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華
【摘要】目的:探討靜脈血與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測結果的差異性,為血常規標準化操作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方法:選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進行血常規檢驗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靜脈血組和末梢血組(各60例),對比分析采用靜脈血和末梢血進行血常規檢驗的結果。結果:靜脈血和末梢血檢測指標中HCT,MCH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訓一學意義(P>0.05)。靜脈血RBC,Hb,PLT及MCHC含量明顯高于末梢血(P<0.05),末梢血WBC,MCV含量明顯高于靜脈血組(P < 0.05)。結論:靜脈血和末梢血對血常規檢驗的結果具有明顯差異性,靜脈血是血液分析儀檢測血常規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血常規;靜脈血;末梢血;結果差異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035-02
血常規檢測是臨床實驗室常規檢測項目。血常規檢測作為最基礎的檢驗項目,是患者診斷、治療的重要依據,同時也具有較高的準確性要求。但血常規檢測使用靜脈血還是末梢血,存在不同的看法。隨著檢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臨床檢驗結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研究血液分析儀測定靜脈血和末梢血血常規結果是否有差異,就兩種不同方法取血送檢,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1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進行血常規檢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為末梢采血組和靜脈采血組,各6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3 -48歲,平均(37.5士1.3)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自然資料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儀器與設備
采用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的LH750血液全自動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包括溶血素、稀釋液和清洗液。質控液購于美國貝克曼公司生產。乙二胺四乙酸鹽( EDTA-K2)真空抗凝采血管購于湖北武漢至遠公司。
1.2.2采集方法
所選患者均隔夜空腹8h以上,在清晨6點左右于患者肘靜脈用注射器采集靜脈血約1 ml,于患者無名指采末梢血20ul。所采靜脈血置于硅化塑料管中,加入30ul的EDTA-K2(濃度為150g/L)混勻;末梢血置于硅化塑料管中,加入1.6ml稀釋液混勻。做好質控后,按照儀器操作說明書檢測血樣,末梢血采用預稀釋樣品模式檢測,靜脈血采用全血樣品模式檢測,血樣需在0.5-4h以內完成檢測。
1.2.3檢測指標
靜脈血和末梢血的檢測指標均有8項: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紅細胞壓積(HCT)、血小板(PLT)、平均血紅蛋白總量(MCH)、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平均血紅蛋白體積(MCV)。
1.3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應用SPASS 17. 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 ±s)表示,結果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以P < 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靜脈血和末梢血檢測指標中HCT,MCH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RBC,Hb,PLT及MCHC含量比較,靜脈血組明顯高于末梢血組(P < 0.05) ;WBC,MCV含量比較,則末梢血組明顯高于靜脈血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臨床檢查中,血常規檢查是最基礎的血液化驗與檢查方法。臨床上常見的進行血常規檢驗的血液標本來源有:動脈血、靜脈血、末梢血,主要是采用針刺的方法。其中具有應用時間最長,疼痛感較輕及患者易接受等特點的是末梢血采集,而大量相關文獻報道,采集靜脈血進行血常規檢驗所檢測的結果都比末梢血更有臨床參考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靜脈血和末梢血檢測指標進行比較,HCT,MCH水平無統計學差異(P>0.05)。靜脈血中RBC,Hb,PLT及MCHC水平均比末梢血明顯高,而WBC和MCV水平則均比末梢血明顯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有:靜脈血直接源于靜脈,不含組織液,其成分組成與體內循環的血液基本相符,受外界環境等因素影響較小,采集量較大,可反復測定,重復性較好;末梢血是由毛細血管血、靜脈血、動脈血、細胞內液及組織間液混合而成,易受外界環境、局部疤痕、情緒變化及應激反應等因素的干擾,若采血不順利,采血時間將會延長,常會反復擠壓手指以獲取足夠的血樣,同時造成更多組織液進入所采血樣以及血小板發生聚集,進而影響檢驗結果;采血量較靜脈血小,不能重復檢測。
綜上所述,靜脈血較末梢血是血液分析儀檢測血常規的更好選擇,靜脈血檢測結果優于末梢血,更能體現體內循環血液的組成情況,受機體、環境及心理等因素影響較小,重復性較好。
參考文獻:
[1]邸梅. 靜脈血與末梢血檢驗結果的對比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08:49-50.
[2]林素平.靜脈血與末梢血檢驗結果的對比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2:2094.
[3]周聲國. 靜脈血與末梢血檢驗結果的對比觀察[J].當代醫學,2013,3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