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光的秘密
荷蘭,萊頓,一間風車磨坊。
時值春季,4月里的一天,這一天天氣晴好,磨坊的主人和往常一樣干著農活,清點裝滿糧食的口袋,然后讓自己的9個兒子搬到磨坊的二樓。這并不是農忙時節,所以工作輕松。磨坊主找出幾個破損的口袋讓小兒子縫補,吩咐他補好了就和哥哥們一起去搬口袋??p補的活用不了多長時間,但小兒子卻坐在角落里,裝出一副很忙的樣子,一直沒有告訴父親他干完了。他靜靜地坐著,明亮的陽光透過當地特有的霧氣和窄小的窗戶射進室內,形成一道奇妙的光束。
風從東面吹來,龐大笨重的風車轉動著,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巨大的葉片越轉越快,每一片都像掄圓了的大刀一樣向天空劈去,劈斷了那束射進屋子里的光束。每當葉片掠過,屋里便一片黑暗,然后很快又出現光亮,如此周而復始。
這是這個男孩習以為常的景象,可是在這一天卻有所不同。這天一大早,捕鼠隊來到磨坊里抓老鼠,他們把抓到的老鼠關在特制的籠子里懸掛在窗前。當光斷斷續續地從窗子射進來,奇妙的景象出現了:鼠籠被明暗交織的光影包裹著,呈現出難以言喻的色彩。男孩從未感覺到如此強烈的空間感,仿佛空氣都變得立體、可見,成為畫面的一部分。那一刻,這個孩子已經依稀地知道自己觸碰了“光”的秘密,他恐怕沒有想到,這個秘密將會和他的名字捆綁在一起,讓他功成名就,也讓他窮困潦倒。這個小男孩叫倫勃朗·哈爾曼松·凡·萊茵,是歐洲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倫勃朗作為這個磨坊主家庭中最小的孩子,自小就匯集了萬千寵愛。繁重的農活有哥哥們擔著,小倫勃朗有充足的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他喜歡繪畫,卻偏偏生在一個沒什么鑒賞力的小村莊。村里的人常對他說:“親愛的孩子,你畫得真好,真不錯,可這樣不會有什么出息的。你在這里是學不會的。我們北方的人在藝術方面還不開化。南方的意大利才是你該去的地方。”然后列出一大堆去了羅馬威尼斯學繪畫的孩子的名字。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倫勃朗都十分生氣。他認為根本沒有必要跑到意大利去學,始終覺得“出色的藝術家在鄉村肉店看見掛在架子上的開了膛的死牛,他所觀察到的東西比一個拙劣的藝術家在拉斐爾的故鄉五六所美麗教堂上所觀察到的要多得多”。
倫勃朗這番“狂妄”的理論在當地那些大人眼中被當成“異端”。他們勸說倫勃朗不應對“大師”心懷不敬,倫勃朗沒少為這種事和他人爭辯:他并不否認意大利畫家是最偉大的畫家,他是在說居住在意大利的意大利人可以從意大利的題材中獲得激情,我們生活在荷蘭的人也可以從我們國家那些常見的題材而不是從一千英里以外的什么題材獲得激情。
那個時候的倫勃朗覺得繪畫不過是觀察、感覺和領會某個特定的對象或觀念,并把它們轉化為線條和色彩,直到那一日在磨坊中見到了光和影的奧妙,他開始確信世界上的每個物體都被某種物質圍繞著,光線、空氣、空間……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是什么。但他知道這種物質肯定能借助明暗處理和五六種主要色彩表現出來。
倫勃朗開始了繪畫上的“探險”,那將是一條無人走過的路。
成也光影
倫勃朗是家里最聰明的孩子,甚至可以被稱為神童,14歲便考進萊頓大學??捎盟约旱脑拋碚f,上學就是為了“讓父母將來可以介紹說:‘這是我的兒子,法律博士。他們辛辛苦苦撫養我們長大也該得到一點寬慰?!?/p>
倫勃朗根本無心讀書,他天天逃課,并在萊頓城結識了一位名叫賈普-斯旺納伯齊的小有名氣的畫師。賈普精通意大利的“那一套”,即流行的風格和技法,倫勃朗便每天泡在他那里學畫,直到有一天賈普親自跑到倫勃朗家中對他的父母說,如果付學費的話,他有把握將倫勃朗培養成成功的、符合時尚的肖像畫家。父母原諒了倫勃朗的逃學行為,一來是因為他們覺得倫勃朗走自己的路沒有什么不好,另—方面,賈普開出的學費價格比萊頓大學低得多。
倫勃朗一邊接受專業的畫師的指導完善基本功,一邊開創新的繪畫概念,后來師從畫家拉斯特曼,技法日益精進。幾乎每一個畫師在其初期都會選擇一位業界大師進行模仿,此時的倫勃朗也不例外,他心中的“男神”就是大名鼎鼎的卡拉瓦喬——世界藝術史上的狂人??ɡ邌淌且獯罄麣v史上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他在描摹人物神態和動作時展露出的畫技無出其右,有一雙像照相機一樣的眼睛。他總能把握住最有戲劇性的一瞬間,并且讓情節在畫中的高潮之后有所延伸,引得觀眾不由得猜測故事下一秒的走向。可以說,卡拉瓦喬讓畫“活”了起來,這種風格在百年之后廣受畫家的追捧,但模仿者中卻鮮有人能達到他的高度。倫勃朗崇拜卡拉瓦喬的技術。他每天早上都要畫兩個小時石膏人像,那日復一日的重復作業在旁人看來是鍛煉熟練度,其實那是他在觀察每一次繪畫對光影把控的微妙不同。他模仿卡拉瓦喬那種把控瞬間和細節的畫法相當純熟,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風格一一在畫面描述的情節之外,用表情描摹人物內心。有人評價他的作品能“畫出人的靈魂”。
20歲出頭的倫勃朗徹底展露出天才的一面,他畫中那魔術般的光影效果自成一派,甚至影響到了后世的人物攝影。他在畫中體現的布光方式被稱為“倫勃朗式用光”,簡單地說,就是在人物前45。的地方放一處光源,這樣光線打在人臉上形成的明暗就是倫勃朗畫中體現的效果,在今天的人物肖像攝影中,這一技術被廣泛應用。
倫勃朗過硬的技術很快得到了繪畫界的認可,以至于他在23歲時就已經開班收徒,不久后學生隊伍壯大,倫勃朗的腰包鼓了起來。25歲時的他在阿姆斯特丹最好的地段買下最好的房子,在那里教學生的同時接受達官貴人的肖像訂單,名副其實的年少成名。一時間他風光無限,揮金如土,娶了一位貴族的女兒做妻子,是不折不扣的人生贏家。
在肖像畫中,有一種團體肖像畫,由多個人共同出資,邀請畫師把多個人像畫進同一幅畫里,就像今天的大合照。在當時,幾乎所有的畫師畫出來的團體肖像與今天的大合照并無二致,每個人的相貌都平等地、無表情地出現在畫面里,和大合照一樣枯燥乏味,但是又因為出資者給出的是相同的價錢,這種構圖是畫師們避免厚此薄彼最好的做法。
倫勃朗不喜歡這種呆板無趣的方式,他總想找個機會畫一幅與眾不同的肖像畫。34歲時,倫勃朗用自己標志性的布光法和敘事風格創作了一幅試驗性質的團體肖像,沒想到此畫一出,整個畫界都轟動了!這幅畫就是著名的《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這里還有一個有趣的巧合,他當年輟學的萊頓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開設尸體解剖課的學府。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幅《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畫面右側是這幅畫的主角蒂爾普教授,旁邊圍坐一圈的是邀請倫勃朗作畫的出資者。畫面生動地描繪了那幾個人聽教授講課時的瞬間,教授嘴唇微張,仿佛正專注地講授知識,右手拿著剪刀,左手在做手勢;幾個出資者被賦予學生的角色,有人聚精會神地聽課,有人面露疑惑地看著被解剖的尸體,有人心不在焉眼神游離,還有人故意避開目光,仿佛不忍直視被切開的尸體手臂…一這幾個人的位置錯落有致,雖然并不規則,但享受到了同樣的光亮,于是每個人在畫面中的存在感都是平等的,又不失獨特,仿佛每個人都能把這個故事展開,充滿了戲劇性。
對這樣一幅畫作,出資者實在不能更滿意了,畫界也給出了最高的評價,并且紛紛效仿。倫勃朗在一片喝彩聲中站在了人生的巔峰。他知道自己成功了,他掌握了光和影的秘密,掌握了超越時代的畫技和理念,他太高興了,太得意了,自覺只要再邁進一步,就能將這個時代遠遠拋在身后,成為最偉大的畫家。
敗也光影
名聲大噪的倫勃朗有了接不完的、來自社會各界的肖像畫請求,這個時候他似乎已經著了魔,一接到活兒就把自己關在畫室里幾天不出來。雖然一幅畫的酬勞就夠他好吃好喝很長時間,可他就是停不下來,畫技越來越成熟,人也開始變得病態。他不善理財,喜歡大把花錢,而雪片兒一樣的訂單讓他從來不需要為錢發愁。這種狀態持續到1642年戛然而止。
1642年的一天,一位火槍隊隊長帶著全隊16個人湊起來的錢來請倫勃朗畫一幅團體肖像,每個人出了100盾,加起來可是筆不小的數目。倫勃朗欣然接受了這個請求,并且馬上著手于畫作的設計。這次人數雖多,但倫勃朗沒有按流行畫法那樣把身著華服的人物安排在時髦的酒會上,而是通過觀察火槍隊的日常工作,為這支火槍隊精心設計了一個場景——隊長和副官帶領全隊做著出巡前的準備。
這幅畫倫勃朗畫得極其用心,說他集前半生的心血于這一畫作中也不為過。這幅畫中,隊長和副官處在光亮處,仿佛被舞臺聚光燈照射一般顯眼,隊長自若的表情、微動的嘴唇和抬起的手暗示著他正在下達指示,微微抬起的腳呈現出向前行走的動態,身后的火槍手正在裝填火藥,鼓手在擂戰鼓,小女孩正好奇地看著這支即將出巡的隊伍,畫面人物分布得錯落有致,身處暗處的角色和身處明處的隊長形成鮮明的反差,極大地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倫勃朗在這幅作品中將光影效果和戲劇性發揮到了極致,被一致認為是其藝術的巔峰,這幅畫就是被后世稱為《夜巡》的不朽名作。
就在倫勃朗為自己的杰作得意時,卻收到了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火槍手們覺得自己付了相同的價錢,但是在畫作中沒有得到公平的對待,要求倫勃朗要么重畫要么退錢。高傲的倫勃朗當然不答應,于是他被火槍隊告上了法庭。
讓我們再來看這幅畫:倫勃朗為了追求明暗的對比,刻意將畫面中的幾位士兵置于黑暗中,這樣一來就不再與畫面中央的隊長享受平等的照明;為了豐富細節和真實性,倫勃朗給幾位士兵設計了頭盔和面甲,使得他們的面目沒能出現在畫面里;為了讓背景充實,倫勃朗安排了一些“路人”角色,其中包括那個“明亮”的小女孩,這更讓火槍手們不滿:“她憑什么出現在這畫里,她給錢了嗎?”
倫勃朗在法庭上極力辯解自己全是為了藝術:“藝術家的天職是創造美的形象,不是計算有多少個腦袋!,,可是法律卻沒有站在他這邊。火槍隊對倫勃朗大肆進行攻擊,并最終打贏了官司。這場官司讓倫勃朗輸掉的不僅僅是金錢上的賠償,還搭上了自己的后半生。
這件事發生后,找他畫肖像的達官顯貴明顯減少,不僅因為倫勃朗的名聲被搞壞了,還因為他們越來越不能接受倫勃朗這種相對“另類”的肖像畫。
倫勃朗本人從不認為自己在藝術上的選擇是錯的。縱觀他晚年的作品,每一幅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可以說在《夜巡》之后他的畫技越發精致,理念更加超前,和那個時代的主流審美越來越遠。
凄慘晚景
倫勃朗一直保有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可是沒有人找他畫畫就意味著沒有錢。倫勃朗的財產很快被揮霍一空,日子開始變得困窘。
事業和生活讓他不堪重負,不久后家庭的變故又給了倫勃朗巨大的打擊:貧困嚴重影響了家人的健康,他的兒子、妻子相繼患病,因沒有錢就醫而去世,四個孩子只有一個活下來。倫勃朗靠著亡妻留給兒子的遺產艱難度日,久而久之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畫著有錢人不喜歡的畫的怪老頭兒。唯一的慰藉是他的女仆亨德里克。這是一位淳樸而善解人意的姑娘,一個除了美貌和好心腸一無所有的人,也是倫勃朗后半生最大的支柱。她雖然目不識丁,但沒有上流社會的條條框框,更能夠憑直覺感觸倫勃朗作品中的美和震撼。亨德里克由衷地崇拜著倫勃朗,困境中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為他操持家務,后來成為倫勃朗的專職模特,有了一個他們的孩子。倫勃朗在亨德里克那里得到了最后的愛情,可殘酷的現實是:和這位女仆結婚他會失去前妻的遺產,那時他們將難以生存。此時的倫勃朗身體狀況越發不好,除了畫畫幾乎什么都干不了,倫勃朗只能和亨德里克保持情人關系,這層關系帶來了新的壓力,倫勃朗在畫作不被人接受的境遇下又受到“道德敗壞”的指責,他和亨德里克未婚生子被視為“通奸”,“丑聞”在阿姆斯特丹被傳得沸沸揚揚,更沒有人來請他畫像。亨德里克被人罵作“娼婦”,雖然她依然堅強地和倫勃朗生活在一起,但接下來她生了一場重病,1662年去世。5年后,倫勃朗唯一的兒子身染重病,婚后半年病逝。一連串的打擊讓倫勃朗喘不過氣來,他在精益求精的繪畫中尋求慰藉,在畫布上描繪著世界的明與暗,直到生命盡頭……
倫勃朗一直在畫,從兒時迷戀上繪畫開始,不論經歷多大的成功,多慘痛的失敗,多么撕心裂肺的亡妻喪子之痛,都沒有停下追逐光影世界的腳步。彌留之際,他嘴里念叨著的是一個雅格與神角力的故事,那幾乎可以看作他一生的寫照:“只剩下雅各—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天明……但他不退讓他反擊…--我們也要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說,你與神與人角力,都得了勝,得到最后的勝利,獨自—人,但得到最后的勝利?!毖粤T,永遠地睡去了。
或許,倫勃朗從未長大,他一直是那個在磨坊里發現光影秘密的少年,他追逐著這個秘密,一不小心就用完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