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考工記作為中國較早也較為完整的藝術論著之一,其設計思想對后世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其中“匠人營國”篇中關于城市規劃,制度等級等各方面的描述,無不體現其深遠的思想意圖,對后世都城營建等方面產生影響。本文主要提煉其中幾個設計要點,并加以說明分析。
關鍵詞:考工記 匠人營國 設計思想 城市規劃
《周禮》是先秦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記錄周王室官制以及戰國時期各國的相關制度,其記錄整理者一般認為是戰國時期的儒者,因而存有儒家的一些政治思想。全書共六篇,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漢代學者編校整理《周禮》時已缺《冬官司空》篇,便將《考工記》補入,由此,《考工記》成為《周禮》之一篇,稱為《周禮·冬官·考工記》。
《考工記》中開篇“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直接說明本書主要記載我國漢代以前關于器物的制度和工藝思想。《考工記》在詳細記載周代官營手工工藝典章制度的同時,還表現出深刻的哲學思想,器以載道,其豐富的哲學意義對后世器物制作等方面有著深遠影響。
其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明堂等級及匠人營國等等方面對后世的建筑營建、設計思想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天人合一
《考工記》謂:“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其中,“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即可理解為“順應天意,天人合一”,《考工記》中所強調的天人合一,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于自然規律的尊崇,除卻對自然的認識外,人的“巧工”、材料的“美”也是成就器物的重要條件,工匠需主動地體會材料的美,只有這樣,在制作的過程中才能合理的選材、用材。
《考工記》始終將貫穿于“天人相和”的造物觀念之中,一則主張,造物自身應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度并與造物思想和諧;二則認為,人工技巧應與天然條件和諧,順應并接受“天有時,地有氣”的客觀規律,并升華到“材有美,工有巧”的理想的人為境界;三則,實現操作過程中人、機、環境三者關系的最佳優化組合。
“天人合一”這一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命題之一,也始終貫穿于中國古代建筑發展的整個歷程,每一代的匠人始終秉承著這一理念,帶著對自然的崇高敬意,始終營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都城與構筑物。這一思想也對后世的設計產生重要的影響,對城市規劃、建筑營造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匠人營國
“匠人營國”所營之“國”,不同于《考工記》中記載的一般器物,它是人們居住和活動的地方,具有鮮明的“空間性”。除了“天人合一”中對自然的尊重,在《考工記》中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句體現了當時的禮制中“尊人”這一方面。
突出王城、宮城、王權、尊卑。可以說這是在封建禮制中孕育出的理想王城。整個城邑的設計,不管是模擬時空,還是強調禮制,其實都是為了滿足奴隸主、封建主的需要,是為了滿足他們的功能要求,強調他們的王權和至高無上,以他們的統治為中心來設計的。這與早期古人的宇宙觀結合起來,便形成了匠人營國這時的格局。
《考工記》中對于都城的營建布局對后世產生影響。宋代以來,有關國都具體的空間模式的描繪屢見不鮮,已經積累了相當深厚的基礎,主要包括:(1)宋代聶崇義《三禮圖》“王城圖”,(2)明代《永樂大典》“周王城”圖,(3)清代戴震《考工記圖》“王城”,(4)清《宮室考》“都城九區十二門全圖”,(5)賀業鉅“周王城布局示意”,(6)《城市規劃原理》“周王城平面想象圖”,(7)王世仁《考工記》“王城規劃”,等等。
《考工記》中“匠人營國”,不僅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也體現了人與人的倫理秩序。中國發展歷史中最具典型的都城和宮殿:隋唐長安城、元大都、明清京城規劃及紫荊城等等,追更溯源,可依稀看出橫豎井然有序的都城規劃設計和審美取向是《考工記》王城規劃的衍生。而“營國”在追求自然和諧的同時,對稱、層層遞進的布局也體現了倫理等級的逐步遞進。雖然在客觀上,《考工記》中匠人對都城的規劃建設是奴隸封建制度的產物,但其對世后的規劃建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過《考工記》中對于建筑的建造技術等方面并沒有太多的涉及,但是建筑實體作為營造技術的產物,其本身的形成和發展對后世建筑是具有深刻的影響的。從現已發掘周代建筑基址:山西岐山鳳雛和扶風召陳二處的遺址復原圖,可以初探到當時的建筑工藝已經發展成熟。
也正是由于當時成熟的建筑形式及建造工藝,據考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形式及營建技術發展至漢代,其形式做法已呈現多樣化,經過隋朝都城大興城和東城洛陽城興建的前例,最終成就唐長安西京的建設,迎來唐代建筑這一中國建筑歷史上比漢代建筑更為繁榮的時期,此時的建筑是宋代建筑的前兆,宋《營造法式》也正是唐代建筑的延續和發展。
三、宗法禮制
《考工記》“匠人營國”中,都城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它是政治與文化的產物,具有超越物質層面的特殊含義。相較于《考工記》中記載的其他器物,“國”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其中提出的依爵位尊卑而定的禮制營建等級制,同時也體現出當時的倫理思想。
周禮是宗法制的制度體現和保障。宗法制包含三個方面:分封制、嫡子繼承制與宗廟祭祀制度。在宗法制下,人們之間存在五種基本的倫理關系,是為“五倫”,曰: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立即·大傳》從“五倫”中概括出四中倫理原則,并視之為永恒不變的,曰: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的與民變革者也。其不可得變革者則有矣,親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則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5]其中以“親親”與“尊尊”為主,“長長”和“男女有別”則是“親親”與“尊尊”的具體表現。
“夏后氏世室”,“周人明堂”此類建筑既是宗廟祭祀制度的體現,也是“親親”“尊尊”的體現,宗廟祭祀是表達對先人祖宗敬奉之禮的場所,這一特定場所精神,凝聚血緣親情、鞏固倫理感情,同時,其中宗族的觀念意識、年齒長幼的序等、自我身份定位的認識也得以展現。它蘊含著深刻的倫理政治意味,也承載著的尊卑貴賤社會制度等級。
“尊尊”也體現為君權的崇高。“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營國通過城市規劃,將其宗法禮制觀反映出來,突出具有重要象征意義的部分,即王權。在后世朝代的都城規劃中,即使對于規劃有跟多的改進,但王宮始終位于都城的中心位置,中心位置是王權的象征,也是天子所在的地方。
“尊尊”還體現在建筑規模形式的等級上。“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涂九軌,環涂七軌,野涂五軌。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環涂以為諸侯經涂,野涂以為都經涂。”尊卑之別體現于人倫日用的方方面面。
上述的宗法禮制、倫理關系何至于建筑?記載于《考工記》中的其他器物如車等,亦是如此。
四、厚德載物
作為宗法制的主要體現和保障,周禮已初步將個人的道德修養與政治生活統一起來,開啟了儒家“修齊治平”思想之端倪。《禮記》曰:禮之于正國也,尤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之于方圓也。“匠人營國”的規劃描述,強調了禮之于倫理政治秩序的維護功能,同時引出禮以修身進德的必要性。
《考工記》“匠人營國”中,“匠”指營建者,歷史上有思想、有成就的匠人被稱為“哲匠”,“營國”指對都城的經營、統籌規劃、管理。從城市到建筑,設計者的審美觀念和價值體系至關重要,它是營建者的建造手法,更是與接受者的主體意識密切相關的。如何將營建思想契合使用者的思維發展,社會審美觀念價值體系的發展,至關重要。
作為重要的文化形態,凝聚、寄寓著人們的信仰、情感、思想,它是人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重要依憑。建筑的審美趣味依托于其倫理政治意蘊,唯有崇尚王道、力行仁政、注重禮樂教化的治世之道;奉行天人中和,與時偕行的處事原則;遵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生存之道,才能“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易傳》聚載物之厚德,包容重庶,方能與物同化,生生流行,融合已與成為為一體)。凡此種種,才能將薄厚的精神落實到實處,得以傳承與延續。
五、結 語
《考工記》“匠人營國”一篇除了對城市建設的記載外,更多的是對當時城市規劃、建筑營建等方面的思想法制的體現,建造行為的目的之一,就是它體現著人類的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在“匠人營國”中多體現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明堂等級制度、及匠人營國的營建巧思,等等方面無不體現其深遠的思想意圖,對后世都城營建等方面產生影響。
城市及建筑的“宏大”從來不單單是由其體量大小,工藝繁復精細來衡量,而是其內在的思想及意義,“匠人營國”其“理想城”的規劃模式從宏觀整體上指導者中國古代城市的變遷,建筑的意義隨著時間、地域的變化,也不斷的變化著,也在變化中重新被創造,其創造過程中秉承著的美學觀念和價值體系,正是建筑的意義所在。
建筑的營建在向傳統美學致敬,又時會表面的對傳統元素進行再利用,滯留在純粹的形象游戲中,然而向傳統美學的致敬,并不是將其從歷史所承擔的特殊功能和所具有的精神內涵分解出來,傳統意義的審美追求只會將思想禁錮在思維的定式中,我們更應該汲取其設計思想的精華,將薄厚的傳統設計精神落實到實處,使其得以傳承與延續。
參考文獻:
[1] 李硯祖.“材美工巧”:《周禮·冬官·考工記》的設計思想[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0(05)
[2] 陳麗萍,黃伯璋.《考工記》設計理念中的天人思想[J].文藝爭鳴,2010(06)
[3] 楊恒,章倩勵《考工記》建筑設計理論研究——匠人建國、營國的設計思想[J].美與時代,2007(09)
[4] 武廷海,戴吾三.“匠人營國”的基本精神與形成背景初探[J].城市規劃,2005(02)
[5] 陳徽.中國古典建筑思想四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何俊霞,上海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