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孫中山廣州起義失敗后,先出走日本,后輾轉美國,再于1896年下半年到了倫敦。孫中山本有意在倫敦逗留一段時間,所以在抵達的第二天就租了房子。之后他每天都去探望在香港讀書時的老師康德黎。可是,幾天后,孫中山卻突然在倫敦街頭失蹤了!
原來,早在孫中山踏足英國的一刻起,大清國已派了一位私家偵探貼身跟蹤他的一舉一動,并即時匯報大使館“。有趣的是,該偵探時常在星期天早上失去跟蹤目標,并在記錄上寫著”倫敦大霧,目標不見蹤影“。
1896年10月11日,孫中山當街被使館人員”一左一右強行夾入使館“。 被囚禁期間,孫中山曾數度傳書出來,而幫他送信的是在清使館工作的一個英國仆人。一開始,孫中山請求他幫忙,仆人死活不答應,于是孫中山悄悄遞給他20英鎊,見錢眼開的仆人這才馬上把孫的親筆信秘密送到康德黎家。在信中,孫中山直言:被拐在大清國的大使館中,大清國想把他偷運回國,清算他在廣州起義的”叛逆之罪“。
得知傳信成功后,孫中山很興奮,他對該英國仆人許諾”你再替我送信,我出去后給你2000英鎊!“于是,仆人又陸續給孫中山送了幾封寫給康德黎的秘箋……
康德黎收信后為營救孫中山,奔走于倫敦各有關部門。一時間倫敦報界對孫中山蒙難事件的報道充斥著觸目驚心的標題:”綁架“、”身陷倫敦“、”中國公使綁架事件“、”清使的非常行動“等。在媒體的炒作下,孫中山成了一宗”轟動國際的綁架案的主角“。
十二天后,1896年10月23日,孫中山終于由英國政府介入得到釋放。那么此舉是否是英政府迫于輿論壓力呢?
對此,英國皇家歷史學院院士、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宇和教授認為,公使龔照瑗所代表的中國政府要追拿欽犯,沙侯所代表的英國政府要維護當地法治,這才是當年英國政府救出孫中山的真正原因。
摘自《酒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