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確市場定位,提高市場競爭力
隨著榆林經濟的迅速發展,金融領域的市場競爭態勢變得越來越激烈,這包括傳統的商業銀行競爭、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競爭、民營金融機構的競爭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外資金融機構的競爭。為了能夠在激烈的市場金融中取得立足之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必須明確區域發展定位、業務發展定位、客戶發展定位,避開其他商業銀行的競爭優勢,堅持立足“三農”政策導向,堅持三農、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與其他商業銀行進行差異化競爭,有效緩解農民貸款難、涉農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制約農村和縣域經濟發展的難題。
縱觀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近年來的發展路程,發現其成功的奧秘在于緊緊抓住市場機會,提供高效率、門檻低、手續簡便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發揮了其他銀行不具有的靈活、“短平快”的優勢。在轉型和改革過程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在風險可控和有利業務發展的基礎上,繼續發揮并擴大這種競爭優勢。此外,除了提供傳統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還應轉變發展模式在金融工具、服務方式及經營范圍上根據“三農”需求進行創新,提供包括現代化的支付結算、資產管理、證券化、個人理財等多種多樣的產品和服務,以適應新農村建設對結算、票據流通、資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務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從而提升經營水平,提高市場競爭力。
二、改變單一產業結構,均衡南北發展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近年來的高速發展,得益于榆林市得天獨厚的能源優勢,然而,榆林市經濟發展雖然較快,發展速度領先于西部其他各城市,但總體上仍處于欠發達地區,大型優質客戶資源匱乏、體制性阻礙和信用缺失問題仍然存在。特別是榆林過于單一能源經濟發展倚重模式,不僅增加了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風險,也為當地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資產質量帶來了隱患。由于經濟產業結構單一,信貸資金通過民間融資渠道普遍投入了具有高利潤的能源行業,一旦遇到經濟波動或行業周期調整,尤其是能源化工企業在生產經營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將會對信貸資金安全性造成很大影響。此外,能源經濟與一、三產業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使得以服務“三農”為主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道路充滿不確定性。
結合近幾年榆林地域和產業發展的特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因地制宜利用好所在區域優勢和抓住榆林市調整經濟結構的機會,加大對相關產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以此為契機加快發展轉型。北部6縣能源豐富,經濟金融發展較快,農合機構改革比較深入(4家農商行和2家農合行全部集中在此區域),應抓住榆林市發展能源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機會,立足能源化工產業、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支持新能源、裝備制造業、物流產業的發展;南部6縣應根據特有的農業資源優勢,加大對羊、棗、薯、小雜糧等六大特色產業、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建設等相關產業的信貸支持,以此為契機加快改制的步伐。在此基礎上,形成北6縣重點支持能源化工經濟,南6縣支持現代特色農業,南北均衡發展的有各自特色的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三、放開農村金融市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國家一度推行的農村金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農信社在農村市場上處于壟斷地位,導致農村金融市場效率低下并使其喪失改革的動力。隨著農村經濟的整體回升,相當多的地區居民已經擺脫了完全依賴土地生存的方式,但除了少數具備抵押、擔保條件的較具規模的農村企業可得到商業銀行的貸款外,大部分農戶及小企業貸款還是依靠農村信用社。放開農村金融市場,建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孵化器,在農村組建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鼓勵外資銀行入股農合機構,在形成良性競爭的同時,分擔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獨力支農的重擔。目前,榆林市已經批準成立了66家小額貸款公司和一家村鎮銀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鎮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環境,但還應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資進入農村地區,組建各種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形成充分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監管部門要加大對農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做到農村金融領域政策導向明確。一是加大財政政策扶持力度。出臺針對鄉及鄉以下農村金融網點和農村金融項目的扶持政策,鄉及鄉以下的機構網點和支農惠農的金融項目都可享有農業貸款貼息和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以熨平城市和農村的金融成本差,從而引導資金向農村地區流動。二是實施適度預調微調、差別化的貨幣政策。建議監管機構充分考慮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在信貸規模控制上給予政策上的傾斜。同時,適當降低資金相對緊張且支農力度較大的農信社存款準備金率,并按照經營規模、還款能力加大支農再貸款支持力度,增強涉農金融機構的放貸能力,提高涉農金融機構的經營效益。三是構建多層次的農村擔保體系,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的風險分擔和覆蓋機制。可采取國家財政分級劃撥資金組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擔保中心,同時大力發展農村互助擔保組織和農業擔保基金,鼓勵民營資本成立公司介入擔保領域,逐步形成多層次的融資擔保體系,用保險破解農業領域的弱質性帶來的信貸高風險難題。
四、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重新定位省聯社管理角色
改革十一年,農信社雖已初步建立了“三會一層”的法人治理架構,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法人治理機制還有一定的差距。法人法理的核心內容是“三權分離、委托管理、授權經營”,而現有農村信用社決策、經營和人事三權主要集中在理事長、主任等“一把手”手中,監事長形同虛設。此外,省聯社作為組織和推動農村信用社改革的一種過渡性制度安排,在規范農信社管理和健全約束機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其過于追求大一統式的實際控制,卻對農信社改革起到了一定的負面作用。領導班子配備、超出一定額度的貸款發放、固定資產購置、大額支出等事項均需省聯社審批,此外還對基層農信社的存款、貸款、利潤、費用下達絕對額考核指標,這種行政管理替代了法人治理的強化和越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層農村信用社的自主發展和經營機制的轉換。
推動農村信用社向現代金融機構轉變,下一步工作重心就要放在深化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上來,按照“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目標,理事會負責決策,監事會負責監督,主任負責經營管理,不斷改革完善“三會一層”制度。定期召開股東大會,做到還權于股東,把涉及農信社改革與發展及高管人員的提拔、撤銷等重大問題交由股東討論決定。明確理事長和主任的工作職責,解決履職界限不清的問題,建立名副其實的監事會制度,賦予監事會更大的審計、監察、否決等權力,以確保其工作的獨立性和公正性。此外,省級聯社應根據全省各成員行社內在需求變化,通過改良與改革相結合,首先逐步完成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職能轉變,取消對成員行社業務經營和具體人、財、物等事項的直接管理審批,轉向以宏觀管理、間接管理為主,通過共同制度的規范、行為標準、指導意見、過程監督、結果評價等形式實施管理。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可把省聯社定性為純粹的服務性機構,取消管理職能,改為農村信用社金融服務公司,專門負責對全省農村信用社的融資、結算等服務,以保證市縣級社的法人主體地位,對其監管可全部交由監管部門負責,最終使省聯社擺脫經營者和監管者的雙重身份,避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多頭監管的局面。
作者簡介:王鑫(1984-),男,漢族,陜西榆林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讀農業推廣碩士,現供職于榆林市高新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