是生物教學要達成的重點目標。
一、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空,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
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剝奪學生思考的機會,必要的時間和空間是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機會,搭建平臺,讓他們去思考、去實踐、去體驗、去發現。教師對時間的合理支配是其教學思想的直接表現。開展探究性學習務必要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這是由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所決定的;時間不充裕,探究就會流于形式,就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在“臨時裝片的制作”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探究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對比,寫出實驗報告。這一環節筆者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并及時掌握學情,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當學生探索歷時約五六分鐘之后,筆者發現有幾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就適當地延長了一會兒,鼓勵他們繼續思考。接著,筆者運用十來分鐘時間讓同學們分組匯報自己的探究成果,進行交流研討。在這一環節中,筆者先后給學生提供了二十多分鐘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完全在一種無拘無束的寬松而開放的環境中盡其所能地探索問題的答案,體驗著成功的快樂。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促使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給予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筆者認為他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就是自主學習的時間。有了時間作保障,探究才會有所收益,才會走向成功。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當“講師”,滔滔不絕地向學生講授相關知識,而要努力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集體授課形式,將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加以有效整合,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在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積累。筆者認為,生物教師設計與實施課堂教學環節,務必要突出兩個“盡可能”:一是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充裕的自主學習時空,二是要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
二、精心設計富有含金量的問題,突出問題的開放性與
探索性
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含金量,體現出一定的開放性,有探究的價值。倘若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直接,那么學生不需動腦筋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思維能力就得不到鍛煉。例如關于“鯽魚”的教學內容,上課伊始在學生觀察玻璃缸里的鯽魚之后,筆者提出了“你們想知道關于鯽魚的哪些知識?”這樣一個具有探索性的和開放性的問題。學生探究的欲望被激發,能夠展開想象的翅膀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設計出合理的研究方案,并付諸實施。又如執教“種子萌發的條件”這節內容,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指導學生針對“影響種子萌發的條件”這個問題進行了實驗設計。在筆者創設問題情境之后,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提供的感性材料提出問題并作出創設。在小組實驗設計過程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按照要求獨立思考,投入到小組討論與設計實驗的活動中。筆者在指導學生開展實驗時,能夠用心傾聽學生的討論,發現問題并適時地進行啟發和熱情鼓勵,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小組交流實驗方案過程中,筆者鼓勵生生之間對實驗設計給予評價,指出優點,提出質疑,共同完善。提示學生如何在研究單一因素的同時控制好其他的可變因素的方法,并且對于學生的疑問給予解答,如學生對水中含氧量的疑惑等。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組際交流,每個小組的實驗設計不斷趨于完善。對于這種開放的探究實驗,課堂上討論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發揮引導、評價、促進的作用,以自己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敏捷的思維來應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師生合作,共同研討,訓練學生思維能力
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生物學科教學要將知識、能力、創新三者統一于教學目標之中,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提升探究水平。為此,教師必須認真研讀教材,瞄準教學內容中的創新生長點,精心預設,把知識的理解、能力的提升、創新意識的培養融入到各個教學環節之中。如教學“種子的萌發”這一內容,師生共同探討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師生是平等的,教師沒有限制學生的思考方向,而是讓學生自主提問、質疑,確定研究主題之后組織開展合作探究,教師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師生在互動中積極地尋找問題的結論。
課堂是師生共同成長的舞臺。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與溝通,共同構建、生成課程資源。如關于“蒸騰”作用的教學目標本身就包含著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思維品質的培養和學習方法的滲透五個方面。為促使教學目標的達成,在導入新課環節,筆者首先提出了“炎熱的夏天,人們為什么總喜歡在樹林中游玩”這樣一個問題,把學生帶入生活之中,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筆者把課前師生聯手制作的演示實驗裝置展示出來,進行演示性實驗,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產生的現象并用準確的語言加以表述。當學生發現塑料袋內壁上出現了水珠,探究水珠從何而來時意見出現了分歧,這時,筆者就告訴學生實驗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引導學生運用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發現。為進一步讓學生明確科學實驗的方法,筆者故意設計了一個錯誤實驗裝置請同學們分析,在批判性學習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培養了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接下去,為了使學生的思維過程具有整體性,感受知識的全過程,筆者讓學生想象水分由根吸收一直到蒸騰的過程,并要求學生用語言表述“蒸騰”這一概念的內涵。在學習蒸騰作用概念的基礎上,筆者注重引導學生學會閱讀、學會發現、學會歸納。當學生能用流程圖來表達蒸騰作用全過程時,其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都得到了鍛煉與提高。
(江蘇省邳州市岔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