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芳
【摘要】目的 探討早期護理干預對腦梗賽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腦梗賽患者90例,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早期護理干預,采用Fugl-Meye量表和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護理效果進行評價。結果 經不同護理干預后,觀察組Fugl-Meye評測指標水平及Barthel評分效果均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腦梗死患者,給予早期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和肢體運動障礙。
【關鍵詞】腦梗塞;早期護理干預;康復效果;影響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003-02
雖然當前醫療水平比較發達,因腦梗塞死亡的幾率有所降低,但是其致殘率依然很高,還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不僅能夠降低患者致殘率,還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對我院收治的腦梗塞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早期護理干預,比較兩種護理方法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腦梗塞患者90例,經CT檢查均確診。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17例,年齡60-84歲,平均年齡(70.5±8.4)歲;觀察組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齡62-85歲,平均年齡(71.4±8.7)歲。對兩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即常規護理和早期護理干預。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滿足患者基本生理需要,患者進入恢復期后開始實施康復訓練;觀察組實施早期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①運動功能鍛煉:臥床時,要保持正確的體位,注意良肢擺放的正確性,可適當練習做起及站立。坐起角度可以從30°開始,然后逐漸增大角度,延長練習時間,若存在不適感,可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進行床邊試坐,并使兩腿下垂,以此鍛煉脊椎和髖關節功能,如果患者可平穩的坐在椅子上,可采用腳踏板鍛煉小腿肌力。步行訓練時,應穿平底鞋,注意擺正姿勢,同時進行上下樓梯及步態等訓練,在步行訓練過程匯總,必須由家屬或護理人員協助進行,避免發生意外事件。
②語言功能鍛煉:早期給予患者口腔、舌運動,通過練習發音及采用圖片字卡和實物等來加強患者記憶能力,提高其語言功能水平。
③日常活動訓練:對患者實施早期日常活動訓練可以促進患者受損功能恢復,在訓練過程中可使用相應的輔助器具,預防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提高患者肢體功能獨立活動能力。通過更衣訓練,如穿衣服和褲子;進食訓練,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訓練其雙手使用自助具;轉移訓練,如床到輪椅的轉移和輪椅到床的轉移。整個訓練過程中要循序漸進,使患者從開始的協助逐漸獨立,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④ 健康教育:對急性腦梗死患者予以定期的健康教育指導,引導患者正確的看待自己的病情。醫護人員需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良好的溝通,并針對病情予以對應的健康指導處方,對疾病的相關護理治療知識予以詳細的解說,讓患者清楚理解其中的內容。患者出院后做好隨訪工作,對患者的恢復情況予以詳細的記錄,并根據患者病情的恢復情況予以對應的護理指導。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同時還能夠提高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率,可以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推廣應用此種方法。出院后電話回訪式健康教育能有效促進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功能康復,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幫助其建立正確的生活規律,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⑤ 心理護理:患者易出現不良的負性心理情緒。醫護人員在對患者予以護理時可通過轉移注意力、放松療法、信心重建等方法來緩解不良心理情緒對患者的影響醫護人員還需多予患者以仔細的觀察,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予以針對的護理。醫護人員還需予患者家屬多進行溝通,讓患者得到來自家庭的鼓勵與關愛,從而建立起與疾病相斗爭的信心。焦慮和抑郁是急性腦梗死患者出現的主要心理問題,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并促進功能康復。
1.3評價標準
經不同護理后,采用Fugl-Meyer量表和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和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分別于治療后出院時按照上述指標進行效果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從上表中可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Fugl-Meyer評測比較
從上表中可知,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當前,隨著我國醫療制度改革不斷深入,社會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腦梗塞患者而言,有效的護理干預是提高其生活質量的關鍵手段。腦梗塞病情穩定后,在給予積極有效治療的同時,還應實施早期康復訓練,這對患者早日康復及預后意義重大。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使患者在訓練過程中提高對疾病的認識水平,了解積極有效的康復鍛煉對提高生活質量及預后的重要性,從而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1]。
早期護理干預主要對為了提高腦血流量來改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自主生活能力。因此,對腦梗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是臨床治療腦梗塞的重要輔助手段,對提高腦梗塞患者的臨床療效起到積極的作用[3]。在本文研究中,采用Fugl-Meye量表和Barthel指數對兩組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情況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P<0.05)。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相一致[2]。提示早期護理干預對提高腦梗塞患者康復效果有著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腦梗塞患者,采取積極有效的早期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各項功能恢復,降低致殘率,減少后遺癥,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孫玉玲,謝萍.早期護理干預在腦梗塞患者語言、肢體康復中應用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4):731-732,765
[2]丁瑛瑛.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6):201-202
[3]李東陽.腦梗塞偏癱失語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干預的效果觀察[J].黑龍江醫學,2013,(1):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