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景演出是以表現傳統文化的地方性旅游演藝產品,在實景演出場地景觀中地域文化是主要的設計元素。通過分析地域文化如何成為實景演出場地景觀的設計元素,解析現有的實景演出案例,歸納其景觀中包涵的地域文化內涵,總結出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方法,其中包括應用程序、應用策略與應用手法,體現出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場地景觀中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實景演出 地域文化 景觀設計 元素 方法
實景環境是以大型演出方式表現傳統文化的一種新型旅游演繹產品,知名的大型實景演出如由張藝謀領銜的“印象”系列目前建成已有七個,梅帥元的作品系列目前建成的有八個(包括與張藝謀合作的《印象·劉三姐》)。如今實景演出遍布全國各地,其內容以地方性文化為表現內涵,地域文化在其創作中成為了關鍵性元素。
一、地域文化作為實景演出場地景觀的設計元素
實景演出的特色就是在真實環境中的演出,實景演出場地的選擇、規劃與設計是實景演出成功的重要基礎。目前建成的實景演出項目都是在選址后建設固定的實景演出園區,這就要求實景演出場地建成配合演出擁有功能性、主題性的固定景觀園區,并且成為旅游過程的觀景內容,那么園區內景觀設計的方向也自然明確——表現地域文化內涵為主題的景觀設計。為表現各地特色,實景演出的具體內容千變萬化,通過各個導演、編劇、策劃之手才有了如今各種實景演出劇目,而實景演出場地也需要配合不同劇目的場地要求運用當地地域文化進行景觀設計。
二、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案例
(一)運用地域文化營造適宜的場地景觀——《大宋·東京夢華》
《大宋·東京夢華》實景演出場地位于開封的清明上河園內,在設計實景演出場地景觀時運用了古都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清明上河園以北宋畫家張澤瑞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造,在園區中建設了無數的仿古建筑、船只、橋梁及古代設施形成了具有北宋風情的古城區,重現了宋朝的民俗文化及皇家園林,再現了古都汴京的千年繁華的盛景。《大宋·東京夢華》不僅倚靠清明上河園園區進行演出,同時充分借用園區內的仿古建筑景觀營造演出氛圍,園內各種地域文化元素建構了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讓觀眾仿佛就處身于宋朝汴京。見圖1。
(二)將實景演出主題內容融入場地景觀——《印象·武隆》
《印象·武隆》實景演出以武隆壯麗的自然景色為舞臺,以瀕臨消失的“號子”歷史文化為切入點,展現了巴蜀大地上的風土人情和專屬藝術形式。演出地點位于重慶市武隆縣的桃園大峽谷內,山體景觀深幽神秘、雄奇壯麗。特別的是要進入劇場內必須步行通過約300米的隧道,在昏暗的隧道兩側設計師匠心獨運設置了數十個投影儀,播放的影片圖像為演出內容的主要來源——“號子”資料照片以及民俗風光,觀眾在通過狹長隧道并沒有感到不舒服反而感受到演出的吸引力,而劇場內外的矮墻上都繪制了巴蜀人民的日常生活及“號子”們勞作的身影,這些細致的硬質景觀不僅配合了演出內容同時極具藝術感染力,在演出開始前制造出了先聲奪人的獨特效果,這也就是通過實景演出主題提煉出的地域文化又表現到了實際的場地景觀中。見圖2。
(三)各實景演出場地景觀的地域文化代表元素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城市都著各具特色的文化差異,運用到不同的景觀中又產生千變萬化的效果。在《印象·劉三姐》實景演出場地景觀中大量運用“竹”這一地域文化元素,“竹”文化元素將人文與自然相融合。展現宗教文化的《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演出場地景觀采用了大量佛教仿古建筑小品,觀眾席也鋪以蒲團作為“禪坐”,看似粗獷的設計手法表達了獨特的“少林”文化。《道解都江堰》演出場地的景觀中有兩個個元素始終貫徹,分別是裝著卵石的“竹籠”和原木三腳架做成的“榪杈”,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以竹籠盛裝卵石結合木樁構筑進行截流,這兩個元素通過設計演變成各種景觀小品。
三、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方法
針對實景演出場地景觀,地域文化應貫徹到整個景觀規劃與設計程序中。一方面是對當地文化歷史、演出內容的深入發掘,制定全面的地域文化設計計劃;另一方面是景觀設計的基礎設計,包括主題的設定、園區的規劃、景觀設施設計、植物選配等,設計全程都需要文化內涵的支撐。
(一)應用策略
1.根據具體演出具體分析
每個演出都有每個演出的特點、亮點,充分了解具體演出的背景、內容以及要表達的文化內涵,特別是其中運用的地域文化,在實景演出園區這種特殊的環境中更應該結合園區的實際氛圍,要求用恰當的表現配合演出成功。
2.融合實景演出主題內容
實景演出的主題及內容是由當地文化得來,它的本身就能夠體現地域文化的寶貴素材,可以直接挑選實景演出里的內容轉化為場地景觀設計可用的元素。實景演出場地是依存實景演出本身存在的,在景觀中運用演出劇情中的地域文化元素能讓觀眾在觀演前即有心理鋪墊,觀演后又能在現實場景中尋回劇中的記憶點,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觀演體驗過程。
3.代表性元素的運用
當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物質元素都可以為我們所用,文化元素可以提取其精華通過調整梳理轉變為精準概況的內容結合到景觀設計中,從當地傳統歷史到色彩偏好,每個地方都會有不可替代的元素;物質元素可以挖掘當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植物等。從形式、色彩、材質、內涵方面合理歸納,通過設計轉換為可實際應用的元素并運用到實景演出場地中。
(二)應用手法
1.布局整體化
在布局上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內涵能使觀眾在行進過程中對“此時此地”留下清晰明了的印象。布局整體化的主要依據有兩點,第一是以原始景觀為基底,實景演出依靠獨特的自然景色為舞臺,借用自然天成的優越景色營造出當地獨有的景觀基底;第二是圍繞主要的地域文化元素構建景觀空間,一個地方的文化元素是豐富多樣的,提取主要的元素進行整體設計布局從而達成統一的認知印象。《印象·劉三姐》的劇場就以原基地上的竹林為景觀基底,各種配套設施的設計也充滿了“竹”元素。
2.空間情境化
實景演出場地景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讓觀眾融入到演出情境中去,在空間中制造故事情境引導觀眾在行進時自然步入主題時空。一般來,說實景演出場地的游線為單線或單線循環,可以將當地的文化歷史故事視覺化,如用雕塑、景墻、景觀小品等形式表達故事內涵,通過組織游線節奏有意識地讓觀眾在情境節點上逗留觀賞。
3.細節符號化
在細節上主要從造型、色彩、和質感方面將地域文化元素符號化,挖掘文化內涵完成同構聯想并建立具體的形象。造型方面可以用重塑、夸張、變形等手段將地域文化原型轉換為可用的元素,設計出符合實際場景的景觀物;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構成,從地域文化角度看色彩有著千差萬別的象征意義,根據當地的民俗習慣用色特點整理出合理的色彩搭配,有意識的營造有象征性的環境氛圍;人的知覺系統對不同質感有不同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聯想,通過運用不同的材料控制觀眾對地域文化的整體認知。如在色彩上,《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量運用了象征佛教文化的明黃色系,《印象·大紅袍》、《印象·麗江》場地景觀根據地域文化在運用紅色元素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形成不同的意象符號。
4.手段科技化
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來創造和融合實景是實景演出的重要亮點,在景觀設計中利用高科技的地方也越來越多,成為景觀設計創新發展的一個方向,實景演出場地景觀設計的科技化場景也隨處可見。《印象·武隆》的演出場地中出色的燈光設計是觀眾感受的刺激點,集散廣場上大氣濃厚、隧道里的影片投影也是燈光的一部分、觀眾席椅背的LED燈組成了星光點點,這些都是用心融入了現代科技的產物,提升了《印象·武隆》整個形象的品質感。
結 語
實景演出場地是一個特殊的空間,將功能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的景觀設計讓觀眾與游客得到適宜的觀賞環境并自然地融入演出中,提高了觀眾對于旅游產品整體體驗感,同時也直接展現了當地文化與演出內涵。地域文化在景觀中的應用可以有更多種的方式方法,實景演出這一特殊環境讓地域文化在其場地景觀中應用得更明確效果更出色。
參考文獻:
[1] [美]西蒙茲. 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 俞孔堅, 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 俞孔堅.景觀:文化、生態與感知[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 馬曉. 城市印跡:地域文化與城市景觀(第1版)[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4] 王凌飛.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旅游風景區景觀設計[D]. 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2007
[5] 吳文瀚. 從自然山水、歷史人文到個體體驗——大型實景演出的演繹之路[J]. 2011,(2):48-50..
作者簡介:
易玲,碩士學歷,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研究向:美術學設計應用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