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讀圖時代”思想的“存在”境遇

2014-04-29 00:44:03常新
人文雜志 2014年3期
關鍵詞:思想文化

常新

內容提要思想與存在的同一性是理性的基本前提。歷史上,思想依語言表達而確證存在的實在性,因而有“我思故我在”。在依賴觸屏而掉進“讀圖時代”的我們還能“我思故我在”嗎?亦即當作為思想載體的思想者表達思想所需的公共空間,必須借助圖像化了的新媒體的時候我們如何存在?以圖像化為特征的公共空間使得思想者的思想表達陷入一種尷尬的境遇,即:獲得社會認同和接受的渠道逐漸單一化,身份的確認與思想的表達越來越依賴電子媒體。這使得思想者逐漸喪失了思想的獨立性,亦即:思想表達越來越受制于圖像化了的媒體操控。但另一方面,思想者本身的角色慣性,又使得他們要直面現實,對圖像化的公共空間保持警惕,對人類自身的存在境遇進行思想上的反思和批判,從而不斷調適與圖像化世界的關系,以保持自身獨立之精神與自由之思想,并向社會表達其對于現實存在的批判與應該如何的設計。作為思想載體的思想者,這種悖論式尷尬境遇可能就是當下思想的存在境遇,也是我們的存在境遇。

關鍵詞讀圖時代存在思想思想者思想的表達可能與如何

〔中圖分類號〕B03;K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47-662X(2014)03-0016-06

在人類的文化基因中,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思想依賴于表達以確定思想自身的存在,在思想的如何存在中又確證著存在本身的何以與如何存在。存在、思想、表達構成了存在本身與存在者的同一性。反之,思想的表達不表達思想,也就不能確證思想的存在與存在的思想了。當觀察讀圖時代我們的存在境遇時,思想表達的如何可能與可能如何就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了。這個問題關涉著我們還能不能如此思想以及還能不能如此存在,也與我們可能如何存在下去的問題相關。作為存在的顯現,語言在每一個時代有自己特定的“言說”方式。觀察讀圖時代我們的存在境遇,思想者如何“言說”自己的存在及存在方式,亦即思想表達的如何可能與可能如何就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了:思想者是否還具有規制社會的能力,是否還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思想,這個問題關涉著我們還能不能如此思想以及還能不能如此存在,也與我們可能如何存在下去的問題相關,這些問題是讀圖時代的我們的存在境遇。本文的主旨是從社會文化批判的視角,對于讀圖時代的我們如何作為思想的存在及存在的思想漸入困境進行分析,以從思想之如何來觀察我們的存在境遇。

一、讀圖時代的“書寫”和“表意”

思想的作用在于對人們的生活行為的過去、當下進行觀察反思,以把握可能的生活行為的未來走向。思想首要要解決的問題是“做什么”,然后才是“是什么”。趙汀陽:《第一哲學的支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第20頁。“做什么”實際就是人的“生活”(實踐),而“是什么”是作為思想表達的語言對“做什么”的“言說”。就當下人的思想存在狀態和方式來說,從人們的“生活”實踐所生產出來的“圖像化”的世界既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也是人類當下的“活動”方式。可以說,當下的“讀圖”生活具有普遍化的趨勢,從某種方便的、生活方式的意義來說,我們可能在思想的慣性中,走進了“讀圖時代”。

從思想表達方式作為文化的歷史的視角來考察,人類思想表達的方式經歷了口傳文化、印刷文化和視覺文化三種形態。從傳播形態的轉變角度看,口傳文化和印刷文化屬于話語文化,以影視、觸屏為代表的視覺文化則屬于圖像文化。

視覺文化是人類最早的文化形式之一,人類對自身和自然的感知首先從視覺開始,在分節語言產生之前人類主要通過可視的、豐富的手勢語言進行思想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他們的頭腦中會浮現各種視覺運動的表象。隨著人類抽象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高,他們逐漸從對自然物象表象的模仿向意中之象構造的轉變,這一“觀物取象”的文化實踐活動是早期人類“形而上”的創造方式:通過對物象的摹寫,體味事物內在的神韻。這種意象產生的過程不存在獨立的語言符號中介,語言符號可以“真實”、“客觀”地表征(再現)事物本身,不是符號模仿實在的世界,而是符號獲得了完全的自由,這種變化不是單純的視覺文化的生產和膨脹,也不是我們單純地接受文化的方式的轉變,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話語空間和話語形式的視覺化:視覺符號越來越遠離現實,視覺圖像的再現或表現的功能日益弱化,虛擬性越來越具有決定作用。換言之,在仿像的文化中,符號使得所指、能指和指涉物的傳統關系被顛覆,在這種境遇下主體的我、思、對象之間也不會像傳統那樣產生“我思故我在”的自信了,作為思想者的“我”是什么?我還能“思”什么?

西方文化對“視覺”持謹慎的懷疑態度,“眼睛和耳朵對于人們都是壞的見證,如果他們都有粗鄙的靈魂的話”。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26頁。在西方思想文化中,作為理性活動方式的語言被視為心智活動的最高形式,相反,試圖通過視覺感知來解釋現象和表達思想往往是靠不住的。但在思想表達的歷史走向當代的發展中,視覺圖像在“書寫”和“表意”方面的功能角色發生著嬗變。即:思想文化的圖像化將大眾的閱讀從單純的文字閱讀中“解救”出來,而轉向編碼后的圖像,傳統文字強大的闡釋功能逐漸隱退,慢慢地淪為圖像的腳注。同時“讀圖”限制了觀眾掩卷沉思的契機。視覺圖像成為電子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強力擴張的一個結果,致使整個社會思想意識符號化。編碼后的世界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真實”的客觀世界,而是一個沒有客觀實在性的、自行運作的“超真實”的世界,表征就是文本,表征即是自身。思想表達方式的這種變遷直接導致了思想在被傳達的過程被光怪陸離的視覺沖擊而“變形”,人們接受的思想和思想者欲以表達的思想之間出現了斷裂和扭曲。

從表意方面來看,語言具有線性、抽象性特征,閱讀語言的過程不僅僅給讀者提供反思的契機,而且為讀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對印刷文字的閱讀促成了人們特定思維習慣的形成,它把主體建構為理性的自我和可靠的文化闡釋者,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和作者盡管彼此隔絕,但通過約定俗成的線性象征符號,在二者之間可以找到合乎邏輯的聯系,并在逐行文字閱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個嚴謹有序的世界,這個世界是一個讀者能夠以理性的、縝密的邏輯思維加以理解的世界。相比語言,影視圖像的傳遞是單向和動態的,其動感超越了文字的靜態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觀的當下體驗。以電視為表征的媒介文化越來越遠離那種獨自沉思的閱讀狀態,無數新的視覺形式和視覺技術所塑造的世界,深刻地塑造著當代人對當下生活世界意義的理解和解釋,對圖像的崇拜成為新一代的文化儀式。這種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是當代人思維方式發生嬗變的主要原因,它左右著我們的價值和觀念,我們與圖像的傳統關系和傳統觀念似乎被顛覆:圖像不再是我們所制造和利用的對象,而恰恰相反,我們被圖像所操控而成為一個沒有判斷力和選擇力的人。

在比較的意義上,不同的信息方式塑造著不同的文化主體,文化的視覺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文化戰爭”,文化的“圖像化轉向”實際上預示著傳統語言學優勢逐漸被削弱,讀圖時代“書寫”和“表意”的嬗變使人們從閱讀文字的快樂轉向觀看圖像的快感,這一趨勢揭橥了社會文化的轉變邏輯,標志著各種各樣復雜的圖像或影像形式對當代主體的意識形態和認知方式具有重要影響,它也給讀圖時代思想的表達和言說帶來了沖擊。

二、讀圖時代中思想存在的窘境

“讀圖時代”的“書寫”和“表意”實質就是對“讀圖時代”人類“活動”的“言說”方式,這種“言說”方式需要一個具體的公共空間或公共平臺,二者的不足或缺乏必然帶來“言說”的窘境,即思想存在的窘境。

中西方的思想者與現代傳媒在承擔公共責任、建構公共空間方面具有共同的傾向。中國古代的士人和從士大夫蛻變而來的現代知識分子以傳媒和學校的發展(傳媒主要體現在明代以來由于文化權利下移所導致圖書流通數量的增大以及范圍的擴大;學校主要指以書院為標志的文教普及到偏遠的鄉村現象)為資源,發揮其文化和輿論方面的影響力,把儒家的價值觀(既是官方的意識形態,也是宗法家族社會共同的文化傳統)滲透到民眾的思想中(在當前的中國這一現象還有一定的市場),當前中國主流的意識形態傳播也是通過這一方式來實現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思想者運用活字印刷的書籍戰勝了手持羊皮書的貴族,使歐洲逐漸走出蒙昧的中世紀,印刷術的推廣使閱讀群體擴大且階層下移,塑造了一代思想者的典型形象。以圖像為主要特征的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為思想者思想的傳播提供了平臺,脫離媒體土壤的思想者已經不復存在。但是在推動公共空間的建構過程中思想者與現代傳媒在發展邏輯和價值目標上存在著差異甚至沖突,曾經作為理性批判的公共領域——傳媒機構,逐漸蛻變為一個被市場邏輯和商業利益所把持的文化消費的領域,即當市場法則和商業利益考量滲透和把持公共領域時,其理性批判功能逐漸弱化就在所難免,思想者追求表達思想的自由與媒體商業邏輯之間的沖突也隨即而來。對此思想者面臨三種選擇:其一,沖突不可調和,思想者堅定保持自身獨立,而媒體堅持商業利益和市場邏輯;其二,思想者和媒體達成共識,成為共同關注“公共問題”的鞏固聯盟;其三,思想者完全放棄自身批判精神,和媒體同流合污,依附特定權力和利益集團,淪為權力和金錢的代言人。三種選擇對思想者而言都要經歷內心的煎熬和糾結,因為相較媒體,思想者總體處于弱勢地位,他們選擇的權力和機會相對較少。思想存在的這種窘境在歐洲工業化后期就已經出現了。

自19世紀中后期開始,作為傳統媒體的報業和其他行業一樣,出現了集中和壟斷的趨勢,電視媒體的出現,使得媒體的職能由早期相對單一的宣傳、告知、輿論監督、教育向娛樂功能轉變,其批判性逐漸弱化,正如哈貝馬斯所言:“傳播機構最初的基礎被徹底顛覆了”。[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l999年,第224頁。另一方面,由于思想的多元化與民眾不斷增多的新訴求使得新媒體看似萬能,但實質并非這樣。面對公眾訴求的多元化趨勢,新媒體從業人員知識結構根本無法滿足公眾的訴求,離開思想者不同程度的參與,新媒體究竟能走多遠充滿了變數,新媒體在這一背景下不得不求助于思想者,這樣為思想者和新媒體的聯姻提供了契機,思想者具有了表達思想的公共空間和平臺。

思想者和以電視為主的視覺文化的“聯姻”是一個新事物,其面目與口語或文字時代迥然相異。電視同其他大眾媒介相比,它往往給受眾呈現的是一幅多維的“世界圖像”。在和思想者聯姻過程中,思想者受制于電視制作者,思想者不能自由發揮和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恰恰相反,攝像機背后的創作集體(也包括鏡頭前的主持人)才是思想者文本的真正撰寫者,思想者“即便在討論公共話題的時候,他們所遵循的,不是自己所理解的公共立場,而是隱蔽的市場邏輯,即使在訴諸批判的時候,也帶有暖昧的商業邏輯,以迎合市場追求刺激的偏好。”許紀霖主編:《公共性與公共知識分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6頁。思想者似乎成為一個沒有個人主見的傳話筒。

思想者所在的學術場作為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領域,其評判的標準來自于學術場制定的規則,而那些與電視合謀的知識分子所關心的是如何利用媒體擴大自己的形象和影響,于是,在一次次與媒介的相處中,他們要么拒絕,要么蛻變成了追逐名聲的動物,媒體公共空間性在商業杠桿的操控下逐漸弱化,這就像哈貝馬斯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指出的那樣,媒體出于對商業利益的無限追求,其內容逐漸遠離政治而出現非政治化傾向。基于個性化和促銷的目的,致使媒體的內容充滿了煽情意味,這樣造就了一批所謂的“思想者”成為媒體的新寵。布爾迪厄敏銳地意識到新媒體處于自身利益考量而對思想者表現出粗暴的強制性。他認為,成為新媒體“新寵”的思想者上電視的代價就是自我獨立性的喪失,面對鏡頭,他們只是按新媒體操控者事先寫好的腳本表演即可,包括互動環節、“發表”自己觀點的時間都是預先設定的,這樣思想家自由表達思想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布爾迪厄同時發現,為片面追求商業利益和收視率,新媒體有意使得最具收視效果的娛樂節目取代了媒體的文化品位和社會政治功能,媒體的信息經過篩選,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樣做的結果導致信息被壟斷,大眾行使自己民主權利本應了解和掌握的重要信息被“屏蔽”,大眾的話語權利也被“巧妙”剝奪,大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沒有政治后果的事情上去。薩義德也注意到了這種情形,他批評上世紀60年代后期的知識分子對曾經堅守的出版事業的拋棄,他們追名逐利,紛紛轉行為新媒體的從業人員,或是新聞從業人員,或是電視臺訪談節目主持人和嘉賓,他們擁有數量龐大的閱聽者,思想者存在的理由依仗這些閱聽者,這些和思想者從未謀面的閱聽者左右著思想者的“思想”。在這種狀態下電視的主持人在“不經意間”行使了電視的符號暴力,拒絕自由交流,思想顛覆性地沉淪于電視之中。作為思想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的思想者失去了自我,他們不再是話語的主體,而完全淪為被大眾所操控的玩偶,且獲得大眾的“陣陣喝彩聲”,而那些與媒體保持一定距離,且持身甚嚴的思想者顯得非常的孤寂,他們“門可羅雀”。這樣導致思想者在現代傳媒中的知名度與其思想的深度呈現成為反比。

美國哲學家羅蒂斯說過:“知識分子作為知識分子,本來就具有特殊而奇異的需求,希求完全自由地應用語言,不受制于任何人的語言游戲,不受制于社會制度。”祝勇編:《知識分子應該干什么》,時事出版社,1999年,第296頁。思想者的獨立意識和獨立性精神是保證其用批判視角和理論引導實踐功能正確發揮的基礎,他們不僅僅是一個道德的實踐者,而且還必須對社會負有反思的職責。習慣了傳統媒體的思想者,當遭遇到電視媒體的時候,內心的掙扎和彷徨可想而知。一方面是電視的技術特質和傳播優劣勢與印刷媒介迥然有別,另一方面是以電視媒體為代表的大眾文化所帶來的喧器與平庸,使得許多真正的思想者望而卻步,同時電視所具備的滲透力和傳播力又是他們所始料未及的,這一切交織著、裹挾著,使得思想者在對待電視媒體的態度很糾結,往往出現“迫不得已”的曖昧。在如此的社會情境下,一邊是真正的思想者在電視媒體上的缺失,一邊是那些失去自我且成為新媒體“新寵”思想者喧囂的畸形場景,這也是思想者“表達思想”困境的真實寫照。

三、讀圖時代思想的表達可能與如何?

在西方的文化邏輯中,思想的自由被置于個人自由之首。康德指出,人是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絕對主體,參見[美]邁克爾·J·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萬俊人等譯,譯林出版社,2001年,第8頁。人有思想表達的自由,在任何時候都有全部的道德尊嚴。思想自由強調個人內心活動的自主性,它是保證思想者依照自己的世界觀和思維能力進行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和做出各種自主性行為的基礎。道德的尊嚴強調人的善良意志和責任意識。另外,在西方的觀念中還有相對主義的人性觀:人是自由的個體,同時又依賴于社會,即人是社會的人,人所謂的社會性表現在其運用理性和語言與他者溝通的自由和能力上,亦即思想的表達上。

“捍衛真理和堅守正義應該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職業道德”。許紀霖、劉擎主編:《麗娃河畔論思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61頁。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總是存在一部分文化的“護教士”或文化薪火的傳承者,他們持守文化傳播的堅定信念且不遺余力地踐行自己的理念,盡管有時是一種理想主義者,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同時也有部分思想者放棄了思想者應有的操守和職責,淪為特定集團的代言人。朱利安·班達在其《知識分子的背叛》一書中盡管對當代思想者放棄職守,進行妥協的行為猛烈抨擊,但他同時也提到了蘇格拉底、耶穌、斯賓諾莎、伏爾泰、勒南等人,視其為真正的思想者,他們在“受到形而上的熱情以及正義、真理的超然無私的原則感召時,叱責腐敗、保衛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壓迫的權威,這才是他們的本色。”[美]愛德華·W·薩義德:《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13頁。思想者在堅持自身理念的同時,社會還應該為思想者留有一席之地,思想者以宏闊的視野,以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審視當下社會,對文化中的霸權主義進行批判和揭露,正是這些思想者的存在,使得在任何的歷史時期思想的表達由潛在變為現實,這即是思想的表達何以可能的問題。

西方文化中一直有身心二元論的傳統,并且認為精神的、心靈的東西一直優于肉體的、感性的東西。視覺現象由于更多的和感性范疇相聯系,它在理性主導的文化結構中容易遭到貶斥,圖像化的文化對受眾所造成的幻境和麻醉,使得一些思想者對電視媒體為主的視覺文化充滿了厭惡和反感,鮑德里亞曾批評道:“現在調控社會的不是現實原則,而是仿真(仿像)原則。終極物已經消失,現在模型生成我們。已經沒有意識形態這樣的東西,只有擬像(仿像)。”轉引自汪明安:《后現代的哲學話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03頁。這意味著世界的圖像化所導致思想者的精英地位被大大消解,傳統社會中知識精英對文化的創造和解釋的權利逐漸被削弱甚至剝奪,理性的精神不再被人們所推崇,圖像化了的世界所提供的虛幻和虛擬的世界引誘人們不再沉思諸如人生意義、存在價值等終極性問題,取而代之的是欲望的狂歡,思想者逐漸被邊緣化,成為“失語”的群體。

面對圖像化的世界,新興的媒體既是思想者表達思想最主要的平臺,同時也是思想者革命和戰斗的前沿;電視等新興媒體既體現了話語霸權,又為思想者提供了反思和批判的機會,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思想者理應利用電視媒體顯示自身所具有的批判精神,對過度圖像化的世界進行有效的抵抗,積極主動地為合乎理性的對話開辟制度陣地,竭力使思想者自身成為群體性的獨立存在者去影響社會的存在方式,其間如何協調二者的矛盾是思想者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按照福柯所說的真理話語系統的權利支持理論,參見[法]福柯:《權利的眼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2-34頁。只要思想者和新媒體能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在一定權利系統的支持下他們便能以獨立的思想和理念對圖像化的世界進行批判和制衡;只要他們能真誠地面對“現實生活”,對過度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經濟主義能“潔身自好”且保持批判的態度,那么思想者就可從“他者”的立場出發,通過對徹底資本化了的世界進行冷靜、理性的考察,從思想方面開始,進而到行為方面規制人們的行為,使理性之光能夠永存在人類心靈之中,就此而言,哈貝馬斯的“交往理性”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就是一種很好的策略。他們強調的是參與各方的平等協商與對話,強調的是在多種聲音進行交流后達成的共識,這也是思想者面對新媒體進行自身調試的有效策略。

“交往理性”是交往行為的理論基礎,在《交往行為理論》中哈貝馬斯認為現代性的危機在某種程度可以視為理性的危機,對現代性種種鏡像的批判即是對社會文化理性不足所造成社會弊病的批判,我們提出對現代性的重構在某種意義上同樣是對“扭曲”了的理性重構。要化解科技理性和工具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危機,就必須依靠思想者重返“公共領域”,通過這一平臺和公眾進行“交往”:一方面仔細傾聽大眾的訴求,另一方面正確引導大眾進行理性的思考和行動,在“傾聽”和“引導”中尋求平衡,使思想者、大眾、新媒體等當事人的行為能被互相理解和承認,這一交往和妥協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化解”現代性的危機。哈貝馬斯所強調的“理解”和“承認”,對新媒體和思想者而言就是雙方要充分認識到對方存在的合理性,二者在有交集和共識的基礎上通過對話來協調立場。在思想者和新媒體的“交往”過程中,權利系統可以適度介入,這是因為,現代性和后現代性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對任何的權利擁有者來講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從理性批判的角度來考慮,必須有思想者參與其中,并且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制意見,而媒體在權利系統的要求下也會降低商業邏輯,參與社會重建的行列之中,這樣權利系統在媒體和思想者之間可以進行某種協調,并最終達成一致的意見。

巴赫金從歷史的角度透過語言和話語的變遷來審視文化的轉型。語言、文化、歷史三者密不可分,他把文化的轉型時期概括為語言的雜多、眾生喧嘩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表征是社會危機和文化斷裂,狂歡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以歡樂和創造性的盛大節慶的形式來實現不同話語在權威話語隱遁時刻的平等對話與交流。轉引自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的文化轉型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引言》第7頁。用巴赫金的理論審視視覺化文化有其合理之處,視覺的盛宴盡管充滿了商業的氣味,但其間聲音的多元與雜亂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新媒體的操控者不可能發出統一的“獨白話語”,因為媒體的編輯、記者、制作人不是萬能的專業者,他們和思想者存在著某種相互依賴的關系,失去思想者的幫助,新媒體也會失去市場和受眾,這一點是二者產生對話最為根本的原因之所在,在各種聲音喧囂中,只有通過相互的對話與交流才能共存,而對話與交流的過程是思想者和媒體相互妥協的過程,二者能在一定范圍內達成某種協議,且各得其所。

在后現代,思想者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與視覺文化所代表的大眾文化之間的鴻溝日漸消失,這為二者進行溝通和對話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圖像化的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或許是二者趨同的一個表現,其間雖有思想者被大眾文化同化的危險,但誰又能說這不是思想者更好地向視覺文化和對大眾施加影響的大好時機?

猜你喜歡
思想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轉化思想的應用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思想與“劍”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人大建設(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欧美成人免费午夜全| 国产精品理论片| 91麻豆国产精品91久久久|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久久亚洲精少妇毛片午夜无码|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精品xx|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久草热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无码AV高清毛片中国一级毛片|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a毛片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伊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97在线碰|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成人亚洲天堂|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热久久国产|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网友自拍视频精品区| a网站在线观看| 1级黄色毛片| 91九色视频网|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色欲|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有专无码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91精品小视频| 91尤物国产尤物福利在线|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毛片一级带毛片基地|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99久久国产自偷自偷免费一区|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日韩精品资源|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色精品视频|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综合色亚洲|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久久黄色小视频| 色九九视频|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9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免费国产精品 | 欧美色图久久| 欧美色伊人| 久草视频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