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寶君


龍泉市是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與江西、福建兩省接壤,以出產青瓷著稱。文物普查發現,這里燒制青瓷的古代窯址有五百多處,僅龍泉市境內就有三百六十多處,這個龐大的瓷窯體系史稱龍泉窯。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制年代最長、窯址分布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范圍最大的青瓷名窯。
龍泉青瓷傳統上分“哥窯”與“弟窯”。這來自明人記載:“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龍泉,又名弟窯。章生一之哥窯其兄也?!笔欠裾嬗行值芏?,已無可考。但這使龍泉窯形成兩種不同的燒制方法。在南宋中晚期出現了一類黑胎開片瓷器,即所謂哥窯瓷,與著名的官、汝、定、鈞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此類產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開片取勝,因開片難以人為控制,裂紋無意而自然,可謂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樸實、古色古香的審美情趣。另一類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最,豆青次之,即所指的弟窯,被譽為民窯之巨擘。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紅底足或露胎圖形,產生賞心悅目的視覺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運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現,人物塑像的臉、手、足等,盤類器物內底的云、龍、花卉等,裝飾獨具神韻。
“哥窯”青瓷以瑰麗、古樸的紋片為裝飾手段,如冰裂紋、蟹爪紋、牛毛紋、流水紋、魚子紋、鱔血紋、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層飽滿、瑩潔,素有“紫口鐵足”之稱,與釉面紋片相映,更顯古樸、典雅,堪稱瓷中珍品。“弟窯”青瓷釉層豐潤,釉色青碧,光澤柔和,晶瑩滋潤,勝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藍、灰黃等不同釉色。
現代的龍泉青瓷忠實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藝術風格,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葉末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
南朝時期,龍泉勞動人民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吸取越窯、婺窯、甌窯的制瓷經驗,開始燒制青瓷。龍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年)墓葬品中有青瓷“雞首壺”“雞冠壺”“蓮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黃釉,為龍泉青瓷的創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證。此時的龍泉窯業規模不大,操作簡單,制作粗糙。
經五代至北宋早期,龍泉窯業已初具規模,大窯、金村、安福等地已發現當時窯址49處,僅大窯(琉田)村就發現北宋中后期窯址12處。金村窯址最下層為北宋早期產品,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堅硬,質地細膩,呈淡淡的灰白色。該時期以燒制民間瓷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為貢品。宋代莊季裕《雞肋編》謂:“處州龍泉縣……又出青瓷器,謂之乞討色,錢氏所貢,蓋同于此。”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兼理龍泉窯務。元祐七年(1092年),龍泉至青田的大溪大規模疏浚整治。水上交通的開發,使龍泉窯沿大溪從南區向東區延伸,為龍泉青瓷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宋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窯、定窯遭戰爭破壞和越窯、婺窯、甌窯相繼衰落,南宋統治者為解決財政困難,鼓勵外貿,因之龍泉窯進入鼎盛階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現,產品質量不斷提高,窯場達260多處,遍布縣境南區和東區沿溪一帶。窯場最多最密、產品質量最優為大窯、金村與查田溪口一帶,僅大窯村周圍已發現的南宋窯場即達28處,大窯村后有土名“官廠”地,民間傳當時有“京官”住此監造青瓷。城東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窯址40余處。其時,龍泉青瓷產品遠銷國內外。
元代青瓷生產規模繼續擴大,產品品種增多,器型增大。從韓國新安沉船及非洲發掘證明,此時龍泉青瓷銷量比宋時大幅度增加。龍泉境內瓷窯發展到330多處,大窯村仍為龍泉窯系中工藝造詣最高之地,是龍泉窯的支柱和骨干;在東區上嚴兒等村的元代窯址,還發現仿“哥窯”產品。從元大都遺址發現的元代龍泉青瓷和琉田(大窯村)、源口、安仁口等窯址的元代殘器釉下紋飾中,有元代官府用文字“八思巴文”,說明除了大量的民窯外,已有部分官辦或半官辦窯場,燒制供奉朝廷器皿。后期,隨著民族矛盾的加劇,青瓷的生產受到了嚴重影響。其時青瓷器的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坯體成型以后未經很好修整,釉層減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黃,造型也不及以前優美。
明、清時期,上述諸窯中的多數仍在燒制。洪武年間,《格古要論》載:“龍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龍泉縣,盛產處器(青瓷)?!碑敃r供奉皇宮、貴人用的器皿仍由“饒(景德鎮)、處(麗水龍泉)等府燒造”。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海外貿易促進了青瓷生產。正統年間(1436~1449年)以著名匠師顧仕成為代表的名家的作品,形制端正,釉厚色青,不少大型瓷品仍為國內外藝術鑒賞家所收藏。成化、弘治(1465~1505年)以后,青花瓷興起,加之中國航海事業衰落,海上貿易之路變為西方殖民者和海盜侵略之路,明王朝實行海禁,青瓷外銷量銳減,大窯村、溪口村一帶瓷窯紛紛關閉,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帶瓷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造型、燒制都不及以前精致,窯數也減至160多處。清初窯場所剩無幾。清中葉,僅剩南窖、瀑云埠頭村、青溪孫坑村等地70余座窯。此時的產品胎質粗糙,釉色青中泛黃。唯孫坑村范姓窯技藝家傳,堅持燒制至民國初期,延續幾個朝代的龍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清末民初,日本、德國、美國先后有人來龍泉搜羅古青瓷,繼之國內大批古董商紛至沓來。由此,一方面引發了龍泉挖掘古窯址和盜掘古墓之風;另一方面一批民間制瓷藝人開始研制仿造古青瓷,主要有縣城廖獻忠、寶溪鄉陳佐漢、張高禮、李君義等。民國24年,陳佐漢曾將仿制弟窯產品“牡丹瓶”“鳳耳瓶”等70余件郵寄國民政府實業部請功,獲蔣介石題贈“藝精陶仿”匾。為慶祝斯大林70壽誕,1950年陳又將“云鶴盤”等3件仿古青瓷通過外交途徑運往蘇聯。此時寶溪一帶民間窯廠里雖能仿制古龍泉青瓷,但人數不多,工藝落后,成品率極低,釉色優劣不穩。
龍泉在西晉時便開始有燒制青瓷的瓷窯,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形成了著名的龍泉窯系,為全國最大的瓷業中心,前后輝煌了數百年。據史料記載,在宋元時代,“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中運瓷船只來往如織”。
龍泉窯在南宋時燒制出了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標志著龍泉青瓷達到了巔峰。
龍泉青瓷曾經揚名海內外,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法國巴黎有一家以收藏瓷器聞名于世的博物館,在它收藏的幾乎涉及中國瓷器史整個體系的一萬二干多件瓷器中,就有許多是龍泉青瓷。在今天的世界各大博物館,只要收藏瓷器,幾乎都會有龍泉青瓷。
1976年,韓國新安地區道德島海域發現了一艘中國元代沉船,打撈出元代瓷器一萬七千余件,其中龍泉窯瓷器達九千余件。從這些瓷器可以看出,龍泉青瓷在當時中國瓷器的對外輸出中占首要地位。
1957年,按照周恩來總理“要恢復青瓷生產”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在第二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
經過五十年的恢復發展,龍泉青瓷在今天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期,不但藝術瓷在國內外打響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在當今綠色環保潮流中有了更大的市場,包裝用瓷和工業瓷也在加大開發力度?,F代的龍泉青瓷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更有新的突破,成功研制了紫銅色釉、高溫黑色釉、虎斑色釉、褐色釉、茶葉末色釉、烏金釉和天青釉等。在工藝美術設計裝飾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瓏”“青瓷釉下彩”“象形開片”“文武開片”“青白結合”“哥弟窯結合”等。
今天,在龍泉已經有一百三十多家青瓷企業,年產值兩億多元人民幣,從業人員三干多人,還涌現出了徐朝興、毛正聰、夏侯文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及盧偉孫等一批勇于開拓創新的年輕工藝美術師。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了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