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花鳥嫁接式圖像,亦即鳥雀與花卉的混合造型,其藝術創意近乎極致,構建裝飾紋樣史上一座里程碑。這種圖像創始于印度笈多時代,后笈多時代與帕拉時代延續發展,波及古印度大部版圖。初唐時期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傳入并迅速中國化,武周至盛唐時期風行一時,連綿至五代前后,唐兩京所在中原地區始終是中心發展區域。中國花鳥嫁接式圖像數量之眾、發展程度之高,又非印度所能及。
關鍵詞:笈多王朝;唐王朝;花鳥嫁接式圖像;裝飾紋樣
中圖分類號:K879.3;K87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4106(2014)03-0092-26
Indian Grafting Image of Birds and Flowers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Commemorating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Dunhuang Academy
LI Jingjie
(School ofFine Art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e grafting image of birds and flowers is a kind of hybrid pattern of birds and flowers, which displays excellent creativity and became a milestone in decorative pattern history. This pattern originated inthe Gupta dynasty, and continuedto develop in the post-Gupta and Pala periods, while spreading to most parts of India. This kind of imag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and soon becameSinicized. It caught on from the period of rule of Empress Wu Zetian to the High Tang period, and it lasted until the Five Dynasties. However, it was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including the two capital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se kinds of images in China far surpassed its Indian prototype not only in number but also in achievements.
Keywords:Gupta dynasty; Tang dynasty; Grafting image of birds andflowers; Decorative pattern
笈多王朝不僅締造印度古典文化的黃金時代,而且為亞洲文化藝術繁榮注入勃然生機。笈多王朝創造的花鳥嫁接式圖像,亦即鳥雀前身與纏枝蔓草后身嫁接合成的藝術造型,構思巧妙,絢麗多姿,書寫了裝飾紋樣史上光輝的一頁,成為笈多時代與后笈多時代的標志性文化物象①,一直延續到帕拉時代乃至更晚②。初唐時期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傳播到漢文化地區,中國借用傳統鳳凰圖像加以改造和創新,形成具有大唐風韻的新樣花鳥嫁接式圖像,并盛行于武周、盛唐時期,中晚唐延綿發展,進而影響到遼、宋前期。
花鳥嫁接式圖像無論在印度還是中國都有一定數量遺存,因其與眾不同的表現而令人記憶深刻。然而,學界以往只是籠統地視花鳥嫁接式圖像為同時代裝飾紋樣的組成部分,并沒有作為特殊類型而區別對待③,因而長期以來無法了解這種圖像在印度與中國的發展脈絡以及其中蘊藏的各種文化信息。筆者基于多年來在佛教物質文化研究過程中積累的相關資料,運用考古類型學和美術史圖像學方法,分別梳理印度與中國的花鳥嫁接式圖像,試圖厘清兩者各自的發展脈絡和文化內涵,并闡明兩者的內在聯系。
一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
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伴隨笈多系纏枝蔓草流行開來,基于細部造型差異,可以分為后身作浪花形、后身作漩渦形以及口銜串珠三種不同表現形式的花鳥嫁接式圖像。其鳥雀或為林鳥,或為水鳥,形狀各異。為了闡明其花鳥嫁接式圖像的造型特征,要從笈多系纏枝蔓草紋樣說起。
1. 笈多系纏枝蔓草紋樣
纏枝花卉發達構成笈多時代裝飾紋樣的一大特征,主要包括纏枝蓮花④、纏枝蔓草兩大類,這里僅討論與花鳥嫁接式圖像直接關聯的后者。纏枝蔓草以藤蔓狀草本植物左右起伏、前后延伸的莖干為骨架,用結節處滋長的卷曲枝葉填充莖干起伏形成的空間,通常用于裝飾帶狀空間。笈多系纏枝蔓草可以細分為繁縟稠密、簡潔疏朗兩種表現形式。
繁縟稠密型纏枝蔓草數量眾多,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為笈多雕刻藝術中心之一,似乎也是這種紋樣的發源地。諸如鹿野苑遺址出土的約5世紀轉法輪印佛陀像,頭光刻畫纏枝蔓草(圖1-1、1-2)⑤[1],在莖干的每個結節處分別向左右兩側滋長S形枝葉和兩支花朵,S形枝葉繼而分裂為無數云氣形小葉片,層層疊疊,宛如翻卷的浪花,變化多端。鹿野苑遺址5世紀前后丹麥克塔(Dhamekh Stupa)表面刻畫的纏枝蔓草(圖2-1、2-2),在每個結節處向同側滋長一束枝葉,朝同一方向翻卷,枝葉尾端生長花蕾或花朵,繁縟而茂盛。爾后,這種紋樣傳播到印度四面八方,并一直延續到帕拉時代,如奧利薩邦烏達雅吉利(Udayagiri)佛寺遺址的帕拉時代佛堂門框浮雕纏枝蔓草(圖3),表現形式酷似鹿野苑遺址丹麥克塔浮雕紋樣,相對后者枝葉更加稠密。
簡潔疏朗型纏枝蔓草數量略少,多見于中印度和西印度后笈多時代前后的雕刻。諸如印度北方邦德里附近Sultangarhi出土的約6世紀建筑橫梁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4),尾羽采用纏枝蔓草形式表現,在每個結節處向同側滋長兩三條枝葉,朝同一方向翻卷,線條舒展大方。馬哈拉施特拉邦6世紀前后阿旃陀(Ajanta)第1窟前廊后壁浮雕纏枝蔓草(圖5),表現形式與前者相像,只是線條略顯緊窄。同樣的表現還見于西印度眾多石窟中。地處中亞的阿富汗巴米揚石窟(Bamiyan Caves)也出現類似的紋樣,約8世紀前后第70窟三葉形龕楣泥塑浮雕纏枝蔓草(圖6)[2],表現形式與西印度石窟所見同類紋樣相近,反映了笈多紋樣向中亞傳播的情況。
繁縟稠密型與簡潔疏朗型纏枝蔓草并行發展,出現在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浮雕之中,也見于阿旃陀石窟壁畫中。印度紀元前后已經流行兩種動物嫁接式圖像以及夜叉肚臍長出纏枝花卉圖像,尤其后者打破了動植物的生命界限,強調兩者共有的生殖繁衍功能,以此表述人們希冀豐饒多產的生活觀念。基于這樣的造型傳統和觀念,笈多時代創造出鳥雀與纏枝蔓草嫁接式圖像,進一步豐富了古印度的裝飾紋樣體系。
2. 后身作浪花形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花鳥嫁接式圖像,后身纏枝蔓草作不規則浪花形表現。實例見于另一個笈多雕刻藝術中心北方邦秣菟羅(Mathura) 的Jamalpur出土的約5世紀佛像(圖7-1、7-2、7-3){1},在頭光上方浮雕一對,頭光兩側各浮雕一只花鳥嫁接式圖像。該圖像前身作鳥雀形,后身兩翼和尾羽以及頭翎作數條蔓草形表現,自由翻卷,沒有一定的方向性,仿佛飛濺的浪花。頭光上方兩鳥雀口銜葡萄枝葉,隔著中間蓮花相向而飛,頭光兩側鳥雀口銜枝葉,回首反顧,鳥雀姿態因表現部位不同而靈活多變。秣菟羅博物館另有一件殘存上半身和頭光的佛像,造像形式及風格與上述Jamalpur出土實例近乎相同,頭光上刻畫的兩對花鳥嫁接式圖像也與前者別無二致。這是目前所知浪花形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僅有雕刻實例。
阿旃陀(Ajanta)第1窟天井壁畫后笈多時代花鳥嫁接式圖像(圖8),采用暈染法描繪,鳥雀的頭翎和羽翼作纏枝蔓草形式,猶如飛濺的浪花灑脫自如,鳥雀口銜枝葉,造型宛如上述秣菟羅Jamalpur出土佛像的翻版。由此可知,西印度阿旃陀石窟花鳥嫁接式圖像可能吸收了中印度秣菟羅藝術的表現形式。
浪花形花鳥嫁接式圖像似乎是花鳥嫁接式圖像的早期類型,最早出現在約5世紀佛像之上,后身造型接近于前述繁縟稠密型纏枝蔓草。這種圖像數量十分有限,流行于笈多時代和后笈多時代,而且已知實例只分布在中印度、西印度。
口銜花枝構成這種圖像的另一特征,可能接受了印度紀元前后的造型傳統。諸如中央邦桑奇第1塔(Sanchi Stupa 1)東門里面橫梁浮雕鳥雀口銜葡萄枝葉(圖9-1、9-2)以及該塔南門外面橫梁浮雕鳥雀口銜葡萄枝葉的表現(圖10),與浪花形花鳥嫁接式圖像表現大體相同。
20世紀初葉,日本大谷探險隊在新疆和田采集的一塊陶制建筑構件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1){1},就圖像所在部位推測當初可能是成對表現的,約為六七世紀遺物。鳥雀兩翼和尾羽表現為三條纏枝蔓草,蔓草呈S形延伸,結節處滋生兩三卷曲葉片,頭翎亦作卷草表現,表現形式比較接近前述鹿野苑佛像的裝飾紋樣。作為尾羽表現的三條纏枝蔓草卷曲方向各異,仿佛沒有特定規律的浪花一樣,類似于上述秣菟羅Jamalpur出土佛像所見花鳥嫁接式圖像,同屬于印度笈多造型系統。
3. 后身作漩渦形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花鳥嫁接式圖像,后身纏枝蔓草作比較規則漩渦形表現。基于所在載體和部位的不同,可以細分為對鳥、單鳥兩種配置形式,造型式樣沒有本質區別。
已知對鳥形式花鳥嫁接式圖像主要分布在東印度、西印度和南印度。較早實例見于東印度比哈爾邦菩提伽耶大塔基礎部位佛龕像座后笈多時代浮雕(圖12),一對鳥雀以中間花卉為間隔,各自回首反顧。后身纏枝蔓草作連續結節狀表現,造型寫實,蔓草的枝葉向一個方向卷曲成水渦形狀。這種蔓草形狀比較接近上述鹿野苑丹麥克塔浮雕紋樣,或許受到后者影響。約略同時期的阿旃陀第1窟前廊檐壁浮雕若干對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3),兩只鳥雀相向而立,或完全對稱,或姿態各異,后身蔓草卷曲成漩渦形,蔓草形狀接近上述鹿野苑佛像浮雕紋樣。南印度卡納塔克邦巴達米石窟(Badami Caves)為前期遮婁其王朝(early Chalukya Dynasty)偏早階段的遺跡,約六七世紀之際的印度教第1窟前廊天井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4),兩支鳥雀前身交疊構圖,巧妙地利用了角隅空間,后身蔓草形狀比較接近上述阿旃陀石窟實例,兩翼刻畫羽毛的做法又不同于后者。卡納塔克邦帕塔達卡爾印度教寺廟群(Pattadakal Temple)為前期遮婁其王朝偏晚階段印度教遺跡,約建造于8世紀上半葉,祠堂外壁龕門上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5),兩只鳥雀相對啄食花蕊,后身綿長的纏枝蔓草順柱頭垂下,蔓草形狀比較接近上述阿旃陀石窟實例,枝葉表現則顯得細碎。巴達米石窟與帕塔達卡爾寺廟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其鳥雀體形瘦削,形成南印度特征。
已知單鳥形式花鳥嫁接式圖像,一概分布在西印度和南印度。6 世紀前后阿旃陀第21、22窟柱頭側面半圓形區間,中心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6-1、16-2),造型與前述阿旃陀第1窟雙鳥形式花鳥嫁接式圖像一致。該圖像外圍兩圈聯珠紋樣之間刻畫雙層復瓣蓮花,蓮花來自印度固有的傳統表現,聯珠紋應由來于波斯薩珊造型因素。巴達米約六七世紀之際的印度教第2、3窟柱頭側面圓形區間,中心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7-1、17-2),鳥雀體形瘦削,亦呈現南印度特點,作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簡潔疏朗,則是個性化的表現,外圍裝飾一圈聯珠紋,應該也是受來自波斯薩珊藝術的影響。就阿旃陀石窟、巴達米石窟柱頭花鳥嫁接式圖像采用半圓形或圓形區間構圖,以及使用聯珠紋裝飾外圍的表現形式來說,這表明二者存在著某種內在的聯系,與其處在地域毗鄰的位置有關。
卡納塔克邦15世紀前后毗奢耶那伽羅王朝(Vijayanagara Dynasty)亨比遺跡(Hampy Site)東遺址群印度教寺廟的立柱,柱面方形區間上的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18-1、18-2、19-1、19-2),為此類圖像中時間最晚的實例,依然保持著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基本特征,與當地約6—8世紀巴達米石窟、帕塔達卡爾寺廟實例比較又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此二實例不再表現在圓形區間之中,畫面擴大且主體性增強,鳥雀作鴨形軀體,有別于以往的飛行類鳥雀,作為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變得粗壯且抽象。此二鳥雀口銜花枝表現,應是鳥雀真實情態的再現,難以說與近千年前中印度的同類表現存在何種聯系。
上述后身作漩渦形花鳥嫁接式圖像,系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基本造型,主要流行于笈多和后笈多時代的東印度、西印度和南印度地區,個別實例延續到15世紀前后。
4. 口銜串珠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花鳥嫁接式圖像以鳥雀口銜串珠為特征。基于所在載體和部位的不同,亦可以細分為對鳥、單鳥兩種配置形式。
較早的對鳥實例見于東印度比哈爾邦菩提伽耶大塔基礎部位佛龕像座后笈多時代浮雕(圖20),二鳥雀相向而立,口銜一條串珠的各端。后身纏枝蔓草分若干條作連續結節狀表現,各條蔓草尾端或成花蕾狀,或作漩渦形卷曲,藝術風格接近前述同一地點另一實例。東印度奧里薩邦拉特那吉利(Ratnagiri)佛寺遺址帕拉時代建筑構件浮雕(圖21),二鳥雀相向而立,口銜兩條并列組合串珠的各端,串珠下端墜飾花卉。后身纏枝蔓草分若干條作連續結節狀表現,各條蔓草尾端或秀出花蕾,或作漩渦形卷曲,與上述菩提伽耶實例造型意向相近,然蔓草葉片邊緣刻畫密集的卷曲紋樣,顯然繼承了鹿野苑佛像紋樣的傳統。奧里薩邦烏達雅吉利(Udayagiri)佛寺遺址帕拉時代小塔龕楣浮雕(圖22-1、22-2),二鳥雀在一小塔兩側相向而立,口銜一條串珠的各端。后身為繁縟稠密S形纏枝蔓草。此二奧里薩邦實例的鳥雀頸部束帶,束帶后端系一球狀飾物。單鳥實例僅見于巴達米第2窟柱頭浮雕(圖23),鳥雀作3/4側身表現,口銜串珠,兩翼左右張開,以稠密纏枝蔓草表現。
上述口銜串珠花鳥嫁接式圖像系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的變異造型,主要流行于后笈多時代和帕拉時代的東印度地區,南印度也見有個別實例。
鳥雀口銜串珠的做法不同于口銜花枝的自然行為,它是設計者的藝術行為,這種表現也不是印度的固有傳統,應來自波斯薩珊王朝文化。在薩珊王朝文化及其影響下的遺存中,鳥雀口銜串珠表現形式見于多種載體,成為一般化的藝術造型。諸如薩珊王朝后期的鎏金銀盤(圖24){1},里面中間圓圈之中鳥雀口銜串珠,串珠一端連綴花飾,另一端系綬帶。7世紀前后巴米揚第167窟壁畫聯珠圖像(圖25){2}[2],二鳥雀相背而立,回首反顧,口銜一條串珠的各端,其中一者頸部系綬帶。綬帶普遍流行于薩珊王朝摩崖浮雕君權神授圖像以及各種生活場景圖像中,是波斯薩珊時代廣泛認同的吉祥物象。毋庸諱言,上述印度鳥雀口銜串珠的表現形式吸收了波斯文化因素,柱頭側面半圓形或圓形聯珠紋樣自然也來自薩珊文化。奧里薩邦兩實例所見鳥雀頸部系帶并連綴飾物的做法,應該與薩珊文化中鳥雀頸部系綬帶的表現有所關聯。作為旁證資料,約五六世紀之際阿旃陀第17窟列柱側面繪制諸多聯珠紋樣(圖26),外圍借用了薩珊文化聯珠圈,圈內表現印度傳統的各種物象。再者,阿旃陀第1窟天井壁畫的波斯人畫面(圖27),一組6人,中間似王者端坐寶座上,手舉長杯,周圍5人或立或坐圍繞前者,6人頭戴氈帽,帽后系寶繒,為典型波斯人裝束,持物亦然。這是波斯文化影響印度的可靠證據。
由以上可見,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產生于笈多時代,主要流行于笈多時代和后笈多時代,少許實例延續到帕拉時代或更晚。就已知實例而言,尾羽作浪花形表現者分布在中印度和西印度,似乎還影響到新疆和田,尾羽作漩渦形表現者分布在東印度、西印度和南印度。在東印度、南印度還見有口銜串珠的花鳥嫁接式圖像,顯然是波斯薩珊文化影響下的產物。各種表現形式的南印度實例又帶有濃厚的地域性特征。
二中國花鳥嫁接式圖像
中國花鳥嫁接式圖像亦與笈多系纏枝蔓草伴生,基于細部造型的差異,可以分為后身作漩渦形或波浪形花鳥嫁接式圖像、口銜綬帶花鳥嫁接式圖像、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枝葉形花鳥嫁接式圖像四種表現形式。其鳥雀形體基本采用中國傳統的鳳凰造型,頭部類似公雞,尾羽更換為纏枝蔓草。
1. 笈多系纏枝卷草紋樣在中國的流行
中國流行的笈多系纏枝蔓草亦可細分為簡潔疏朗、繁縟稠密兩種表現形式,前者出現的時間早于后者,兩種形式長期并存。
簡潔疏朗型纏枝蔓草圖像在中原北方約流行于初唐高宗時期,分布在以西京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已知的三個實例均見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陪葬冢出土的葬具中,即禮泉煙霞新村唐顯慶四年(659)司徒尉遲敬德墓志蓋(圖28){1}[3]、禮泉昭陵唐龍朔三年(663)新城縣長公主墓石棺(圖29){2}[4]、禮泉西周村唐上元二年(675)右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墓志蓋(圖30){3}[5]。前者在纏枝莖干的每個結節處滋長一條枝葉,枝葉呈漩渦形卷曲,尾端秀出三個卷曲小葉片,造型簡潔流暢。后兩者在纏枝莖干的每個結節處滋長三條枝葉,各自呈漩渦形翻卷,相對于前者,表現得略為復雜。簡潔疏朗型纏枝蔓草表現大體與印度同種紋樣對應。
繁縟稠密型纏枝蔓草在中原北方約流行于武周、盛唐和中唐時期,主要見于關中。諸如咸陽楊陵區家和園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沙州刺史李無虧墓石門框(圖31){1}[6]、蒲城三合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讓皇帝李憲墓石槨立柱(圖32){2}[7],三原唐德宗李適崇陵華表裝飾(圖33)[8],在纏枝蔓草莖干的每個結節處滋長許多條枝葉,各條枝葉大多呈漩渦形朝一個方向旋轉,繁縟稠密,畫面幾乎沒有留下剩余空間。繁縟稠密型纏枝蔓草表現亦大體與印度同種紋樣對應。
上述實例中所見的纏枝蔓草圖像基本出自關中地區的石刻葬具,采用減地平雕附加線刻方式表現。兩種形式的纏枝蔓草實例各有比較一致的風格,墓主屬于皇室成員或有功之臣,可以推測由官府作坊基于相近粉本設計并完成。從關中地區兩個時段分別流行兩種纏枝蔓草的情況來看,印度笈多系兩種纏枝蔓草粉本可能先后兩次傳入中國。初唐高宗時期流行的簡潔疏朗型纏枝蔓草,似乎與唐太宗時期赴印求法僧玄奘回國以及外交使節王玄策第一、二次出使印度有關,而武周及其以后流行的繁縟稠密型纏枝蔓草,可能與高宗時期王玄策第三、四次出使印度以及武周時期赴印求法僧義凈歸國關聯。無論求法僧還是使節,返國的終點都是兩京,如此說來,在兩京地方率先出現并流行笈多系纏枝蔓草,也就自然而然了。
南方僅見于四川地區石窟造像,已知實例大多為盛唐、中唐之際的遺物,又多集中在成都周圍。典型實例如仁壽牛角寨唐天寶八載(749)道教石窟造像(圖34)、仁壽白銀罐石窟唐至德元載(756)造像龕(圖35)、眉山法寶寺中唐萬菩薩像龕(圖36),均屬于簡潔疏朗型纏枝蔓草。前兩者在纏枝蔓草莖干結節處滋長兩三條枝葉,枝葉尾端朝向一個方向呈漩渦形卷曲。后者纏枝蔓草的卷曲枝葉中間表現一朵花卉,類似于鹿野苑丹麥克塔纏枝蔓草的表現形式。這些實例的流行晚于兩京地區,又集中在四川文化的中心成都周圍,再結合其他造像因素考慮,應是兩京地區纏枝蔓草影響下的產物。
地處河西走廊的敦煌約初唐、盛唐之際開始流行笈多系纏枝蔓草,并盛行于盛唐、中唐時期。中國境內已知最西端的笈多系纏枝蔓草,見于庫車庫木吐喇約8世紀第16窟主室北壁壁畫觀無量壽經變邊緣裝飾(圖37)[9],該纏枝蔓草在每個區間每條枝葉分別卷曲,有別于印度諸多枝葉一并呈漩渦形卷曲表現,連同觀無量壽經變一起考慮,這可能是唐文化西傳帶來的造型因素。
2. 后身作漩渦形或波浪形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花鳥嫁接式圖像,后身以纏枝蔓草表現的尾羽部分,向后上方呈漩渦形卷曲成半圓狀,或呈波浪形橫向伸展。基于載體的不同,或成對表現或單身表現。根據纏枝蔓草整體形狀及枝葉細部表現的差異,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尾羽表現為漩渦形纏枝蔓草,有的鳥雀口銜花枝。首先,關中地區禮泉昭陵唐龍朔三年(663)新城縣長公主墓石門楣(圖38)[4]116、咸陽楊陵區家和園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沙州刺史李無虧墓石門楣(圖39)[6]、蒲城橋陵村唐開元十二年(724)惠莊太子李■墓石門楣(圖40){1}[10],均采用減地平雕附加線刻方式表現,藝術風格基本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前者作為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比較分散,似乎更接近傳統鳳凰的造型特征,反映了印度笈多系纏枝蔓草與中國鳳凰嫁接的原始形態。后兩者尾羽之纏枝蔓草緊密相連,卷曲成半圓狀,形成典型的唐代花鳥嫁接式圖像。上述葬具之所以能夠采用當時最先進的裝飾紋樣,與這些墓主擁有皇室成員或勛臣的身份不無關聯。
其次,約武周至盛唐八瓣葵花形銅鏡,如私人收藏的唐代銅鏡之一(圖41){2}[11]、私人收藏的唐代銅鏡之二(圖42){3}[12],以及西安東郊郭家灘出土武周至盛唐黃金飾品(圖43){4}[13]、正倉院藏武周至盛唐刺繡(圖44){5}[14]、正倉院藏武周至盛唐彩繪箱(圖45){6}[15],分屬不同種類的手工藝品,但表現的花鳥嫁接式圖像尾羽都是典型的漩渦形纏枝蔓草。其中,兩面私人藏鏡制作精良,可能系官府作坊制品,連同關中黃金飾品,應該都是當時有實力人家所有。后兩者則是日本遣唐使帶回的唐代物品,其后由光明皇后奉獻給東大寺{7},大概來自西京長安。這種情況表明,武周至盛唐時期花鳥嫁接式圖像已經普及開來,用作多種手工藝品的裝飾紋樣。這些手工藝品可能大多產于兩京地區,使用對象也基本限于貴族階層,或用作邦交禮物。
約6世紀初葉鄧縣墓出土的畫像磚浮雕王子喬吹笙引鳳圖像(圖46){1}[16],刻畫了一只纖秀的鳳凰口銜花枝乘風而來,是典型的秀骨清像審美思想影響下的產物。其鳳凰與唐代花鳥嫁接式圖像之鳥雀形體基本一致,尾羽作半圓狀翻卷,但還不是纏枝蔓草。基本可以確認,唐代花鳥嫁接式圖像是在傳入漢地的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圖式和意趣的影響下,將中國傳統鳳凰圖像與笈多系纏枝蔓草結合的結果,并沒有直接借用印度固有的圖像粉本。唐代詠鏡詩也明確提及了鏡背鏤畫雙鳳事情{2}[17],說明當時人們確實以鳳凰形體表現花鳥嫁接式圖像。該畫像磚鳳凰口銜花枝的做法似乎是在中國獨立產生的,還見于太原北齊武平二年(571)太尉徐顯秀墓石門{3}[18],這種表現可能成為初唐鳥雀口銜花枝造型的前身。
日本奈良出土約七八世紀之際鋪地方磚浮雕花鳥嫁接式圖像(圖47){1}[19],造型無異于關中地區武周至盛唐同類遺物,這是唐文化向日本傳播的典型例證。
第二組,尾羽表現為波浪形纏枝蔓草,或兩條或一條向后方伸展,由第一組圖像發展而來。諸如洛陽龍門奉先寺北崗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大智(義福)禪師碑(圖48){2}[20]、偃師杏園第2443號唐會昌三年(843)賀州刺史李郃墓出土銅鏡(圖49)[21]、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96窟背屏身光(圖50)[22],尾羽表現脫離了漩渦形纏枝蔓草的程式化造型,伸展自如,開始趨向于鳳凰尾羽的本來形態。之所以出現這樣情形,大概是因為紋樣設計者不再滿足于第一組那種尾羽作漩渦形纏枝蔓草表現,在保留以往花鳥嫁接式圖像基本面貌的前提下,使尾羽盡可能接近鳥雀的自然形態。
第三組,尾羽由從前的纏枝蔓草轉變為連續長葉片形, 向后方伸展,由第二組圖像發展而來。諸如成都前蜀光天元年(918)國王王建墓出土外重寶盝蓋銀平脫圖像(圖51){1}[23]、科爾沁左翼后旗吐爾基山遼墓出土鎏金銀壺(圖52-1、52-2){2}[24]、阿魯科爾沁旗遼會同四年(941)耶律羽之墓出土鏨刻鎏金銀盤(圖53){3}[25],與后者表現相近者還見于赤峰松山區遼應歷九年(959)贈衛國王駙馬墓出土鎏金銀纓罩{4}[26], 相對第二組圖像,作尾羽表現的每條葉片詳盡地刻畫葉脈,仿佛一根根的羽毛,呈現植物、羽毛混合形態,愈加接近鳳凰尾羽本來的面貌。
上述實例為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基本造型,尾羽表現由初盛唐時期的漩渦形纏枝蔓草,到盛中晚唐時期的波浪形纏枝蔓草,再到五代和遼宋早期的連續長葉片形,演化井然有序。
柬埔寨吳哥約12世紀末葉巴戎寺列柱浮雕(圖54){5},在圓圈中表現兩只鳳凰首尾相逐,共銜一條花枝,其構圖及母題并非東南亞或印度圖像所有,具有典型的中國花鳥圖像特征。兩只鳳凰尾羽一者作連環卷草形狀,另一者作連續葉片形狀,此系宋代圖像影響下的產物。
3. 口銜綬帶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花鳥嫁接式圖像以口銜綬帶為特征,無疑受到了波斯薩珊造型藝術的影響。鳳凰、纏枝卷草、綬帶融匯造型,意味著中國、印度、波斯三大文化因素交織在一起。
已知葬具僅見于萬榮皇甫村唐開元九年(721)駙馬都尉薛儆墓石門楣(圖55-1、55-2){1}[27],作為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呈波浪形,與上組同種表現者一致。還見于多面約武周至盛唐時期的八瓣葵花形銅鏡,諸如西安高樓村14號唐墓出土銅鏡(圖56){2}[28],以及洛陽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處所藏銅鏡,此諸銅鏡的外形及主題花鳥嫁接式圖像表現幾乎一致,作為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向后上方呈漩渦形卷曲成半圓狀, 與上組同種表現者別無二致。諸鏡的區別在于用于填充空白的花卉表現存在些許差異,表明此諸銅鏡在遵循共同圖像模式的同時,各自進行了細部改造。這些葬具和銅鏡發現于兩京周圍地區,可能都出自官府手工業作坊。
新疆吐木舒克Toqquz-sarai大寺院遺址B地點出土的柱子斷片(圖57){3}[29],在聯珠圓圈內表現鳥雀口銜綬帶,作為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向后上方呈漩渦形卷曲成半圓狀,與唐兩京地區花鳥嫁接式圖像造型近乎相同,應為七八世紀安西都護府統治時期的遺物。然而,在中原北方尚且沒有發現表現在聯珠圈內的花鳥嫁接式圖像,推測造型期間同時吸收了唐文化和波斯薩珊文化因素,薩珊因素可能來自中亞地區。
敦煌莫高窟五代第61窟天井邊飾(圖58)[30]鳥雀口銜結蝴蝶結的繩索,繩索尾端墜花飾,應由從前口銜綬帶的表現發展而來。尾羽由纏枝蔓草轉變為連續長葉片形,但依然保持著近似半圓狀的特征。
上述實例為花鳥嫁接式圖像的變異造型,中原地區主要流行于盛唐時期,唐朝文化勢力所及的西部邊遠地區也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
4. 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圖像包含人體上身、鳥雀兩足和兩翼以及纏枝蔓草后身,系人與花、鳥組合在一起的表現。人體頭部束發飾花或頂戴花冠,類似于菩薩、飛天造型,鳥雀兩足和纏枝蔓草后身部分與前述兩組花鳥嫁接式圖像一致。顯然,該造型就是在以往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基礎上,再嫁接人體的結果。其人形鳥或執物供養,或奏樂,或舞蹈,大體扮演著佛教天龍八部之樂舞神的角色。根據纏枝蔓草整體形狀及枝葉細部表現的差異,亦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尾羽表現為波浪形纏枝蔓草,但保留著漩渦形纏枝蔓草的半圓狀輪廓。實例如西安長安區龐留村唐開元二十五年(737)武惠妃墓石槨(圖59){1}[31]、蒲城三合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讓皇帝李憲墓石槨(圖60)[7]190、五島美術館藏武周至盛唐銅鏡(圖61){1}[19]155,前兩者出自關中地區皇室成員墓葬,暗示這種新出裝飾紋樣制作于官府作坊以及較早地服務于達官貴人的事實。后者頭冠系寶繒,身后系綬帶,則來源于波斯薩珊文化因素。
第二組,尾羽表現為波浪形纏枝蔓草,朝向后上方自由伸展,擺脫了半圓形狀的束縛。實例如安西榆林窟中唐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圖62)[32]、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58窟東壁金光明經變(圖63)[33]、敦煌莫高窟五代第61窟南壁阿彌陀經變(圖64)[30]123,均屬于河西走廊中晚唐遺跡,就表現形式來看,顯然來自唐兩京地區造型因素影響,實際其經變載體粉本,本來就源于兩京地區。
第三組,尾羽由從前的波浪形纏枝蔓草轉變為連續長葉片形。實例如南京禪眾寺五代前后舍利銀函(圖65){2}[34],其尾羽兼有葉片、翎毛特征,這是五代以來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共同特征,同時,該尾羽大體作半圓形狀,還殘留著盛唐漩渦形花鳥嫁接式圖像的痕跡。
上述實例為花鳥嫁接式圖像的另一種變異造型,流行于盛唐至五代前后,其尾羽變化一如花鳥嫁接式圖像基本造型。
那么,出現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的緣由何在?如上所見,第二、三組實例均與佛教有關,又多出現在以西方凈土經變為主的圖像之中,正是西方凈土經典中描述的迦陵頻伽之鳥{1},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然而,經典中沒有言及該鳥帶有人形特征,但說其妙音聲“若天若人”{2},大概因此記述而付諸造型。就這種圖像的佛教屬性推測,從理論上講其最初應出現在兩京地區的佛教寺院,也就是說當時可能存在比前述關中地區開元后期葬具更早的壁畫類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
中央邦桑奇第1塔北門外面(圖66),出現四身人鳥嫁接式圖像,手執花環禮拜佛塔,這是最初出現的人體上身與鳥雀后身組合圖像,從配置環境來看應作為天人表現,難以說就是迦陵頻伽造型。自此例公元1世紀人鳥嫁接式圖像出現以后,印度幾乎沒有發現后繼作品,是否能夠和中國盛唐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聯系起來,尚且不能遽下結論。
人鳥嫁接式圖像并非是印度特有的文化現象,也見于中國上古、中古神話傳說中。諸如戰國迄西漢相繼編纂成書的《山海經》記載,“東方句芒鳥身人面”{3}[35],安徽蕭縣出土東漢畫像石刻畫二人面鳥身像相對而立[36],表明早在東漢已經付諸造型。晉代葛洪記載千秋、萬歲亦作人首鳥身形象{4}[37],河南鄧縣出土約6世紀上半葉畫像磚刻畫“千秋、萬歲”圖像(圖67){5}[16]97,以及磁縣灣漳村北齊大墓墓道東西壁前部上方繪制分別作男女形貌的人首鳥身像[38],也應該是同類圖像,證實魏晉南北朝時期千秋、萬歲作為長生不老物象流行于社會。無論句芒,抑或千秋萬歲,此類基于中國神話傳說造型的圖像,作人首鳥身形象,推測兩者有共同的神話來源,只是名稱有別而已。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同于前述迦陵頻伽圖像所見人體上身與鳥雀后身嫁接式表現,似乎說明后者另有來源。
西安未央區井上村北周大象二年(580)涼州薩保史君墓石槨(圖68){1}[39],刻畫祆教祭祀作人體上身與鳥雀后身嫁接式表現,其原型見于中亞粟特人陶棺圖像,系粟特文化因素在漢文化地區的再現。這種圖像提供了中國迦陵頻伽另一來源的可能性。
據目前已知資料,中國最早的人體上身與鳥雀后身嫁接合成的迦陵頻伽圖像,見于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21窟主室后壁佛龕左側,以及該窟群初唐第329窟主室南壁阿彌陀經變中{2},但還未出現作纏枝蔓草形的尾羽造型,就文化的先進性和流動性而言,同時期唐兩京地區也應該存在這種圖像。那么,初唐所見迦陵頻伽繼承了印度紀元前后同種表現,還是與此前在中國流行的祆教人形鳥圖像關聯,不得而知,只是初唐迦陵頻伽造型更接近前者而已。推測在武周前后,至遲于盛唐前段,這種迦陵頻伽造型與纏枝蔓草結合起來,形成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
在中國佛教圖像之中還存在一身二頭的共命鳥圖像,這種特異造型來源于佛教經典{3},其出現時間則晚于迦陵頻伽,而且尾羽作纏枝蔓草表現,可能造型之初參考了當時業已形成的迦陵頻伽圖像。實例如榆林窟中唐第25窟南壁觀無量壽經變(圖69)[33],除一身二頭的特征外,無異于該窟同一鋪經變中迦陵頻伽。
如上所見,人與花鳥嫁接式圖像,推測系在花鳥嫁接式圖像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加上迦陵頻伽造型因素,從而形成的一種極具中國特色的圖像。
5. 枝葉形花鳥嫁接式圖像
這種花鳥嫁接式圖像,不僅鳥雀后身,連鳥雀前身也一并植物化。基于造型的微觀差異,現存實例可以細分為兩組。
第一組,利用形態變換的枝葉表現鳥雀形體。鳥雀之頭、兩足、兩翼與尾羽分別由一、二葉片組成,各個葉片通過枝莖連綴在一起,構成鳥雀形體輪廓。實例如蒲城三合村唐開元二十九年(741)讓皇帝李憲墓石槨(圖70-1、70-2)[7]178-179、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盛唐前后鎏金銀罐(圖71-1、71-2、71-3){1}[40],此類圖像稀少卻十分珍貴,由前者推定后者的年代大概不會超出盛唐界限。此二者鳥雀口銜花枝,花枝又繞鳥雀一周或半周,整體仿佛一朵團花,富麗堂皇。
第二組,利用枝葉并借助幾何形構圖表現鳥雀形體。實例僅見于正倉院藏武周至盛唐紫檀琵琶(圖72){1}[14]圖版131,在琵琶背面表現兩對口銜花枝花鳥嫁接式圖像,上方一對相向而飛,下方一對背向而飛。鳥雀之頭作一葉片狀,兩翼作規整扇形,頭與兩翼各部位以不同顏色相間排列,以示多彩的羽毛。尾羽表現為三列綿長而柔軟的枝葉,葉間飾以花朵,顯然意在模仿鳳凰造型。
枝葉形花鳥嫁接式圖像,脫胎于一般化花鳥嫁接式圖像,又超出以往程式化的設計邏輯,藝術構思幾近極致,可謂裝飾紋樣史上一項偉大創舉。
如上所見,中國花鳥嫁接式圖像以印度同類圖像為基礎進行了中國化改造,并獲得長足發展。后身作漩渦形花鳥嫁接式圖像產生于初唐高宗時期,武周至盛唐時期獲得高度發展,該圖像最接近印度祖形。后身作波浪形花鳥嫁接式圖像從前者發展而來,出現于盛唐而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時期。五代前后,花鳥嫁接式圖像尾羽由從前的纏枝蔓草轉變為連續長葉片形,并延續到遼宋早期。口銜綬帶花鳥嫁接式圖像已知實例僅見于盛唐時期,在上述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吸收波斯文化因素形成。人與鳥花嫁接式圖像產生于盛唐時期,一直延續到遼宋早期,其尾羽的時間變化一如上述基本造型,系典型的中國化花鳥嫁接式圖像。枝葉形花鳥嫁接式圖像已知實例僅流行于盛唐時期,將印度笈多王朝以來花鳥嫁接式圖像造型推向極致,再次見證了大唐文化的創造力和生命力。
綜上所述,花鳥嫁接式圖像創始于印度笈多時代,后笈多時代與帕拉時代延續發展,波及印度河流域之外的印度大部版圖。印度先后出現并流行后身作浪花形、漩渦形花鳥嫁接式圖像以及口銜串珠花鳥嫁接式圖像。初唐高宗前后,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粉本傳入中國,關中地區率先利用傳統的鳳凰圖像改造為中國化形式,武周至盛唐時期最為流行,一直延續到五代前后,唐兩京所在的中原地區始終是中心發展區域。中國花鳥嫁接式圖像基本造型中作為尾羽表現的纏枝蔓草由漩渦形、波浪形到連續長葉片形變化有序,還流行變異造型的口銜綬帶、人與花鳥嫁接以及枝葉形花鳥嫁接式圖像,極大地豐富了此類圖像的藝術內涵,超越了印度花鳥嫁接式圖像的發展規模和程度。同源而不同流的花鳥嫁接式圖像已經成為中印文化史上的雙璧。
本稿未注明出處的圖片由筆者實地拍攝。
■
參考文獻:
[1]肥塚隆,宮治昭.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第13巻:インド(1)[M].東京:小學館,2000:189。
[2]樋口隆康.バーミヤーン:京都大學中央アジア學術調査報告:第1巻[M].京都:同朋舍,1983:図版5.
[3]昭陵文物管理所.唐尉遲敬德墓發掘簡報[J].文物,1974(9).
[4]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陜西歷史博物館,禮泉縣昭陵博物館.新城縣長公主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30.
[5]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禮泉縣昭陵文管所.唐阿史那忠墓發掘簡報[J].考古,1977(2).
[6]王團戰.大唐沙州刺史李無虧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唐代墓志[J].考古與文物,2004(1).
[7]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憲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190.
[8]吳山.中國歷代裝飾紋樣:3: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169.
[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庫車縣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學考古系.中國石窟:庫木吐喇石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圖版193.
[10]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惠莊太子李■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40.
[11]王綱懷,孫克讓.唐代銅鏡與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37.
[12]浙江省博物館.古鏡今照:中國銅鏡研究會成員藏鏡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圖版209.
[13]東京國立博物館.宮廷の栄華:唐の女帝·則天武后とその時代展[M].東京:NHKプロモーション,1998:図版47-2.
[14]正倉院事務所.正倉院寶物:南倉[M].増補改訂.東京:朝日新聞社,1989: 図版167.
[15]正倉院事務所.正倉院寶物:中倉[M].増補改訂.東京:朝日新聞社,1988:図版73.
[16]羅宗真.魏晉南北朝文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0:97.
[17]全唐詩:卷298[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8]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太原北齊徐顯秀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3(10).
[19]西遊記のシルクロード:三蔵法師の道[M].東京:朝日新聞社,1999:217.
[20]趙力光.西安碑林名碑精粹:大智禪師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
[2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偃師杏園唐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15.
[22]梅林.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八五窟附一九六窟(晚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圖版100.
[23]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掘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4:73.
[24]高延青.內蒙古珍寶:金銀器[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圖版155.
[25]深圳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院.契丹風韻:內蒙古遼代文物珍品展[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62.
[26]于建設.赤峰金銀器[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102.
[27]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代薛儆墓發掘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6,圖版14-2.
[28]杭德州,等.西安高樓村唐代墓葬清理簡報[J].文物參考資料,1955(7).
[29]東京國立博物館.シルクロード大美術展[M].東京:読売新聞社,1996:90.
[30]趙聲良.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六一窟(五代)[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5:46.
[31]楊瑾.唐武惠妃墓石槨紋飾中的外來因素初探[J].四川文物,2013(3).
[32]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五窟附一五窟(中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圖版112.
[33]劉永增.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八窟(中唐)[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8:圖版183.
[34]張道一.中國紋樣大系:3:隋唐五代卷[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3:521.
[35]袁珂.山海經校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12.
[36]馮其庸,劉輝.漢畫解讀[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98.
[37]王明.抱樸子內篇校釋[M].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47.
[3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64.
[39]西安市文物考古所.西安北周涼州薩寶史君墓發掘報告[J].文物,2005(3).
[40]陜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遺寶精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69-274.
①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320—550)在四五世紀之際達到鼎盛,領有南印度以外的印度大部分版圖。后笈多時代(550—750)印度基本處于四分五裂狀態,期間只有戒日王建立的曷利沙王朝(Harsha Dynasty,612—647)短暫統一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
② 帕拉王朝(Pala Dynasty,750—1199)統治區域局限于印度東北部的在比哈爾邦、孟加拉邦和奧利薩邦,曾于9世紀上半葉、11世紀上半葉兩度強盛,那時擁有印度北部更多地方。
③ 日本學者安藤佳香在研究笈多式纏枝花卉過程中,順便提及花鳥嫁接式圖像(稱之為“鳥化生”),并沒有關注這種圖像的發展過程,其研究重心為印度和日本,有關中國花鳥嫁接式圖像著墨尤少。(安藤佳香《佛教荘厳の研究·グプタ式唐草の東伝》,中央公論美術出版,2003年。)
④ 笈多系纏枝蓮花紋樣早于纏枝蔓草紋樣傳入中國,海路為主要傳播途徑,于南北朝晚期、隋代盛行一時。
⑤ 該像高160厘米,鹿野苑考古博物館藏。
{1} 該像通高220厘米,秣菟羅考古博物館藏。
{1}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1} 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2} 喀布爾博物館藏。
{1} 尉遲敬德于唐顯慶三年(658)亡歿,顯慶四年(659)陪葬昭陵,1971年、1972年發掘。
{2} 新城縣長公主系唐太宗李世民第21女,唐龍朔三年(663)亡歿,以皇后禮節葬于昭陵之旁,1994年、1995年發掘。
{3} 阿史那忠唐上元二年(675)亡歿于洛陽,同年遷葬昭陵,1972年發掘。
{1} 墓主于武周延載元年(694)亡歿于沙州,武周萬歲登封元年(696)入葬,2002年發掘。
{2} 李憲系唐睿宗李旦長子,唐開元二十九年(741)亡歿,號墓惠陵,2000年發掘。
{1} 李■系唐睿宗次子,唐開元十二年(724)亡歿,陪葬唐睿宗李旦橋陵,1995年、1996年發掘。
{2} 直徑27.8厘米,李經謀藏。
{3} 直徑22.2厘米,狄秀斌藏。
{4} 西安博物院藏。
{5} 高約40厘米。
{6} 長60.7厘米,寬46.5厘米。
{7} 正倉院為奈良時代(710—794)東大寺的倉庫。奈良天平勝寶八年(756),光明皇后將已故圣武天皇當年的愛物630余件,捐獻給天皇當年建造的東大寺本尊盧舍那佛,隨后安置在正倉院中,其后又五次奉獻。
{1} 長38厘米,寬19厘米(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鄧縣彩色畫像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58年)。該墓出土的另一塊畫像磚上,刻畫相同鳥雀圖像,榜題“鳳凰”(見《鄧縣彩色畫像磚墓》第30頁圖39)。
{2} 中晚唐詩人王建《老婦嘆鏡》詩:“嫁時明鏡老猶在,黃金鏤畫雙鳳背,憶昔咸陽初買來,燈前自繡芙蓉帶。”
{3} 徐顯秀北齊武平二年(571)亡歿于晉陽(今太原),同年入葬。
{1} 邊長40厘米,奈良南法華寺藏。
{2} 大智禪師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亡歿,碑銘云“遷神于龍門奉先寺之北岡”,由知碑石原在洛陽龍門。石碑高202厘米,寬112厘米,西安碑林藏。
{1} 前蜀國王王建薨于光天元年(918),同年葬于成都,1942年、1943年發掘。
{2} 高16.4厘米,2003年出土,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3} 口徑18.4厘米,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4} 頂徑9厘米。
{5} 巴戎寺位于柬埔寨吳哥王國吳哥城中心,為12世紀末葉前后國王闍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Ⅶ)所建,系佛教、印度教混合寺院。
{1} 薛儆系唐睿宗李旦第八女之婿,開元八年(720)亡歿,開元九年(721)入葬,1994年發掘。
{2}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3} 高23厘米,寬20.5厘米,巴黎吉美博物館藏。
{1} 唐玄宗妻武惠妃(貞順皇后)于開元二十五年(737)亡歿,入葬敬陵,石槨于2005年被盜掘出土,之后經香港倒賣美國,2010年追索回國后入藏陜西歷史博物館。2007年陜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搶救發掘敬陵,其中出土有“貞順”字樣哀冊。
{1} 直徑29.4厘米,東京五島美術館藏。
{2} 高12.4厘米,寬8厘米,側寬9.7厘米,1960年鎮江甘露寺鐵塔塔基出土,鎮江市博物館藏。
{1} 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大正藏》第12冊第347頁上):“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中略)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2} (北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大正藏》第17冊第403頁中)卷68:“迦陵頻伽鳥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
{3} (西漢)劉歆校勘《山海經》卷9《海外東經》:“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4} (晉)葛洪《抱樸子內篇》卷3《對俗》:“千秋之鳥,萬歲之禽,皆人面而鳥身,壽亦如其名。”
{5} 其“萬歲”圖像獸首鳥身,與《抱樸子內篇》記述有所出入。
{1} 涼州薩保史君為中亞史國人,北周大象元年(579)亡歿,大象二年(580)合葬入土,2003年發掘。
{2} 梁尉英編著《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三二一、三二九、三三五窟(初唐)》第46頁圖版13、第132頁圖版100,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3} 吉迦夜、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第464頁上)卷3:“昔雪山中,有鳥名為共命,一身二頭。”
{1} 通高24厘米,1970年出土,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1} 長89.7厘米。
收稿日期:2014-03-25
作者簡介:李靜杰(1963—),男,河北省平泉縣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佛教物質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