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瑞屏 李新河
【摘要】肝著之病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篇》第7條:“肝著,其人常欲蹈其上,先未苦時,但欲熱飲,旋覆花湯主之。旋覆花湯方:旋覆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絳少許”。本條述證簡單,且未涉及病因病機,關于新絳所指為何物也未明確,而通篇論肝著病者只有此處,所以關于本條的爭議頗多。本論文將就本人之所學來探討肝著病因病機及臨床啟示。
【關鍵詞】肝著;病因機理;臨床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068-01
1 歷代醫家對肝著病的病因機理的研究
歷代醫家對肝著病的病因病機看法不一:在病因,有的認為有外邪為患,有的認為純由內傷所致;至于病位,則有在肝(絡)、肝脾、肝肺、胸膈之不同;在病機,有認為寒氣凝滯的,有認為肝失疏泄、血行郁滯,甚至血瘀的。但是在諸多看法中,有一種認識是統一的,那就是氣血不暢、陽氣痹阻。
1.1 肝郁乘脾,脾虛氣滯:周揚俊《金匱玉函經二注》:“肝主疏泄,言其用也,倘郁抑不舒,勢必下乘中土,土必弱而時滿,氣必結而不開,故喜人之按之揉之也。”
1.2 風寒濕合邪著肝:魏荔彤《金匱要略方論本義》:“肝著者,風寒濕合邪如痹病之義也……以氣邪而凝固其血,內著于肝,則為之肝著也。”
1.3 肝陽虛寒,寒氣凝滯:高學山《高注金匱要略》:“肝以陽氣為貴……著者留滯之義。臟中陽虛,而陰寒之氣不能融和舒暢,且肝絡從少陽之脅而上貫于胸,則胸中常有似板似緊之候……日常欲蹈其胸上,甚言其欲得重按之意。苦,即胸中板緊者是也,先未苦時常欲飲熱者,熱乃相類,胸將著二求助于外火也。”
1.4 胸膈血瘀:唐容川《金匱要略淺注補正》:“蓋肝主血,肝著即是血粘著而不散也。血生于心而歸于肝,由胸前之隔膜,以下入胞室,今著于胸前隔膜中,故欲人蹈其胸上以逼之也。”
1.5 (肝)氣郁血滯,乘犯肺金:《傷寒論》109條有“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日橫”。故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里說:“肝臟氣血郁滯,著而不行,故名肝著。然肝雖著而氣反注于肺,所謂橫之病也,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胸者肺之位,蹈之欲使氣內鼓而出肝邪,以肺尤橐龠,抑之則氣反出也。先未苦時,但欲飲熟者,欲著之氣得熱則行,迨既著則亦無益也。”
2 診斷方法
2.1是否血瘀
肝著之病有寒邪為患,有氣機郁滯。而血以通為貴,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故《金匱要略》五版、七版以及七年制規劃教材皆認為此病初起時病在氣分屬輕,熱飲能助陽散寒,使氣機通利,脈絡暫得宣暢通行,則胸中痞結等癥可暫時得以緩解,所以患者但欲飲熱:待肝著既成,氣郁及血,經脈血行凝瘀,則雖得熱飲而不得緩解,若以手按揉或捶打胸部,可使氣機舒展,氣血運行暫時通暢,則稍舒,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此時當治以旋覆花湯。故肝著之病當有瘀血。但旋覆花湯中,旋覆花、蔥莖皆為氣分要藥,只新絳以活血化瘀見長;且在用量上旋覆花用了三兩,蔥用了十四莖,而新絳只用了少許,由此可見,本方治氣重于治血。所以,肝著之病雖有瘀血,但瘀血并非該病的主要矛盾點。
2.2 確定病位
肝著(著)和腎著之病同類,皆為“著病”。關于腎著,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寒病脈證并治》云:“寒之為病,腎先受之,其客于五臟之間,脈引而痛:若客于八虛之室,則惡血住留,積久不去,變而成著。”關于“八虛”,《黃帝內經·靈樞·邪客第七十一》云:“肺心有邪,其氣留于兩肘;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腋:脾有邪,其氣留于兩髀;腎有邪,其氣留于兩胭。凡此八虛者,皆機關之室,直氣之所過,血絡之所游,邪氣惡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則傷筋絡骨節,機關不得屈伸,故拘攣也。”可見“著病”的病位在四肢腋、肘、髀、胭等髂谷之間,因所涉臟腑不同而病位有所差異。那么肝著的病位當在兩腋間之脅部——肝經循性的部位。
但人體是個有機的整體。從經脈循行上看,足厥陰肝經在三陰交處與足太陰脾經相交,另足厥陰肝經有一支脈貫膈,向上流注于肺而交于手太陰肺經;從五行生克制化上看,肝脾胃之間為我制與克我的關系;從功能上看,肝主調暢全身氣機,肺主一身之氣,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所以肝(經)氣不利,最易乘犯脾土,甚而反侮肺金,引起肺胃氣機升降失常。
2.3 確定外感
肝著出現在《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篇》。五臟風寒是借用風寒二字代表陽邪和陰邪兩種性質不同的病因。陽邪和陰邪既可以是風邪或寒邪等外感六淫,更可是臟腑陰陽失調(陰虛或陽虛)以及內傷七情所產生。肝著之“著”,《辭海》謂通于“著”,而“著”又通“宣”,為“貯藏、積聚”之意。《說文·寧部》說:“宣,辨積也。”故肝著是風寒之邪積聚肝經所致。其風寒之邪既可是外來直中而未達,邪氣滯留于肝經,也可以是自內而生。
3 臨床結論
用旋覆花湯治療肝著病,旋覆花湯以旋覆花為主藥,此藥昧咸、性溫,入肝肺胃經,《神農本草經》謂其“主結氣脅下滿”。《本草求真》日:“治痰飲在兩脅脹滿,有旋覆花湯,皆取苦能下氣故爾。”《溫病條辨》在解釋香附旋覆花湯時明確指出:“方中香附、旋覆花善能疏通肝絡……”。故旋覆花具有下氣、除(脅下)脹滿、疏通肝絡的功效;而蔥白主宣氣,與旋覆花之降氣相合,恰能調暢肺胃之氣機。葉天士又謂蔥白有通絡之功,且蔥白芳香,辛溫發散,肝經寒邪無論內生外感,皆可透散。至于新絳所指為何,世人多謂為新刈之茜草。正如唐容川所說:“新絳乃茜草所染,用以破血,正是治肝經血著之要藥”。從肝著病的病因病機和對旋覆花湯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臨床治療肝者病當首重疏通肝絡,再根據氣滯血瘀的程度,選用適宜的行氣活血化瘀藥,如雞血藤、當歸須、郁金、蘇木之屬,再兼顧調暢肺胃氣機和發散寒邪。用藥宜芳香輕靈,因病在肝之絡脈,病位表淺,芳香之品既可走竄通絡又可辟穢。
參考文獻: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57-258.496.
[2]李賽.對“肝著”病機及旋覆花功效的探討[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8(3):166.
[3]譚日強,編著.金匱要略淺述.第1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