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鑫
隨著高速公路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如何針對高速公路特定的空間環境進行道路景觀設計,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課題。高速公路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是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的標志之一。城市自形成之日就與交通聯系在一起。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交通現代化的進程的提高,高速公路在我國迅速發展,建設力度不斷加大。但是,高速公路建設改變甚至破壞了所經區域原有的景觀特征,影響了生態平衡,與環境的沖突日益嚴重。而且,隨著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對道路的文化性、藝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把不斷擴展的道路交通與周邊環境合理地融為一體,構筑高速公路安全、快速、舒適、美觀的特色,成為現代道路景觀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1 道路空間環境
高速公路是用于城市間互相聯系的主要交通干道,目的是提高速度,做到交通暢行,設計車速一般約為80Km/h以上。是一個具有線性、方向性、連續流暢和快速移動感的開敞性空間。因其本身的功能性質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在視覺特征、生態環境和地域文化上形成了有別于城區道路的空間環境。
1.1 視覺特征
視覺景觀根據美學規律,利用空間實體景物,創造出賞心悅目的環境形象。我們必須對高速公路空間環境內的視覺特征加以分析研究,從中找出規律,使其作為道路景觀設計的依據之一。
高速公路上的交通工具為高速行駛的汽車,觀景者為車內的駕駛員和乘客。在車輛高速行駛的情況下,駕駛員頭部轉動的空間范圍很小,視線集中在前方車道上,注視點相對固定,視野很窄,形成所謂的隧道視域。而乘客在車輛行進過程中,頭部活動空間較大,可以透過寬敞明亮的車窗,多角度瀏覽沿路景色。
資料表明,高速公路空間具有以下視覺特征:①視力。隨車速的增加,視力減弱。在中等車速情況下,司乘人員需有1/16秒的時間,才能注視看清目標;視點從一點跳到另一點的中間過程是模糊的,一旦對景物辨認不清,就失去了再次辨認的機會。②視野。汽車行駛速度提高,視野變小,注意力集中點距離變大,清楚辨認前方的距離縮小。③亮度適應。人們從明亮的環境進入暗處時,初始階段會什么都看不見,只有逐步適應了黑暗環境后,才能區分出物體的輪廓,這種適應過程稱為暗適應。從暗處進入明亮的環境時,人們最初會感到非常刺眼,無法立刻看清周圍的物體,適應后才能恢復正常的視覺,這種現象成為明適應,在進出隧道時明暗急劇變化,眼睛瞬間不能適應,看不清前方,既所謂的黑洞效應。④眩光。若視野內有亮度極高的物體或強烈的亮度對比,則可引起不舒適或造成視力降低的現象。道路上對行車輛的車燈是一種眩光,常常令人看不清物體,嚴重的會使人眼睛感覺刺痛,視力減退。⑤視覺疲勞。司機在長時間的駕駛中,道路上枯燥乏味的景觀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
1.2 自然環境
高速公路建設在極大地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環境問題。特別是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高速公路多位于山嶺重丘地段,沿線高填深挖,筑路架橋,洞穿山體,為防止陡峻邊坡崩塌,常開挖成一至幾級邊坡,用水泥砌石片或安裝不同幾何圖形的工程骨架進行護坡。這些構筑物既損害了路容美觀,又增加了輻射熱。而且邊坡上的原自然植被和土壤遭到破壞,生態環境惡劣——土壤瘠薄、干旱、土層穩定性差,形成了邊坡綠化施工難度大、植被成活率低、養護管理工作困難的特點。
道路沿線不同地域的氣候、水文和立地條件是影響植物生長的最直接因素。運營期間,高速行駛的汽車噪音、振動、尾氣排放,夏天路面的吸熱與輻射,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2 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以視覺為主的感受通道,借助物化了的景觀環境形態,在人們行為心理上引起反映,創造共鳴。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針對高速公路特定的空間環境,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協調,力求創造舒適、優美的道路景觀。
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必須保證道路的使用功能和交通安全。應充分考慮高速行車所造成的視覺特征,切忌過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糾纏于細節。尊重自然,服從環保生態要求,結合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彌補和修復因主體建設所造成的影響和破壞。結合并展示沿線的地域文化,尊重民俗、民風。開拓藝術、創新思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道路景觀的美學效應和藝術魅力,開發景觀資源。
3 視覺對景觀設計的要求
3.1 景觀的動態序列布局
人們在高速路上是處于運動狀態的,由于速度的因素,高速路上的景觀供人們觀賞只是瞬間的,但卻是連續的。所以,高速公路景觀是連續的視覺畫面的有序展示,它的布局是一個動態的景觀序列布局。其間既要有變化,又要有統一、協調;既要有平緩,又要有波折起伏等特征。
當人們從出發點到目的地,經過許多路段,從開始到結束,必然給人一種整體的印象。這些路段,如果沒有連貫性,相互之間沒有聯系的話,那么,整個道路景觀就無法成為一個統一體,也就無法構筑一個完好的景觀布局。作為一個序列布局,必須有始有終。一個連續布局,在整個過程中,不允許平鋪直敘,從頭到尾都沒有變化。例如,同一條道路的綠化,宜有一個統一的景觀風格。道路全程綠化在整體上保持統一協調,以提高道路綠化的藝術水平。道路較長,分布有多個路段,各路段的綠地,在保持整體景觀統一的前提下,可在形式上有所變化,使其能夠更好地結合各路段的環境特點,豐富路景。
體現在動態之中的多樣統一規律,是與游人的視點運動聯系起來的,在進行道路景觀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動態視覺藝術,景觀節奏和韻律,以及景觀元素的尺度、間隙、色彩、造型等必須根據動態視覺特征進行設計和布置,以便給司機、乘客創造一個良好的視覺立體空間。
3.2 改善視覺疲勞
植物材料具有形態美、色彩美、季相美和風韻美等特點,藝術地運用這些特性來進行植物配置,通過植物的品種、色彩、高矮、整形與自然形,連續與間斷的變化構圖創造出美麗的自然景觀,表現運動中平面和立體的美感,給司乘人員以新鮮感和情趣,能有效地緩解不良反應,從而達到調節視覺與緩解精神疲勞目的,保證行車安全。在景觀設計時,針對硬質護坡造成的視覺污染,應盡量柔化和美化坡面。如選用藤蔓植物或花灌木種植在坡面平臺花槽內,使其枝頭飄曳下垂,迎風舞動,給坡面帶來一種動態飄逸美;同時在護坡下部種植攀緣植物,能加快坡面的覆蓋速度。在一級邊坡,可做一些粗獷的壁畫或浮雕,以表現地域文化為主題,增強邊坡的可觀賞性,改善行車的單調枯燥感。
3.3 遮光防眩
中央分隔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眩,避免會車時燈光對人眼的刺激,保證行車安全。根據車燈位置及擴散角度,合理設計植物的高度和間距,并通過修剪控制植株的高度。一般在1.5米即可,過高會妨礙司機觀察對方車輛的行駛情況;過矮又難以遮掩會車燈光,失去防眩作用。我國高速路的中央分隔帶較窄,不宜種植喬木,主要是為防止陽光下高大喬木投射到路面的樹影,造成司機的視覺疲勞。
3.4 引導視線
利用植物在立面上所形成的豎線條,反映道路線性的變化,加強視線的誘導;通過樹木高度和位置的安排達到預示作用。如在一些平面彎道,道路交叉和凸形豎曲線的頂部,種植高大的喬木對視線誘導有良好的作用。
互通區的綠化布置要服從該處的交通功能,保證行車視線的通暢,突出綠地內交通標志,確保行車安全。例如:在順行交叉處要留出一定的視距,只種植低于駕駛員視線的灌木、草坪或花卉;在彎道外側種植成行的喬木,突出匝道優美的動態曲線,誘導駕駛員的行車方向,使行車有一種舒適安全之感。
4 自然環境與景觀設計相結合
4.1 改善和保護環境
生態綠化是隨著現代化環境意識運動的發展而注入景觀設計的內容。綠化是改善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具有保持水土、凈化空氣、降低噪音、防止風沙危害、調節空氣溫濕度、吸收或減少有害氣體等功能。高速公路綠化應喬、灌、草、地被相結合,營建多樹種、多結構、多功能的復層生態植物群落;以大環境綠化為依托,與大環境綠化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和維護當地的生態景觀。
邊坡的生物防護綠化,在高速公路建設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和推廣。采用綠色植物材料對斜坡和山體進行覆蓋,以防止坡面和山體的侵蝕、風化,同時豐富道路景觀。如噴播草籽、鋪植草皮、種植藤蔓植物或花灌木,在上邊坡與車輛行使方向相對的部位,還可用低矮草被和色彩鮮艷的低矮灌木,配置成簡潔、優美的圖案。
防噪音方面,主要是修建抗、防噪音墻、防噪音堤和利用植物林帶進行防噪。防噪音板在滿足抗、防噪音功能的前提下,宜通過色彩、材質和造型對其進行景觀美化處理。比如,將防噪音板設計成美觀、亮麗的圍墻造型;或利用攀緣植物將其覆蓋;或在板面上設計簡潔的圖案、浮雕。城市段的防噪音板上,可裝飾表現城市歷史,文化特色為主題的圖案,郊區地段的防噪音板,可采用當地自然風景、民族風情、保護動物等主題的圖案裝飾。總體上要求能提升道路的景觀美,增加此類設施的可觀賞性和趣味性。
4.2 景觀材料的選擇
植被的選用必須考慮土質、土壤及環境氣候條件,應從改善道路空間整個生態環境著眼,對景觀環境內的綠化作整體規劃。因道路綠化的立地條件較差,故應根據道路空間環境及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特點、選用常綠或綠葉期較長、免修剪、根系發達、耐干旱瘠薄和抗污染、能吸收有害氣體和病蟲害少的樹種。
氣候環境也會影響對景觀材料顏色的選擇。例如,針對重慶多霧、能見度低的特點,室外景觀材料宜考慮選用亮度閾限高、飽和度高的醒目色彩。
5 結語
高速公路在我國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必須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開發的重要任務和有力保障。同時,把道路置于現代大地景觀范疇中,將功能和景觀結合起來,創造一個滿足現代生活行為需求,有時代特色與個性的道路空間,使其既具備現代交通的基本功能,又能成為一件完美的大地藝術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及美學水準,是當今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