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粲明
去過長沙坡子街的人,都知道轉彎寧靜處有一座素凈規整的兩層白墻青灰瓦小洋樓伍厚德堂一家打著民國風招牌的湘菜館。朋友特意將我帶到這里,他說里面的服務員都是清一色的民國裝扮,運氣好還有湘劇聽,對像我這樣獵奇心重,吃飯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人比較有吸引力。
好吧,誤解有時候也是—種原動力。
這家餐廳早年間是民國時期長沙裕順長錢莊經理伍芷清的公館,始建于1946年。進入大廳,迎面一架紅花綠葉的大尺寸雙面湘繡屏風格外奪目,再往里,依次可見枝型的水晶大吊燈、彩繪的玻璃、古樸的房門,門前掛戲服的銅架空蕩蕩的。穿過大廳可到小內庭,幾竿綠竹、盆花、假山、吐水的石蛙點綴其中。休息廳里有木沙發、紅墊子、黃罩的宮燈。每個房間門上都掛著長沙地名:荷花池、小吳門、天心閣、吉祥巷……二樓的收銀臺掛著刻有“賬房”字樣的小木牌,刻意為之的痕跡深濃,也算是用心了。
我正張望凌亂之際,被穿著淺青對襟立領喇叭袖衣衫藏青色過膝裙的女孩領進房間。一個房間有四張四人餐桌,配厚實的絲絨沙發,光線在頭頂打出弧線,正好攏住餐桌和兩人世界。墻上是民國時期或民國人物的照片,少不了的是徐志摩林徽因們。甚至,《人間四月天》的劇照也被當成民國舊物上了墻。
點菜后,我按捺不住好奇前廳后院二樓各廳轉了一圈,回到鋪著銀灰色銀飾紋桌布的餐桌前,我的豬油拌飯剛好端上來。青花瓷碗里點綴著濃色的醬油,一旁的小白瓷碟擱著剁辣椒,估計是食辣人的標配。
用瓷勺把醬油和晶瑩潔白的米飯拌勻,舀一勺放進嘴里,咸香的味道里新鮮熬制的豬油芬芳瞬間在口腔彌漫,讓人不覺嘴角上揚微笑。那是小時候的味道,久違了的豬油味呀。記憶中,外婆買來肥膘,將它切成塊下鍋,白花花的肥肉不久就會變成香氣四溢而又金黃清亮的豬油。外婆將略帶焦枯的油渣拌上鹽,我們便有了難得的美味,她再順手炒個大蒜油渣,我和妹妹就樂得手舞足蹈了。
一口口細細慢嚼,讓米的芳香和豬油醬油的動人口感充分融合,它們滑到胃里的那份熨帖真叫人欲罷不能。
紅莧菜湯絕對是個驚喜。每次在家吃這道菜,老爸總是強調紅莧菜就是要煮爛,吃起來像面條就是最高境界。此刻,這道紅莧菜湯就在這最高的境界里,而且,聰明的廚師照例是用豬油炒煮的。青菜和豬油,那是人間絕配呀,只是現代人因健康的原因都厭棄動物油擁抱植物油,其實,做到菜里,味道差異真的是天上人間。以我有美食家一般口味的外婆現身說法,豬油真沒有那么大的罪過,只要不暴飲暴食不貪食。外婆摯愛豬油,亦安康一生。
“好吃。”我抬頭對朋友講,“我覺得豬油是解決素菜的那只巧手,它的到來,讓素菜不再寡淡,讓粗糙變得細膩。”
“哈哈,”朋友笑了,“原來這家餐館打得不是民國風,是豬油味。”
其實,有時候,吸引我們走進一間餐廳去享受食物的,并不是什么風情風格風尚之類的看得見的東西,那些女孩是否穿藏青色的裙、淡青色的斜襟盤扣衣衫,和我對這豬油拌飯的味覺滿足沒什么關系。
當然,也不用那么矯情,舒適的就餐環境沒人會不喜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