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巍 蔡霞
摘 要: 協作式教學模式是給定教學目標,由學生相互協作、互動互利,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模式。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專業適應性不強的問題,通過合理設定與學生專業相關的,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討論主題,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自我表達,相互協作,共同完成任務。利用Wiki教學平臺,設定兩種分組模式,查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經統計,七成學生認可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采用協作式教學模式。
關鍵詞: 計算機基礎; 協作教學; 分組教學; Wiki教學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4)03-49-02
0 引言
計算機基礎課程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新生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學生通過對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以便將來運用在各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中。但是不同的專業對學生計算機操作技能要求不同,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點各自存在較大差異,這就造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強,甚至不太愿意參與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提升學生表達自我思想的能力,各高校采用了多種方法對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改進,包括采用分級教學[1],即通過學前測驗,把基礎不一樣的學生分為不同的等級,分基礎班和高級班分別定制學習內容進行授課,或者部分學生免修計算機基礎課程,采用這種方式能夠將學生大致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教學,但是使用的教材還是統一教材,教學內容很難與學生專業或者興趣相關,學生學習時往往會對是否學有所用而產生迷惘,影響學習效果。任務驅動的方式[2],是目前常用的教學方式,該方法對學生分組,提出多種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小組之間開展競爭,這種方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改善教學效果,但是也會經常出現某些小組成員不能沉浸到教學競爭中,不能充分發揮其積極性,而當項目活動驗收時才意識到自己也應該而且可以做得更好,但時間已經錯過。所以這種方式也會因為不能反復操作,使部分學生沒有充分加入活動。
本文采用協作式教學模式,通過設計大量的討論主題,提供在線公共平臺,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方式完成討論主題,在主題的存活時間內多次公布評分信息以激勵學生充分參與,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效果。
1 協作式教學模式
協作式教學[3]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媒體選擇理論等科學指導下,在情境、資源、工具和支架幾個方面,為學習者提供必要的服務支持。通過學生獨立學習,建立小組相互協作,并在小組間形成競爭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共享的能力,兼顧了學生的個性特點,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
協作式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參與者以學生的身份對前一個學生所完成的內容進行再編輯、完善,更能激發學生之間的創作能力,想象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合作完成項目。但是在建立學習小組時很有可能會出現“搭便車”的情況[4],即小組分工時某個同學包干到底而某些同學卻坐享其成。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基礎加實用,教師必須讓所有的學生都參加協作項目,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為將來的實用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必須避免在學習過程中出現“搭便車”的情況,這需要教師適當地干預和引導,并制定有效的主題策略和激勵策略,公平而有差別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鼓勵每一個學生充分發揮自我的特點,獨立學習并協作完成項目。
2 基于Wiki的協作式模式設計
Wiki作為一種協作式的超文本編輯環境,其本身面向社群協作式編輯的特點,很好地支持了教育領域中的“協作學習”、“資源共建共享”的理念,為實現學生與資源、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深度交互提供了很好的操作平臺[5]。學生在操作時能夠針對某個主題進行編輯,也可以對其他同學所編輯的內容進行再編輯,充分地展現自我。
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兩種方式進行對比實驗,一種方式是通過學生自我組織形成學習小組,在小組之間通過適當的競爭機制鼓勵學生大量參與;另一種方式是以主題為小組,參加同一主題的學生自動形成一個小組,通過學生的評價進行激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如圖1所示,由教師依據課程內容和學習的專業背景,設計供討論的項目主題,由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并參與討論;周期性的統計學生對每個主題的參與次數、編輯次數和點評次數,同時羅列出每一個項目的得分情況,其得分是以其他學生對該項目描述“贊”或“踩”來計分。教師將統計分析表作為激勵信息定期公布,以激勵學生更多地參與項目討論和分析,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最終完成全部項目的討論。
[時間到][形成][教師設計][選擇][完成][項目主題][專業背景
課程內容][教師激勵][學生組成][學生分組
個人] [參與主體] [統計分析][激勵機制]
圖1 協作式教學活動過程的設計
由于Wiki作為一種開放的文本編輯平臺很難以清晰的結構去構建意義,這對學生和讀者的理解和構建知識體系造成困惑。因此需要項目的設計者對項目的主題結構描述清楚,規范清晰其體系結構,要求學生遵循編輯和評價規范。因此,在教學活動設計中對于每一個項目都要明確項目的存活期,由小組的組長定制項目的目錄,在對比實驗中由教師完成目錄的定制。
2.1 主題策略的定制
協作式教學的設計是對現有的計算機基礎課程的一個補充,因此需要以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為依據,以夠用、實用為原則設定教學主題[6]?,F有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包括:計算機基本原理,辦公自動化軟件的操作,以及信息化處理的綜合應用等。針對上述三部分內容設計適當主題,要求與學生的專業相關,而且要能夠為新生所駕馭,不能挫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便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參與協作學習。
例如針對生命科學院的學生可以設定的主題為:①生物數碼顯微鏡詞條的描述;②如何利用Word2010編輯科技論文;③使用PPT2010利用多種媒體方式描述制作植物標本的方法;④百度云的功能和使用等。針對音樂學院的學生可以設定的主題為:①討論音樂文件格式和音質的關系;②樂譜的編輯;③如何在你的ppt中添加音樂;④介紹音樂的播放軟件等。
2.2 激勵策略的定制
為了避免小組內部同學的“搭便車”、“不作為”的情況,需要定制合理的激勵機制,配合適當的教師干預和引導,將會更有利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協作學習的方式,在分組時將小組的人數設定為不超過4人,指定小組長然后由小組長對任務分工協調,共同完成一個項目的編輯,小組內的成員可以隨時編輯修訂已有的編輯內容,其他人員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分。每隔一周動態修訂評分記錄以激發學生進一步完善自己所參與的項目。所有項目的生存期為5周。
對于以個體為單位參與項目編寫的協作學習的方式,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并對每次參與編輯和評價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予以記錄,也可以以教師身份共同參與編輯討論和分析,同樣周期性的設立點評榜,鼓勵得分最高的三個項目以激勵學生大量參與。其主要目標是鼓勵所有的同學都能積極參加項目討論,表達自我,共同提高學習的效果。
3 實驗及效果
實驗測試30人左右,兩個生命科學院的一年級新生,共涉及15個討論的主題項目供學生選擇參與。分三個內容進行統計,包括學生對主題內容的參與度,學習的效果,是否接受協作性教學方式。
⑴ 學生對主題的參與度:這是協作式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期望所有的學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充分思考,共同學習。如表1所示,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對所有項目的查看次數只有人均13次,編輯和點評的次數也少于以個體為單位的協作模式。
表1 學生參與主題的情況
[\&查看次數/人\&編輯次數/人\&點評次數/人\&以小組為單位\&13\&4\&12\&以個體為單位\&26\&6\&22\&]
⑵ 學習的效果評價:給全部學生所有項目最終編輯后的文檔進行打分評價,以小組為單位的協作模式共參與8個項目,以個體為單位的協作模式共參與11個項目,其中共同參與的7個項目中4個項目的編輯情況是:以小組為單位的得分高于以個體為單位的協作模式。
⑶ 是否接受協作式教學的方式:62人參與調查,其中非常喜歡的占13%,滿意這種教學方式的占29%,基本滿意的占32%,不喜歡這種方式的占2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可這種教學方式。
4 結束語
計算機基礎是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公共必修課,通過協作式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避免眼高手低,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相互協作和表達自我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計算機的操作能力,真正達到該課程的教學目的。
本文通過設計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多個主題項目,并利用多種機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Wiki的平臺上相互協作,同時展現自我。調查顯示,這種教學方式得到了74%同學的認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趙艷杰,劉道文.“計算機應用基礎”分級教學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
業,2010.33:98
[2] 郭紹青.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內涵[J].中國電化教育,2006.234:57
[3] 衷克定,鄭彬彬.基于WIKI的協作學習活動設計與實踐研究[J].開發
教育研究,2011.17(9):73
[4] 李京杰,馬德俊.博弈論與協作學習的組內合作及組間競爭問題探討[J].
電化教育研究,2010.2:18
[5] 黃菁,楊帆.Wiki知識共享與企業Wiki理論初探[J].圖書與情報,
2009.1:55
[6] 何欽銘,陸漢權,馮博琴.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核心任務是計算思維能
力的培養——《九校聯盟(C9)計算機基礎教學發展戰略聯合聲明》解讀[J].中國大學教學,2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