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知易行難的高考改革
首都師范大學譚敏:縱觀此次改革的多項措施,最大限度實現教育公平是核心和關鍵。多次考試改變了“一考定終身”的現狀;減少和規范考試加分制度,杜絕了暗箱操作帶來的教育不公;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均衡不同區域和城鄉間的教育資源……應該點贊,也值得期待。
《廣州日報》評論員張漲:不能忽視的是,近30年來我國高考制度頻繁變動給學生、家長、學校帶來困擾。另外,高考改革也不可避免地牽涉到一些制度變化、人員去留、教材調整等,這都需要物質、時間和社會成本。有一種觀點認為,高考制度可以變,但不能經常變、大變,甚至昨天被否定的今天重獲肯定,而要保持理念上的相對穩定,這不無道理。
新浪博主書頁荷香:中國“地大”“人多”,各地區發展又相對不平衡,高考改革只有相對的公平,沒有絕對的合理,適合自己的不一定就具有代表性,只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高考方案才是最好的。
華龍網劉健:高考體系的改革“重組”到底能激發多大的利好,不得不去追問,操作起來的現實可能性和輻射效應是否可以被快速激活,也值得驗證。故在教育公平尚未就位之前,切莫急于求成、頻頻變招。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既要積極主動,又要遵循客觀規律。一方面,不能一味等待所有條件都成熟后才啟動全面改革,而應堅持有限目標,成熟一項啟動一項,以免耽誤改革時機,增加改革成本。另一方面,改革應選擇在一些地區和高校率先進行試點探索,同時建立糾錯機制。另外,還要加強對改革的科學論證和風險評估,確保風險可控,以免造成大的偏差。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只取消文理分科,卻不改變集中錄取制度,基礎教育就還是應試教育。老師、學生追求的還是最終的分數。按照新方案,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也納入高考,這可能會演變成把高考戰線延長為高中三年。
網易評論周云:現在人們最擔心的是,新的改革會不會又滋生出新的不公平問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與綜合素質評價,如何保證其公平地進行?這兩方面的公平性不能保證,高考就會徹底淪為拼爹游戲,促進素質教育的初衷也會蕩然無存。在這里,公平是效率的根本保障。接下來,各地在制定實施細則的時候,這該是最應受到重視,最需要解決好的問題。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改革方向是正確的,但是不具備很強的操作性,比如學業測試,如果沒有專業組織起作用,肯定沒有統一標準,各方面操作起來有很大難題。在小范圍可以,大范圍操作很麻煩。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肖龍海:高考改革和錄取制度改革要同步進行,大學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需要選擇不同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科成績,偏向理工科的專業需要提供物理、化學、生物的成績,偏向人文社科的需要提供歷史、地理、政治的成績。如果大學錄取制度沒有改革,此次改革空間及意義并不大。
“知乎精選”的微信:不要求做到素質教育,起碼狠抓高考腐敗,保障高考公平。讓應試的結構更合理都做不到,卻不斷出臺各種模式,有本事把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錄取分數和錄取資格做到差不多一樣公平啊。應試教育的大框架下,不管怎么改,都不可能有任何實質性的改善,戴著鐐銬怎么可以跳出曼妙的舞姿?
是否“零和博弈”?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此輪高考改革,在高考科目、特長生加分、地方高考指標計劃等方面,都作出了較大的調整,可以說,這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結果。但綜觀整個高考方案,還缺最重要的博弈,即學校、受教育者和政府行政權力的博弈。高考改革有學科博弈、地方博弈、學校博弈、考生博弈,但權利和權力的博弈方面卻不足,導致政府放權的改革極少,或者十分模糊。
中華教育改進社薛文俊:更進一步說,目前這些“博弈”,都是由行政主導進行的,但真正應該推進的政府放權——把自主權給學校,把選擇權給學生,卻鮮見。只有推進政府放權,讓學校獲得更多自主權、學生獲得更充分的選擇權,改革才能避免“零和博弈”,而對所有地區、學科、學校、學生都有利。
新浪博主yeti2005:關鍵是取消教育部過多干預教育的權力,讓辦學多樣化,招生就多樣化。全國有100所以上不需教育部認可學歷的深科大,招生就會有不同。尤其是讓國外名校自主獨立辦學,獨立招生。幾年內高考將變化,中小學教育將全面跟隨變化。問題是這可能嗎?
北方網蘇宜:其實關于高考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指明了方向:“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痹诟呖几母锷?,教育部沒有必要事必躬親,替全國高校謀劃錄取、招生等工作,而是應該制定權力清單,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高校之間劃清權力界限,賦予高校招生自主權,結合高校去行政化的大趨勢,讓高校在招生上擁有更大選擇余地和回旋空間,只有這樣,高考改革才算得上徹底。
騰訊網友你好我也好:這樣的教育改革還是朝三暮四忽悠猴子的把戲?,F在關鍵是全國統考,統一錄取,對老少邊窮省份適當照顧,不然改來改去都是扯淡。當權貴把持了招生話語權的時候,指望他們打破固有利益,癡人說夢。
呼喚一場公開討論
某家長楊潤禾:若方案制定者能做幾年普通家長,體會出天下父母育子之情,會有更好更貼近民生的方案出臺!
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高考改革要治本,不能只是治標,現在提的高考方案都不是建立在科學論證、調查研究比較的基礎上,根本沒有好好地慎重聽取各方意見。
《無錫日報》墨錦鯉:如果希望高考改革深入推進,就必須啟動與權力部門的博弈,應由全國人大討論、審議高考改革方案,并在其間,廣泛聽取公眾意見,甚至可發動民間機構、社會組織提出高考改革方案,一同參與討論、審議,這才能有效博弈,推進政府放權,帶來新的高考改革局面。
《新華每日電訊》燕農:高考改革注定是一攬子改革方案,涉及考試、評價、錄取等多個方面,而不是碎片化的政策出臺。以一攬子改革方案牽涉面之廣,恰恰是讓各方理性發言的理由。在這方面,西班牙的經驗或可資借鑒。從2012年起,西班牙著手對教育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整個改革過程中,“全民大討論”持續了一年多,表面上教改的步伐看似放慢了,但結果卻體現了絕大多數民意,符合改革的初衷。
《北京青年報》胡樂樂:高考改革勢在必行,并且要敢于突破既得利益集團想方設法的強力阻撓。在一些十分重大的方面,比如“985”大學完全國家化、招生計劃重新分配、農村學生生源必須達到多少比例,在教育部和國務院都無法妥善解決的情況下,則應該由全國人大通過公開辯論和民主投票來解決。也就是說,高考改革不能囿于高考本身,還必須要跳出高考,這樣才能以更寬廣的視角推進高考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