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恒
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問世于1813年,距今已經整整200年。這部小說因其愛情婚姻的永恒主題、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和幽默反諷的語言風格深受讀者喜愛,成為英國文學史上長盛不衰的經典之作。在小說的結尾,聰慧活潑的伊麗莎白與深情可敬的達西終于消除了誤會,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小說至此戛然而止,這不禁使意猶未盡的簡迷們浮想聯翩,伊麗莎白在彭伯里莊園過得開心嗎?二人的婚后生活又會遇到哪些挑戰呢?兩個世紀以來,無數作家嘗試著來填補這一空白,但這些作品的構思基本上大同小異,缺乏新意。直至2011年,英國偵探小說家P.D.詹姆斯出版的《死亡來到彭伯里》獨辟蹊徑,用謀殺和推理的故事情節為愛情小說續篇,令人耳目一新。
續寫經典
P.D.詹姆斯是英國當代最著名的推理小說女作家,被尊稱為“推理小說第一夫人”。她迄今為止共出版了20部作品,其所塑造的亞當·達格利什探長是英國民眾最為喜愛的偵探形象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詹姆斯還是一位鐵桿的簡迷。在完成最后一部達格利什系列小說《自費病人》之后,年逾九旬的她決定要輕松一下,完成自己多年來的夙愿:“我想把我的兩股熱情——寫偵探小說和讀簡·奧斯汀——聚合到一起,如果能重溫《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同時撰寫一部原創、有趣、不可思議的探案故事一定會非常有趣。”
小說的背景設置在伊麗莎白與達西婚后的第六年,此時夫妻二人依然恩愛無限、琴瑟和諧,兩個兒子的降生更為他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彭伯里莊園在伊麗莎白的精心操持下井井有條。一切都顯得那么溫馨美好——直到一年一度的安妮夫人舞會前夜,一輛頂著風雨疾馳進莊園的馬車打破了彭伯里的寧靜。這位不速之客原來是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現在的維克漢姆太太。驚恐萬狀的她一下車便尖厲地叫喊“維克漢姆死了!”達西立刻帶人前去搜尋,最終在莊園外的小樹林里發現了酩酊大醉、渾身是血的維克漢姆和他的好朋友丹尼的尸體。誰是殺害丹尼上尉的真正兇手?是劣跡斑斑的維克漢姆還是另有其人?這場突如其來的謀殺案使恬靜舒適的彭伯里莊園頓時籠罩在一片恐怖而沉重的氣氛中。
表面上看,《死亡來到彭伯里》是一部典型的懸疑推理小說,然而詹姆斯并沒有將懸疑恐怖的因素與《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情節簡單地拼湊在一起,而是在設置層層懸念的基礎上,努力挖掘人物的靈魂深處。小說中的人物不僅僅是游戲中的一枚枚棋子,還是具有復雜性格和道德思考的人。這一點在主人公達西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堅守責任的達西
在《死亡來到彭伯里》這部續篇中,達西一改往日孤傲冷峻、特立獨行的形象,變得憂郁和自省,他經常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對往事的追憶和復雜的內心糾葛中,難以自拔。達西深愛著伊麗莎白,這一點毫無疑問,但是他總是時不時會提醒自己,他的婚姻違背了自幼灌輸給他的行為準則,違背了父母記憶中信念,違背了他的階級和財富賦予他的責任,這種想法令他開始懷疑自我,顯得心事重重。緊接著,小樹林里的兇案使他的內心再起波瀾。案發當晚,維克漢姆與妻子迪莉婭、好友丹尼同乘一輛馬車趕往彭伯里莊園,途經莊園邊的小樹林時,維克漢姆和丹尼起了爭執,丹尼一氣之下跳下馬車,朝樹林深處走去。維克漢姆連忙下車追趕,兩人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中。過了大約一刻鐘,停留在原地的莉迪亞和車夫突然聽到樹林中傳來幾聲槍響。驚慌失措的莉迪亞以為丈夫已慘遭不測,急忙命令車夫駕車去彭伯里莊園求救。待達西一行人趕到小樹林時,發現悲痛欲絕的維克漢姆正俯在丹尼的尸體上,嘴里還喃喃自語道:“我殺了他!我殺了他!是我的錯。”
面對眼前的這一幕,達西的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他對維克漢姆恨之入骨,他無法忘記是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覬覦達西家族的財產,慫恿自己的親妹妹喬治安娜與其私奔;是這個卑劣齷齪的家伙在伊麗莎白耳邊詆毀達西的名譽,險些破壞了二人的美滿姻緣;是這個好色輕浮的浪蕩子攜伊麗莎白的妹妹莉迪亞離家出走,險些令班奈特一家身敗名裂。他憎惡維克漢姆,甚至不愿意提及這個名字,彭伯里莊園的任何社交活動都不會見到他的身影。但另一方面,無論達西多么討厭維克漢姆,敏銳的直覺和周密的推理使他相信維克漢姆絕不可能是殺人兇手。19世紀初的刑偵手段極為有限,法醫連嫌犯身上的血跡都無法辨認源自何人,更不用說利用指紋或DNA等來鑒別兇手了。因此案件的審判只能依賴目擊者的證詞和陪審團的感性判斷。然而,從現場看,一切不利因素都指向維克漢姆:他是案發現場唯一與受害者在一起的人;之前他與丹尼發生了口角,有明顯的作案動機;在趕來搜尋的眾人面前,他還親口承認是自己殺害了丹尼。加之他在當地早已名聲掃地,在無法找到其他嫌疑人的情況下,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把他認定為兇手。
一審結束后,陪審團認為維克漢姆有罪。在這種情況下,達西依然力挺維克漢姆,為了使他不會含冤而死,達西四處奔走,聘請最好的律師為他辯護,并在二審的法庭上盡力與法官和原告律師周旋。達西既要保護妹妹和妻子家人的聲譽,避免談及拒絕維克漢姆進入彭伯里莊園的原因,又要將證詞引向有利于維克漢姆的方面,可謂煞費苦心。
在整個事件的調查過程中,達西的內心一直處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每次看到維克漢姆,達西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之前的種種劣行,想到他對自己家人造成的傷害,想到他給自己家族帶來的恥辱,他甚至希望兇案中死去的人是維克漢姆,這樣他和他的家人就會擺脫掉這個夢魘般的人物。他也曾猶豫過是否要幫助維克漢姆這樣一個惡棍,但他隨即打消了退縮的念頭,畢竟維克漢姆是伊麗莎白妹妹的丈夫,也是自己的妹夫,是達西家族的一員,而且在這個謀殺案中,他的確是無辜的。最終,道德的良知和家庭的責任感占了上風,指引達西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追求簡單自由生活的老達西
圍繞著“責任”這一主題,詹姆斯在小說中還富有創意地塑造了一個新的人物形象——達西的曾祖父喬治·達西。這是一位被人們認為脾氣古怪的老人,他不愿意做莊園主,喜歡過簡單自由的生活。于是他在小樹林里蓋了一座木屋,帶著他唯一的伙伴——愛犬“士兵”在林中獨自生活,遠離世事的紛擾,讀書沉思,自得其樂。在喬治60歲的時候,士兵得了重病,在痛苦中無助地呻吟。喬治毅然拔出手槍,射死了士兵,然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臨死前,他留下一張字條,希望能夠和愛犬士兵一起葬在小樹林里。但是達西的家人認為這樣做是家族的恥辱,他們違背了老人的意愿,把他葬在家族的墓地,而把士兵孤零零地埋在樹林里。從此,達西家族以史為鑒,從小就給下一代灌輸身為貴族所應承擔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達西在童年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在小說中,兩個達西,面對人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一個堅守地位與財富而為責任所累,一個放棄富貴與名利因而無拘無束。這是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詹姆斯對待財富與責任的看法呢?
小人物的光榮與夢想
與原著中的眾多人物相對照,詹姆斯對維克漢姆個人命運的重新書寫引發了人們對其生存境遇的深層思考,體現了她對小人物的關注和同情。
在續篇中,維克漢姆出場的身份是小樹林兇殺案的重要嫌疑人,在案件的調查過程中,他一直被羈押在獄。作者并沒有給維克漢姆太多的話語權,即使是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護,他的證詞也飽受質疑,過去不光彩的歷史和現今困窘的生活,使人們對他的態度更多的是鄙視和懷疑。很少有人了解他婚后的生活,只有菲茨威廉上校對他這幾年的經歷略知一二。與迪莉婭結婚后,維克漢姆參加了1798年英軍鎮壓愛爾蘭叛亂的戰役,在戰斗中,他表現得英勇頑強,并獲得了一枚勛章。然而民族英雄的光環并沒有給維克漢姆帶來他所渴望的財富與地位,幾次應聘到手的職位沒干多久就丟掉了,缺乏足夠的經濟來源,加之花錢大手大腳,維克漢姆和迪莉婭的生活居無定所,時常要靠親戚朋友的資助和救濟。在小說的前半部分,維克漢姆給人們留下的依然是一個卑劣輕浮、無所事事的浪蕩子形象,戰場上的英雄壯舉非但沒能改變人們對他的看法,反而增加了他謀殺丹尼上尉的嫌疑。兩次審判的結果,法院均裁定維克漢姆有罪,若不是關鍵時刻小比德韋爾(此案的真正兇手)的懺悔書被及時提交給二審法官,可憐的維克漢姆恐怕就得唱竇娥冤了。兇案最終真相大白,維克漢姆被還以清白無罪釋放。之后他找到了達西,詳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在二人的談話中,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其實維克漢姆并不是一個始亂終棄、十惡不赦的惡棍,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渴望出人頭地,但是低微的家庭出身決定了他即使儀表堂堂、才華出眾也無法獲得像達西一樣的地位和財富,這種身份的跨越在當時的英國社會是難以實現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娶一個名門望族的小姐,通過婚姻關系一步登天。野心勃勃的維克漢姆選擇了后者,并在這條看似便捷卻又充滿邪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致使自己聲名狼藉。試想如果維克漢姆也擁有達西一樣顯赫的家世,上流社會的達官顯貴們定會對他另眼相看,巴不得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自然也就不會生出這許多事端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說是森嚴的等級關系和勢利的社會觀念葬送了維克漢姆的前程,在這樣一個以權勢和財富來衡量人的社會里,他是不會有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和野心的。因此,在小說的結尾,詹姆斯給維克漢姆的未來指出了一條光明的道路——移居美洲新大陸。也許只有在那樣一片自由平等的土地上,維克漢姆才能夠大顯身手,憑借個人的奮斗創造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
作為一名忠實的粉絲,詹姆斯對簡·奧斯汀充滿了深深的敬意,盡管《死亡來到彭伯里》在情節構思和人物刻畫上與原著大相徑庭,但是小說的語言恬靜清新,節奏和緩,時而穿插著溫和的反諷,大有昔日簡·奧斯汀的風范。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浪博恩的班奈特夫婦把五個女兒中的四個都嫁了出去,真是幸運,這已經得到了麥里屯女性居民的普遍認同。”這句話不禁使人們立刻想到了《傲慢與偏見》開篇的經典語錄“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略帶模仿痕跡的俏皮語言令人閱讀起來格外親切,感覺似乎是在簡·奧斯汀的引領下又重新回到了19世紀初的英國田園生活。
當然,作為《傲慢與偏見》的續篇,小說中仍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詹姆斯對原著中最令人喜愛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的刻畫略顯呆板。在小說中,婚后的伊麗莎白似乎少了些睿智與爽朗,多了些穩重與矜持,她表現得溫柔賢惠、體貼周全,總是在默默地支持著丈夫達西,很少主動發表自己的觀點,令簡迷們不免有些失望。不知是詹姆斯認為兇殺案是需要男人處理的事情,女人應該避而遠之,還是她更偏愛小說中的男主人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