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匯
【摘要】在衡量系統風險時,納入金融網絡結構因素,文章簡要探討了以金融網絡模型為基礎的風險擴散機制,綜合評測了我國主要銀行系統重要性,同時進一步分析了對機構系統重要性的影響原因。
【關鍵詞】網絡模型 系統風險 政策
一、金融網絡中的系統風險度量:系統風險曲線
(一)宏觀審慎政策下的系統風險
整個金融體系有可能完全或部分失去功能會引發系統風險,一般情況下,系統風險表現為金融系統受到內部傳染效應或者外部共同沖擊的影響,產生的大面積金融機構倒閉狀態。金融系統的穩定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生著改變,整個金融系統在任意時間點上,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喪失的可能。若整個金融系統在t時刻的狀態為st,系統狀態穩定,損失率是0%,與其相反的cl為全危機狀態,該狀態下系統的損失率則是100%。T時刻內,雖存在金融體系st變化為cl的概率,但概率較低。整個金融體系可能無法發揮功能的狀態又稱之為轉變的概率,將其定義成系統在t時刻的風險,用Pt表示,公式如下:Pt=P(st→c2|θ2),θt包括t時刻之前、及t時刻的信息。全系統的損失水平與系統風險變化正向相關,在此,我們將代表其他因素的Xt及代表系統損失率的losst帶入公式中:Pt=P(st→c2|θ2)=f(losst,Xt),可以看出,影響Pt的主要因素是losst在一定的范圍內,f(·)對losst的偏導數>0。在任意給定臨界條件下,金融危機或金融穩定的離散變量可作為相應的概率或損失。
(二)網絡環境下的系統風險
很多因素都會引發系統風險,而該風險主要源于:第一,源于某一類機構風險誘發傳染效應,進而喪失了整個系統功能;第二,如經濟周期波動等金融體系外沖擊造成的系統功能喪失與全系統波動。從本質上來看,2種系統風險誘因體現了整個系統網絡結構穩定性以及金融體系對抗外在風險的性質。在引發系統風險過程中,體現出兩者共同作用、互相放大、互相誘發的特點。系統外部風險包括如資產價格波動、經濟周期變化等共同沖擊。單一金融機構在金融網絡中的行為會因關聯的機構之間關系而影響到其他機構,這時,會不斷放大系統損失。
(三)系統風險曲線
在任意時點上,針對傳染誘因沖擊的不同,可獲得與之相對應的系統損失率水平。如果在某一時點上獲取傳染效應的沖擊,就形成系統損失率與沖擊強度的關系曲線,如圖1所示。圖中曲線中,系統損失率為縱坐標,而沖擊的強度變化由曲線橫坐標描述,系統風險曲線方程如下:lossn,t=g(contagion-shockn,t),系統總損失率伴隨增加的違約機構數量不斷升高,網絡內所有機構均處于違約條件,那么系統會徹底損失。不同的曲線與不同的金融網絡結構相對應。系統風險曲線上的沒一點都對應不同的銀行倒閉數量。實際金融系統的運行過程中,發生極端事件的概率十分有限,如危機等。通過系統風險曲線,可分析每個時間點風險。
二、系統風險的成本分擔
基于系統風險曲線,分析金融機構系統重要性。系統風險在無共同沖擊環境下,由網絡傳染效應程度決定。針對任意機構,有兩種情況的外部性影響,第一,由其他機構引發風險事件,但相互聯系的機構對傳遞與擴散風險的效果產生了影響,與此同時造成系統損失。
(一)對“直接貢獻”的衡量
按照金融網絡模型思路,以金融網絡結構來看整個金融系統,在金融網絡中,資金聯系存在于機構之間,包括資金的流出與流入。在一定時間內,整個金融體系也具備資金融通作用,既有機構作為資金融入方,也有機構作為資金的融出方。
(二)對“間接參與貢獻的”的度量
擴散、傳遞系統風險的過程中所發揮的減緩或推動作用體現出機構行為的外部效應。如果某機構加入,在系統內風險事件可能擴散的范圍更為廣泛,且損失也相應加大。在金融系統內可以直接應用夏普利值方法,因為在系統風險的生成過程中,系統內所有個體正處在合作狀態,機構為系統風險都有著各自的貢獻。應用夏普利值方法的關鍵在于設定特征函數,在整個金融網絡任意子集中,該特征函數得到普遍適用。系統可按照直接貢獻衡量進行設定,如果金融網絡中包括的銀行有n家,那么在n家銀行的所有2n個子集中,特征函數均為有效的。
三、銀行間支付結算數據的實證
在運行的金融體系中,最具敏感和直接的反映就是支付結算數據,支付系統銀行間支付數據包括銀行間支票影像系統交易數據、銀行間小額支付結算數據、銀行間大額支付結算數據。在任意時點上,為了將外部沖擊強度變化有效反映出來,所以增加違約銀行的數量,并對每一對應沖擊條件下的系統損失率進行分別計算。經過N次隨機抽樣,對系統損失平均值展開計算,可獲得系統風險曲線,該曲線與t時刻相對應。要衡量直接貢獻,以金融網絡模型為基礎,對網絡交易總規模中每一銀行違約所帶來的全系統損失比進行計算。在此,文章采用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的支付網絡數據,沖擊測試幾家銀行的違約風險,如表1所示。
表1 銀行系統風險貢獻
銀行參與后,風險曲線之間差別使得系統風險變化,可以說,因銀行的參與,減少或增加了系統風險。從對各銀行系統重要性水平因素的影響來看,機構自身參與金融活動程度及流動性情況都是決定銀行系統重要行水平的因素。如果金融機構可替代性越強、關聯性越小、且流動性杠桿越低,那么系統風險貢獻也就相應地越低,每家銀行在不同的時點上,貢獻系統風險總和并非與總體系統風險水平相等。
四、結語
系統風險曲線將原有衡量系統風險方法的缺陷有效彌補,間接參與和直接影響兩個方面體現了機構對整個系統的影響,而間接參與和直接貢獻也是系統重要性水平的兩個部分,在對金融機構系統重要性水平的影響上體現出網絡關聯的作用機制。本文對以金融網絡模型為基礎的風險擴散機制進行簡要探討,綜合評測了我國主要銀行系統重要性。
參考文獻
[1]吳衛星,張琳琬,顏建曄.金融系統風險的成因、傳導機制和度量:一個綜述[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4(15).
[2]陳守東,王妍.我國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金融風險評估——基于極端分位數回歸技術的風險度量[J].中國管理科學,2014(8).
[3]李成,張煒,匡樺.監管機構間博弈的金融監管非均衡與系統風險研究[J].財經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